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郦波语文启蒙课(4上)
  • 郦波语文启蒙课(4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郦波语文启蒙课(4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97 4.3折 3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郦波|责编:李淑云//朱雯馨

出版社四川人民

ISBN9787220122736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31229028

上书时间2024-05-2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郦波语文启蒙课”共分18本,从一年级延续到九年级,每学年分上下两册,将按照课堂内的教学进度同步展开,同步课本,一课一讲。精讲课内知识点,以课本为核心,配套关联的诗词古文,名家散文,人文历史掌故,百科知识等。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从源头上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爱上语文,掌握学好语文的方法。 
 作者郦波是南京师大教授,以学问著称因而常常出镜于文化类节目,获得大众的喜爱和认可。郦老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对教材的驾驭具有学者的娴熟和游刃有余:联想丰富,举一反三时涉猎古今中外;分析和整合条理清晰,材料充分;选文归类自然、贴切;……是一种纵横捭阖的大语文解读风格。 



作者简介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全民阅读形象大使,广受瞩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基础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和语文教学方面颇有建树。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单元  感受自然之美
  第一讲  观潮 见证奇观
  第二讲  走月亮 月下遐思
  第三讲  秋晚的江上 翻飞的想象
  第四讲  花牛歌 田园牧歌
  第五讲  繁星 星空下的梦幻
  第六讲  鹿柴 自然的和声
第二单元  思考的意义
  第七讲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生命的奇迹
  第八讲  蝙蝠和雷达 探究的乐趣与收获
  第九讲  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的魅力
  第十讲  蝴蝶的家 探索与发现
第三单元  体察生活
  第十一讲  暮江吟 惹人爱怜的江景
  第十二讲  题西林壁 一首借物喻理的诗
  第十三讲  雪梅 梅花与雪花的“较量”
  第十四讲  爬山虎的脚 植物的韧性
  第十五讲  蟋蟀的住宅 动物的匠心
第四单元  神话的魅力
  第十六讲  盘古开天地 初创之功
  第十七讲  精卫填海 百折不挠 坚忍无畏
  第十八讲  普罗米修斯 造福人类的“盗”火英雄
  第十九讲  女娲补天 补天救世的创世女神
  第二十讲  嫦娥 孤独寂寞的心灵独白
第五单元  多彩的生活
  第二十一讲  麻雀 爱的力量
  第二十二讲  爬天都峰 风光在险峰
第六单元  纯真的童年
  第二十三讲  牛和鹅 感受成长
  第二十四讲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回味失败
  第二十五讲  陀螺 人不可貌相
第七单元  家国天下
  第二十六讲  出塞 豪迈的气概
  第二十七讲  凉州词 无悔的青春
  第二十八讲  夏日绝句 英雄的赞歌
  第二十九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志不在年高
  第三十讲  梅兰芳蓄须 蓄须明志的气节
  第三十一讲  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三十二讲  别董大 浩大的精神
第八单元  历史的启迪
  第三十三讲  王戎不取道旁李 常识中的智慧
  第三十四讲  西门豹治邺 巧施妙计 破除迷信
  第三十五讲  扁鹊治病 病入膏盲
  第三十六讲  纪昌学射 练好基本功

内容摘要
“郦波语文启蒙课”共分18本,从一年级延续到九年级,每学年分上下两册,将按照课堂内的教学进度同步展开,同步课本,一课一讲。精讲课内知识点,以课本为核心,配套关联的诗词古文,名家散文,人文历史掌故,百科知识等。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从源头上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爱上语文,掌握学好语文的方法。 作者郦波是南京师大教授,以学问著称因而常常出镜于文化类节目,获得大众的喜爱和认可。郦老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对教材的驾驭具有学者的娴熟和游刃有余:联想丰富,举一反三时涉猎古今中外;分析和整合条理清晰,材料充分;选文归类自然、贴切;……是一种纵横捭阖的大语文解读风格。

主编推荐
★与统编本新教材配套使用★一课一讲,小学语文轻松起步;课外拓展,日积月累遥遥靠前;课文精讲+文史百科知识;读透教材,拓展更多★独立思考、得体表达、学养积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启蒙书★孙双金、何郁、范守纲等语文名师联袂推荐★郦波语文启蒙课有声课程喜马拉雅热销中★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嘉宾郦波作品

