• 万物皆有光(以文化眼光洞察世间万象)
  • 万物皆有光(以文化眼光洞察世间万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万物皆有光(以文化眼光洞察世间万象)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85 4.8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浩月|责编:周小彦

出版社中国工人

ISBN9787500876588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1179406

上书时间2024-05-2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韩浩月,男,1976年出生,山东郯城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故乡三部曲”:《错认他乡》《世间的陀螺》《我要从所有天空夺回你》,评论集《座无虚席》《有时悲伤,有时宁静》等作品20种。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新华每日电讯》《财新周刊》《南方周末》等媒体发表大量评论、散文随笔。上海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华鼎奖、金扫帚奖等影视奖项选片人、评委。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

目录
第1辑  文化解药
002 — 北漂作为一种文化概念已消失
005 — 知识分子要不要打架
009 — 假偶像没有黄昏
012 — 中国脱口秀要在更大空间里寻找笑点
016 — 这样的流行算是“文化”吗
020 — 韩片的bao力与痛苦
024 — 文艺作品要深挖人性幽暗的一面
028 — 密集恐惧症——如影随形的城市病
032 — “社会青年”:一段晃晃荡荡的青春
036 — 书信之美,永远停留在纸张之上
040 — 纸的灵魂
044 — 餐桌上的文化与情感
049 — 中国人的木头情怀
053 — “倍速”时代并不可怕
057 — 找到人生意义的人都是英雄
062 — 被文学滋养的年代
066 — 这仍是一个谈诗色变的时代
070 — 诗还是城市的心跳吗
074 — 演员身份与专业性的迷失
079 — 赘婿必须有口才
083 — 怪兽电影不灵了
087 — 过个年,怎么这么难
092 — 提词器成了综艺节目的“原罪” 
097 — 我看美剧
101 — 戏说是历史剧的底线,胡说是历史剧的红线
第2辑  时代面孔
110 — 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 
114 — 像李安那样直面不安
118 — “入木”黄永玉
123 — 保守主义者周杰伦
127 — 马东不愿谈“悲凉” 
131 — 再次感受鲍勃·迪伦带来的雨
135 — 格丽克的热度为何下降得这么快
138 — 宋小女救夫背后的文化力量
141 — 梁鸿:重新做回村庄的女儿
145 — 余华教作文与“文学已死”无关
150 — 关于贾浅浅,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达成共识
155 — 人们为什么无条件支持福原爱
159 — 吴孟达曲折而丰富的一生
163 — 在健忘的时代,人们为何难忘张国荣
第3辑  文字有光
168 — 读书人为何缺了书卷气
172 — 经典与新经典
176 — 每到夏天就会想到菲茨杰拉德
180 — 真正的写作应该发生在书房里
185 — 那些无书可读的日子
190 — 庄重,是一种阅读态度
193 — 理想阅读的几个场景
197 — 阅读的红利
201 — 我的新华书店情结
205 — 读书的仪式与形式
209 — 买书的好时代,读书的坏时代
214 — 住到书店里
217 — 我的朋友——风雅颂书店
221 — 我们在书店见面吧
224 — 不必对书店有“文化洁癖”
第4辑  风月同天
228 —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好与巧
231 — 给“流浪大师”一个清静
234 — 小猪佩奇,年轻人创造的又一个文化密码
238 — 办公室小野:都市无聊文化的新代言人
241 — 为孤独的养蛙人画像
244 — 佛系青年遍地走
248 — 让友谊的归友谊,让翻船的归翻船
252 — 朋友圈里的中年人的心空空荡荡
255 — 《惊雷》网络走红,年轻网民为何“退而求其次” 
259 — 拒绝狗粉丝
263 — 小吴是易碎的网红
267 — 以文学的名义关注范雨素
270 — 表情包是一个文化面具
274 — “红包图片”是这个时代的朦胧诗
277 — 不妨一起“葛优躺” 
280 — 为什么网上“zang话狂欢”屡见不鲜
283 — 朋友圈鸡汤文是一场共谋
287 — 孤独图书馆是场奢侈梦
第5辑  星空大地
292 — 角落里的中国面孔
295 — 小心愉悦制造的毒
298 — 盐一定是咸的吗
301 — 文明的韧性
304 — 写给2035年18岁的你
307 — 在远方,有微光
310 — 一切平凡皆有意义
313 — 我们都是人海中的一滴水
316 — 时间在流逝
318 — 蜡苹果背后的装傻哲学
321 — 星空与大地的距离有多远
324 — 高考作文题如何摆脱烧脑与平庸
327 — “有想法”应该成为高考作文的加分项
330 — 语文作文考试需要标准答案吗
后记  如星空一样清朗

