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的奥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成长的奥秘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03 3.7折 7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根法

出版社湖南教育

ISBN9787553970776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0760241

上书时间2024-05-2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根法,男,汉族,1963年出生,籍贯浙江义乌,在新疆克拉玛依工作和学习;华东石油学院机械专业本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研究生毕业。历任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党委史志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在工作之余,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坚持进行理论学习和思考,广泛涉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美学、历史、国学、党建等。著有《有限自由论》等。

目录
目    录

绪言:教育需要顶层设计
第一章  前论:教育就是传承文明1
第一节  人是什么1
第二节  教育就是传承文明8
第三节  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17
第四节  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核心目标26
第二章  引论:西方人格理论简评35
第一节  弗洛依德的人格理论及简评35
第二节  华生的人格理论及简评37
第三节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及简评40
第四节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及简评44
第五节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及简评49
第六节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及简评56
第三章  正论一:人格成长的规律60
第一节  人格成长三要素60
第二节  人格成长的初级动力:本我63
第三节  人格成长的高级动力:自我67
第四节  人格成长的初级机制:条件反射70
第五节  人格成长的高级机制:理性选择75
第四章  正论二:自我的成长83
第一节  自我的本质83
第二节  自立86
第三节  自强105
第四节  自我担当113
第五节  自我的成长117
第五章  正论三:超我的诞生119
第一节  人是有目的的存在119
第二节  目的性的实现需要物质基础126
第三节  寻求利己与利他的共存129
第四节  超我的诞生:建立利益共同体133
第五节  理性是道德之母141
第六章  正论四:人格成长路线图149
第一节  成长的本质149
第二节  人格型教育157
第三节  0~1.5岁孩子的人格教育要点160
第四节  1.5~3岁孩子的人格教育要点162
第五节  3~6岁孩子的人格教育要点165
第六节  6~12岁孩子的人格教育要点170
第七节  12~20岁孩子的人格教育要点176
第八节  成长是一场无可逃避的人格修炼182
第七章  余论:人格是西方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185
第一节  教育生活化185
第二节  注重家庭教育193
第三节  追求个性化195
第四节  崇尚独立思考200
第五节  大学录取注重人格特征203
第六节  高度重视社交能力206
第七节  不过分注重文凭和学历211
第八节  追求快乐教育212
第九节  追求大格局215
第十节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220
第八章  结论:中国教育需要浴火重生225
第一节  教育应该创造幸福225
第二节  中国教育需要浴火重生228
附录一 你们敢动老师,我们就去上访!家长组团补课为哪般?235
附录二 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238
附录三 在德国学做父母242
附录四 我国教育特别需要一场“童年革命”!244
附录五 成都学霸收到美国9所大学录取通知书246
附录六 什么才是真正有远见的教育251
附录七 蓝军旅长257
附录八 为什么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266
附录九 “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272
附录十 学霸为何不成功279
附录十一 哈佛教育最大特点——敢问敢说敢“忽悠”282
附录十二 中国教育还缺什么284
附录十三 中国教育沉思292
附录十四 童年的力量294
附录十五 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自己305
附录十六 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教育,早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309

内容摘要
本书从伦理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整体论述,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创造幸福的人生,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健全的人格。而人格、创新、幸福是合一的。本书对人格的构成和形成过程进行了整体解剖,指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本书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成长力,强调孩子是在成长力的作用下的自我成长,所谓教育根本上是自我教育。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成长力的保护、发展和引导的问题。在幼儿期,主要着眼于保护成长力;在儿童期和少年期,主要着眼于发展和引导成长力。