精彩内容
第一单元感受自然之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在于“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单元开头引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汉江临泛》里的两句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说明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告诉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与自然风光有关。如果再提炼一下,第一单元关注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郦老师逐一讲解了五篇课文,其中有散文,有诗歌;同时,还将“日积月累”环节的古诗《鹿柴》做了细致分析。 四年级上08-04.indd12021/8/419:59:48第一讲观潮见证奇观 郦老师讲课文在《观潮》和这个单元后面的几篇课文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 关于这篇课文,有一个十分值得同学们认真学习的地方,那就是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景物描写上,而是做到了眼中有人,处处把自己放置在观潮的人群中,时时把注意的目光在景物和人群之间切换,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而这,也就很好地呼应了前面所说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观潮,其核心就在一个“观”字。人是大自然的观察者,只有人类会仅仅为了观察世界而走南闯北,甚至不惜冒险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大自然的奇观,因为有人的见证而显其伟大。 要注意的是,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是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地详细记录了作者观潮时的所见所闻。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衬托、夸张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讲到这里,同学们的脑海里是否浮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呢?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希望同学们不2郦波语文启蒙课四年级上册仅仅是读课文,而是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跟郦老师学诗词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喜欢观潮,也写过钱塘观潮的盛景,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诗词佳作。 除了教材提到的刘禹锡的《浪淘沙》之外,唐代诗人李白、姚合,宋代诗人陈师道,元代诗人仇远,清代诗人汤金钊等也都写有钱塘观潮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来读一读,品一品。郦老师最欣赏的则是潘阆的这首词。 前面在讲课文的时候,郦老师特别强调了一个“观”字。 而这首词里,词人也写得很有意思。为了看钱塘潮,全杭州的人倾城而出,他不说“满城人争江上望”,却说“满郭人争江上望”。 为什么呢? 见证奇观 第一讲观潮3我们知道,“城郭”常常会连用,但城郭的“城”是指的内城,而“郭”的范围比内城要大,指的是外城。所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所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所以这里说“满郭人争江上望”就极尽夸张,意思是万人空巷,举城而出,争相看潮,可见观潮之盛况。而这种盛况大概是词人在其他任何地方从未见过的,所以事后很多年他还会经常想起。 人们倾城而出,人流也如潮水,所以未见钱塘潮,先见人潮滚滚。可是,等钱塘潮真的出现时,人潮就算不了什么了,不过一朵小水花罢了。 你看,钱塘潮来了,“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潮水涌来的时候,那水量、那气势、那惊天动地的场面让人感觉整个大海都空了。水到了哪里呢?似乎所有的海水都涌进钱塘江了。潮水涌来的时候,涛声震天,仿佛万鼓齐鸣。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吴越之地,本出神兵利器,本多豪侠健儿。“弄潮儿”的说法出自《汉书》,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唐代李益《江南曲》也说“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而潘阆的这一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更是写出了健儿们惊人的技艺和胆魄,赞美他们相信自我,敢于放手搏击的宝贵勇气。但弄潮毕竟有危险,一旦动作不协调,或是体力不支,或是潮水过于迅猛,都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所以词人最后发出感慨,说梦到此情此景,仍感心惊胆战。 这首词上阙写观潮盛况,下阙写弄潮;前者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后者表现人的拼搏、无畏。 4郦波语文启蒙课四年级上册知识链接在中国古代,有所谓三大涌潮,分别是山东青州的涌潮、江苏扬州的广陵涛、浙江杭州的钱塘潮。排第一的就是钱塘潮。而且,钱塘潮还和印度恒河潮、巴西亚马孙河潮并称世界三大涌潮。也正因此,这篇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便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还值得一说的是,这篇课文后附录不仅有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浪淘沙》,并且以资料袋的形式,介绍了形成钱塘潮独特景观的地理原因。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了解更多,收获更多。 刘禹锡的《浪淘沙》中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这首诗基本上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就像连环画一样,四句诗,四幅画面:第一句写汹涌的波涛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第二句写高达数丈的潮头冲撞在岩石上的瞬间,第三句写潮水退回海中的情景,第四句写潮水冲刷海滩时卷起的白沙。 见证奇观 第一讲观潮5第二讲走月亮月下遐思郦老师讲课文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作家吴然的一篇散文作品—《走月亮》。 《走月亮》是一个很奇妙的题目,走月亮本身也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它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一个习俗,指人们在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 课文中的“我和阿妈”就在这美丽的月华照耀下,幸福温馨地一起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作者正是通过叙述“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完整过程和在走月亮途中的所思所想,抒发了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重和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 特别是文中反复出现的那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情感表达充沛,富有感染力,让人读过便难以忘怀。 因为真切感受到和阿妈在一起的快乐幸福,所以,在作者眼里,月色格外动人,月光下的所有景致都那么生动可爱: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6郦波语文启蒙课四年级上册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每一处风景,都会激发作者的美好回忆和想象。“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而文章最后一句:“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则给人以依依不舍、意犹未尽之感,令读者为这份美好的亲情所深深感染。 思维拓展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名篇,大家能想出几首吗? 郦老师想到的最早描写月亮的诗篇是《诗经?国风》里的《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皎洁的月光,让诗人想起女子美好的容颜和曼妙的身姿,竟然莫名地神伤! 此外,文学史上较早对着月亮发出感慨的诗词名篇还有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月下遐思第二讲走月亮7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唐代诗人似乎也最爱在诗中吟咏月亮。