内容摘要
本书由韩浩月创作的随笔集结而成,全书分为“文化解药”“时代面孔”“文字有光”“风月同天”“星空大地”五部分。作者以独到、通透的视野,探究社会、时事、文化的共通之处,观察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并对很多文化热点事件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加理性、客观地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种种成因。作者还在书中回顾了文化界近些年来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人合成了一张庞大的“时代肖像”,作者透过他们的面孔谱写时代发展的印痕,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时代的无限精彩与活力。

精彩内容
 北漂作为一种文化概念已消失朋友出版了一本北漂题材的小说,寄了过来,我拿在手上读,读着读着,有些失神。失神是因为,我不觉得自己是北漂了,也不觉得自己属于哪里,要去哪儿也
未知未定。
北漂题材其实挺难写的,这么多年也没出现一部影响很大的文艺作品。20年前有部电视剧《打工妹》火遍全国,可那是讲南漂的故事。北京那么多电影导演扎堆,但拍片时大多还是把镜头对准他们逃离了的故乡,极
少有拍他们正在生活着的北京的。
北京的文化氛围,有包容的一面,但这不意味着,外省文化能给它带来丝毫撼
动。北京文化的强大与韧性,使得那些在北京无论展示出多优秀的创作才华的人,也无法产生去碰撞的念头。
北京向来如此。沈从文作为最早的北漂,他在1923年的深秋走出北京火车站的时候说了句“北京,我是来征服你的”,可在一
年多的时间里,这位“征服者”碰壁碰得鼻青脸肿,后来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帮助下才走出窘境。
1978年考进北大的刘震云,在北京住了42年,结识了王朔、冯小刚等京味文化代表人物并与之有着亲密的合作,而我一想到刘震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张标志性的河南面孔,耳边响起那带着河南口音的声音,想起《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河南故事。
以前的北京,是老舍、
王朔、史铁生、王小波的北京,但这一二十年来,北京仿佛也不是他们的北京了。
胡同的拆除,老北京人的迁
出,还有文学的凋敝,使得北京的文化变得不再那么具体了……这样的背景下,北漂的存在感自然会更弱一些。
早些年北漂的名号之所
以能喊响,在于先期到京的一批外地人,给“北漂”这两个字注入了一些文化想象和浪漫主义色彩。“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就像霓虹灯和月亮的距离”,汪峰在他那首北漂之歌《北京北京》里,就有着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很是文艺的想象中,住地下室、吃泡面、被查暂
住证等,也仿佛有了别样的意义,当一名北漂成为文化名人或者娱乐明星的时候,总是津津乐道地说起这些往
事,并无愁苦意味。
画家村从圆明园附近搬到了宋庄,798从旧工厂变成房租昂贵的时尚场所,画家们有了领袖,也有了不少一夜暴富的人。在文学和音乐领域,大概也重复着这样的故事。但他们依然像个圈子,像个悬挂在北京城半空的漂亮巨型气球,脱离了北漂,不属于北京,勉强可以与国际接轨,但说到最后,总避免不了给人一种悬着的印象。
北漂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是造出来的,是为了给出一个群体印象,寻求一种情感共鸣,它有着难以摆脱的悲情色彩,但人们往往又习惯把它当成励志因素。北漂
者当中哪怕成就再高,都不能给人留下掌握权力的印象。因此北漂更像是一个平等的身份,可以让所有有这个身份的人拥有平等对视的可能。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还有其他因素的冲击,北漂的集体意识也开始变得七零八落,网络的社区化又吸引了太多的注意力,已经少有人主动谈及北漂话题,除非出现意外事件——比如有人跳进地铁自杀,才会激发人们埋于心底的一丝惆怅。
现在的北漂更接近于一
个生存概念。在北京从事什
么职业、停留多久、会不会融入一个小群体等,都变得无足轻重。坚硬的柏油路面变得更为坚硬,扎根成为一
个更为奢侈的想法。只有年龄大了的人还在谈论漂,一
直在漂状态的漂二代,或只有“换个地方继续生存”的想法。天通苑、通州、唐家岭、史各庄、皮村,这些个地名,曾因北漂而知名,但如
今都逐渐变得安静、秩序井然,如一条条跳动得过于激
烈的血管,逐渐恢复了舒缓。唯一不变的是北京的火车站与汽车站,这些进京或出京的窗口,还能感受到初来者的兴奋与慌张,以及离开
者的失落和沮丧。P1-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