精彩内容
绪言:教育需要顶层设计一
人类有很多工作,制造家具、机器、汽车、高铁、轮船、火箭、卫星、飞机等等。这些制造活动一样比一样复杂。有些制造活动,很多国家举国之力都无法实现。
然而,所有这些制造活动都没有比“生产”人更加复杂的了。有些国家也许永远都不能“生产”现代化的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另一方面,即便我们不是努力去“生产”,或者即便我们采取完全不一样的方法,人终究也会自然而然地自己长大。这些人也会构成自己的社会、自己的国家、形成自己的生活。
世界上的人是如此复杂多样,命运又是如此不同,都是拜“教育”所赐。教育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面对孩子,你似乎可以无所作为,或很少作为,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你也可以为所欲为,或无所不为,相信孩子也会长成大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可以看得我们头昏眼花。我们甚至因此而失去了辨别力和判断力,不知如何是好。有这样感觉的人相信不在少数。
作为一项工作,教育是人类社会最难的工作,没有之一。它比生产火箭、卫星和飞机更加复杂。有人说,做好父母比当总统还要难。然而,很多人又确实没有把这项最难的工作当回事,他们或者得过且过,或者无所适从,或者不知所措,直到孩子长大彻底毁了他们的希望。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究竟有没有规则可以遵循?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者,究竟要不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规则?这些规则又是什么?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我们对人已经有了某些清晰的标准和要求,尽管在不同的社会里,其标准是不同的。有的社会希望把人教育成为有良知的人,比如中国社会;有的社会希望把人教育成为安拉或者上帝的信徒,比如在宗教社会;也有的社会希望把人教育成为自主追求幸福的人,比如西方社会。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对人的要求和希望都可能不一样,相应地,它们的教育也会不同。这些不一样的教育,造就了不同的社会和文明形态,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些不同的教育都是好的。
只要对教育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教育就变成一件非常复杂和难以驾驭的事。在这个世界里,真正好的教育本来就很少,只有少数国家的教育可以称之为好的教育。
教育之难,究竟难在哪里?难在人自身的复杂性,它是多重属性的叠加和影响。
人首先是一个生物体。这个生物体在它出生的时候及其脆弱。它身高、体重、骨骼、脑容量、活动能力都与正常成人有很大差距,只有成人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刚出生的婴儿是完全没有生活能力的。一般动物身体的成熟只需要十几个月、几个月,人的生物体的成熟却需要十几年之久。
其次,人是一个认知体。人的认知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活动,这种活动也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感觉能力、知觉能力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人的认知能力的完善在正常情况下也需要16年左右,很多人甚至终其一生都没能形成完整的认知能力。由于特殊文化的影响,有些民族也可能整体上都没有完整的认知能力。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认知水平上存在极大距离。这个距离也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距。
再次,人是一个社会人。社会不是一堆石块,而是一群人。每一个人都有自由意志、都有主动性、都有需要、都有欲望。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相互挤压、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各种复杂关系,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不稳定。在这样不稳定环境中的个体,如何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需要高度的智慧。大多数研究认为,一个人要完成这种智慧的积累和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社会人,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
所以,人的成熟是一个非常缓慢的、前后关联的、长达20年以上的马拉松式的过程。这个过程足够长,比我们通常看到的生产一架飞机、修一条铁路、造一座大桥、盖一栋大楼都要长得多,也要复杂得多。
我们如何能够顺利完成这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生产一架飞机、修一条铁路,还是造一座大桥、盖一栋大楼,都需要设计蓝图、施工计划、准备材料;那么,我们面对周期更长、也更为复杂的生产(教育)人的活动,是否也需要有“设计蓝图”和“施工计划”呢?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习惯于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即便后来孩子长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们也只有徒呼奈何而已。有些孩子长大后发生严重问题,作为父母,固然悲痛欲绝,但却无力回天;作为老师,固然十分遗憾,但却不知道自己有几分责任。我们的孩子们虽然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是他们却可能不知不觉地走向我们希望的反面。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心力交瘁!现在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孩子成长不应该是一个不可预测的随机过程,20多年成长历程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孩子成长的目标是什么?孩子成长的路径是什么?这个路径应该分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又是什么?大致明白这些问题以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才会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果。
二要做顶层设计就要有设计思想。教育顶层设计的思想就是要有一套有效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有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思想,穆斯林世界自然也有与其文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西方工业化社会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那么当代中国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呢?
中国正在追求民族振兴,期望以大国、强国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以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屹立于世界各国之中;中国还要以崭新的文明形态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展现文明自信。这是中国正在追求的国家目标。毫无疑问,当代中国所需要的教育思想要与国家目标相适应,并且要让每一个家长、老师理解和掌握它。
我们现在有这样一套教育思想了吗?情况不容乐观。
在教育实践中,谈教育思想的人很少,谈教育方法的人很多。我总是怀疑所谓的教育方法,如果没有教育思想作为前提和依据,方法从哪里来?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许我们天天乐此不疲所谈论的方法,早已背离教育的本质。一切教育方法都要统一于教育思想,因教育思想而生发,并服务于教育思想的实现。教育思想的缺失伴随着碎片化教育方法的泛滥,构成了当前中国教育的独特“风景”,其结果是广大教师和家长们“迷失”在这道“风景”中。
郑也夫说,“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早就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对当前中国教育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提法表示质疑,如素质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评比、贪玩、学区房等,认为这些常见的提法本身就“不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为什么“不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在中国会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全社会普遍缺失正确的教育思想!
比如,我们让小孩背唐诗宋词、国学经典,我们可以让孩子背得又快又好,这是方法层面的问题。但是,孩子们真的需要或者应该背诵那么多国学经典吗?这是教育思想层面的问题。很多家长,看到其他孩子在背国学经典,于是就赶紧让自己的孩子也来背,这也是教育思想缺失的表现。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是这样的:幼儿园上小学的课,小学上初中的课,初中上高中的课,高中上大学的课,到大学在回过头来上幼儿园的课。出现这种错位,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教育思想问题。