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大家当然耳熟能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每一首都脍炙人口。 宋词中也不乏借月抒怀的精品。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真是精彩绝伦。 所有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望月生情、借景抒怀。置身于大自然的辽阔环境和宁静氛围中,人们会更加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宇宙的奥秘,也会更加关心身边事,更加珍视身边人。 知识链接8郦波语文启蒙课四年级上册日月圆之夜。那么,这听起来美好又神秘的行为,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呢? “走月亮”其实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民俗,古时吴地更多一些。比如,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中就有记载:“中秋日……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因为吴地水系丰富,桥梁众多,“走月亮”也就常常成了“走三桥”。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是一项耗费体力的运动,还是一项智力活动了。 而在上海,除了中秋节,这更是元宵节的保留项目。有研究者说,老上海在月圆之夜“走三桥”是很有讲究的,“大多会选择走学士桥、长生桥、如意桥,因为这三座桥的名称寄寓—事业、长寿、吉祥……”而在少水、少河的地方,古时的“走月亮”则变成了“走百病”,其意义也是在中秋之际,沐浴月光,祈祷今后的日子平安顺遂。 今天,这个习俗已随着光阴渐渐远去,而这篇课文则把这些美好的记忆重新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想一想,练一练关于这篇课文,郦老师还有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下。 月下遐思第二讲走月亮9第一个问题是:“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个问题是: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一句话,好像是孩子和妈妈一直絮语不断,亲情绵长,长留在苍山洱海之间。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就仿佛是地上的妈妈和孩子,此时此刻,自然与人融为一体,都在那温暖的情意之中。 10郦波语文启蒙课四年级上册第三讲秋晚的江上翻飞的想象郦老师讲课文刘大白的这首《秋晚的江上》特别短,共两段,只有七行: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这首诗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写的是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在江畔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画面上的事物又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这首诗的描写十分简洁,散文式的句子既很好地描绘了秋天江边黄昏时的景象,同时又注重在对自然的描写过程中抒发感情。 这便是中国古诗里所谓的诗画结合、情景交融了。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黄昏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带着一股懒洋洋的美。这时的天色翻飞的想象第三讲秋晚的江上11已晚,倦了的鸟儿想回巢去,斜阳的余晖洒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就好像是鸟儿要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 在这一节,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自身情感的投射。当然,也可能是整个黄昏的景致所营造的那种氛围,给了诗人某种心理暗示—忙碌的一天快要结束了,人们也到了该休息的时候。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我们读后,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飞鸟展翅远去,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不仅如此,就连因季节的变换而白了头的芦苇,也被夕阳染红。这样的描写,勾画出一幅静中见动的美丽图景。 最后两句对芦苇的人格化描写,为全诗平添了一丝生机;同时也是对古典诗词如“一道残阳铺水中”意境的巧妙化用。20世纪20年代,写作新诗的诗人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古诗词教育,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神韵,多少带有中国古典文学的遗风。这也是当时诗歌的一大特色。 思维拓展诗歌作品因为音韵和谐、语言流畅,所以很适合配乐演唱。 事实上,我们所熟知的许多现代歌曲的歌词,都是历代诗人、词人的诗歌作品,或者是经过改编的诗歌作品。 比如歌手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歌词就来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又如,作家琼瑶为电影《在水一方》写下的同名主题曲,12郦波语文启蒙课四年级上册歌词几乎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现代白话文翻译。比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被翻译成了“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被翻译成了“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再比如歌手刘文正演唱的流行歌曲《兰花草》,旋律轻快,歌词清新,十分悦耳动听:“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这首歌的歌词,就改编自胡适《尝试集》里的一首新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刘大白创作于1920年的《卖布谣》和同时代的诗人刘半农的一首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1926年都被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成为那个时代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 《卖布谣》是这样写的: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翻飞的想象第三讲秋晚的江上13卖布买米有饭落肚。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弟弟裤破,没布补裤。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是谁买布,前村财主与地主。 而刘半农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正如我们之前的启蒙课中讲过的,因为首创了专门用来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她”,而被视为经典中的经典。 知识链接《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于1923年发表的作品,后来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出版的《邮吻》诗集中。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尝试用白话文写作,进行新诗创作。当时的白话文脱离文言文不久,还处在试验的阶段,比如,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20年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新诗集,书名就叫《尝试集》。 比胡适年长十一岁的刘大白,是中国新诗早期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早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就开始用白话写诗了。他的新诗代表作有《红色的新年》《卖布谣》等。但真正从诗的角度来看,最美的大概还要数这首《秋晚的江上》了。 14郦波语文启蒙课四年级上册想一想,练一练诗歌,无疑是人们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而文学作品一旦发表,所有的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独到看法。 比如,诗人公木评点刘大白的这首作品时就说:“诗人的笔下,带着一股悲哀的美,正是这一种美,叫人留恋,也叫人感伤。恋念的是老去的斜阳,感伤的是斜阳的老去。美总是短暂而叫人惋惜的。”那么,你读了这首诗以后,又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