又比如,我们经常听大人对孩子说,要听老师的话,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这样的嘱咐,我们对孩子们讲了几千年。可是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孩子需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色列人从小鼓励孩子对老师和大人意见提出质疑。如果不从教育思想层面来理解,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中国人错了还是以色列人错了。
又比如,有人说当前中国教育的两大弊端是“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出现这种现象决不只是方法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出了大问题。
还有现在经常听到师生关系紧张,师道尊严不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方法层面也许永远找不到答案。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出问题了,整个教育被扭曲了,师生关系紧张只是这种教育整体扭曲的一个表象。
我们日常所遇到的老师和家长,基本都喜欢听通俗易懂的方法,不愿意去了解高深抽象的本质问题。他们都希望针对某一问题,直接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方法。但是世界上真有这样“点对点”的好方法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似乎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好办法。中国人不喜欢“形而上”的抽象思维,在这里再一次暴露出来,可惜任何事物的本质不会迁就中国人,它只能是“形而上”的。
我很不看好单纯从方法上谈教育。我认为没有孤立的教育方法,只有从属于教育思想的方法。
教育不是出了问题再来解决,出了问题再来解决,那叫治病,而不是教育。教育应该是努力防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问题,教育应该是“治未病”的。何况有很多问题,一旦产生是没有解决方案的。所以,教育应该首先从思想上整体解决问题,应该有完整的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前提,作为教育顶层设计的依据。教育不是随意的放养,而是要帮助孩子沿着一条正确的路径健康成长起来,这条路径是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好的路径。方法只能是服务于教育思想、服务于顶层设计。教育的本质和原理是唯一的,而方法则可以多种多样。掌握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自然随之而来。脱离教育思想谈教育方法,不但无益,甚至有害。
我认为,应该提倡在大众中普及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就是教育之道,道就是原理、就是本质,它是对教育规律的整体把握和认知。“道”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抽象性,“形而上谓之道”。凡是“道”都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很多人总想躲开这个抽象的“道”,因为思考“道”太费神了。可是,“道”是绕不开的,离开“道”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的古人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古人也是高度重视道的,何以我们后人反而越来越不愿意思考道了呢?
西方人从古代开始就喜欢探讨抽象层面的问题,认为只有形而上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说得严重一点,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在抽象层面思考问题,这个民族在揭示世界的本质上是不会有太大成就的。一个人也同样如此。
三我们的教育思想应该从哪里谈起呢?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标就是把符合我们期望的人培养出来。
可是,人是什么呢?我们既然要培养人,自然要先搞清楚人的本质,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所谓教育思想,本质上是如何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不同的国家、民族、社会和文明背景下,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因此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对人的理解,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将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这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实际呈现形式和对人的认知,在不同的文明和国家那里,往往是很不一样的。
几千年来,各个文明和国家按照各自对人的理解开展教育活动,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这种发展持续了几千年,各有其合理的内核。每一种文明也都会找到自身文明合理性的依据,并持续坚守。如果地球足够大,每一种文明都持续维持着一种孤岛的状况,各文明之间互不往来,我相信每一种文明都会自得其乐、合理合法地延续下去。
可惜,地球没有那么大,为了控制生存资源,各文明之间逐渐开展竞争,地球逐渐成为一个竞争的舞台。如今,各文明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所谓全球化,从竞争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为竞争的全球化。
全球竞争态势的发展,使得每一种文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自得其乐地保持自身原有的存续状态,它们都不由自主地卷入了全球化竞争的历史洪流,它们需要在全球化竞争中重新确认自己的合法性。否则,它们只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放眼当今世界,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有一些文明、国家和民族,似乎高歌猛进、独占潮头;有的则似乎深陷泥潭、难以自拔;有的则奋起直追、不懈前行。
人们最终发现,不同文明、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谁更好地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谁就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人是什么”这场大考,现在历史性地摆在中华民族面前。
中华民族曾经傲立东亚,俯视周边,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中华民族有自身文明合法性的论述,对“人是什么”也曾经有自认为唯一合理的答案。这种自信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东、西方文明发生剧烈对撞的鸦片战争,中华文明自洽的合法性论述终于奔溃,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传统认知被深度质疑。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把中国传统人性特征做了深度解剖,把中国人对人性的落后认知呈现在世人面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所未有地提出了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去将近100年了,中国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社会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认知,与五四以前的认知相比,已经大为不同。我们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认知的改变,为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越是接近达到目标,也正是越困顿的时候。当前之际,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地反思:我们是否已经非常完美地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深深感觉到,在我们意思形态深处(教育体现了最深层的意思形态),我们对“人是什么”的认知,似乎还没有与现代社会接轨。
从当前中国社会对中国教育提出的各种诟病来看,中国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的期待,也不能满足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全球化竞争非常激烈的当下,中国作为全球竞争中的一个主要角色,我们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并努力在竞争中走向前台?我们目前还很难做出自信而肯定的回答。
有着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和伟大复兴梦想的中华民族,自然而然带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是全世界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回答得最好的民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具有世界性的感召力,才能引领世界的发展方向。
这个使命要求我们继承五四精神,继续回答“人是什么”这个中华民族还没有完全答完的考题。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都有赖于我们对这个考题的更好回答。
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说浅了是教育资源的问题,说深了是教育思想的问题,是如何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我们能够回答好这个问题吗?历史在考验中华民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