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5.81 6.1折 ¥ 59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巩本栋 蒋寅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76670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31674982
上书时间2024-05-28
《中国诗学》本辑刊载张伯伟《中国文学批评课》第一讲《序说》,李小龙《别集整理定名刍议》等诗学文献学论文、《<诗经>与燕礼的生成、定型与发展》《<楚辞·大招>创作时间考辨》《<秋兴八首>作为经典文本的韩国追和诗>》等诗歌史论文、《<文心雕龙·章句> “而体之篇”句考辨》《乾嘉时期吴梅村诗注文献与政治的离合》等诗学史论文,另有《近四十年桐城派诗学研究综述》及《黄虞稷佚作辑考》等文献辑录,都以求实创新为宗旨,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新开拓。
巩本栋,1955年生,文学博士,历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延世大学校中文系客座教授(2003--2004),并兼任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和域外汉籍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宋集传播考论》(中华书局,2008)、《唱和诗词研究》(中华书局,2013)等。
蒋寅,1959年生,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学评论》编委。著有《大历诗风》《大历诗人研究》《王渔洋事迹征略》等。
《中国诗学》第34辑 目 次
诗学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课·序说…………………………张伯伟
诗学文献学
别集整理定名刍议…………………………李小龙
潘岳诗歌辨析五则…………………………王学军
唐诗疑伪考辨七则…………………………孙利政
明代唱和诗集综论…………………………王天觉
诗歌史
《诗经》与燕礼的生成、定型与发展…………………张晓宇 邵炳军
《楚辞·大招》创作时间考辨……………………………任哨奇
论杜甫五古体法的承变………………………………魏珞宁
杜甫长篇五古的空间性——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为中心…………张德懿
杜甫诗歌声律形式的创格及其影响……………………曾 思
《秋兴八首》:作为经典文本的朝鲜追和诗……………………马 琳
篇制冲突与诗体再造——韩愈八句体五古的艺术创格……………………叶汝骏
北宋诗与史的离合与蜀汉正统倾向……………………宋皓琨
论欧阳修《采桑子》鼓子词的体制和创作动机………张明华、张玲
佛禅诸趣——黄庭坚《演雅》内涵再探………………………张 峰
作为“诗人”的晚宋临安高僧——宋僧居简《送高九万菊磵游吴门序》考论………张 硕
清代江南文人夫妻的唱和风致——以随园女弟子为中心………………………………苑丽丽
从日辑《清百家绝句》看江户后期的清诗接受………钱佳楠
诗学史
《文心雕龙·章句》“而体之篇”句考辨……………………王豪
“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兰亭诗会刻石……………………刘重喜
胡应麟“体以代变,格以代降”说释证……………………徐隆垚
由杜入陆——张谦宜对陆游诗学的解读与接受……………………林雨鋈
乾嘉时期吴梅村诗注文献与政治的离合……………………陈灿彬
朱陆相济
——论施闰章理学思想的诗学运用……………………庞晚婧
《诗女史》的编纂及其文学史意义……………………罗超华
牟宗三对杜诗的褒贬及其矛盾之分析……………………徐啸雨
学术综述
近四十年桐城派诗学研究综述——基于书院文化视角的回顾与展望……………………黄振新
文献辑录
黄虞稷佚作辑考…………………汪冬贺
钱仪吉家庭成员及其诗歌辑考……………………任 群
李雯佚序三篇
——兼谈其交游与生平……………………王 春
《全清词·顺康卷》漏收1727首补目(一)……………………张 炎
《中国诗学》第34辑
中国文学批评课:序说 张伯伟
一、课程由来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现代学术中的学科,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在其初创期,南京大学对该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众所周知,第一部国人撰写的批评史,是1927年时在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任教的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后郭绍虞在1934年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在材料和方法上奠定了这一门学科的基础。郭氏之后,资料更为详赡,分析更趋细密,体系更有新创的,是故南京大学教授罗根泽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虽然这部书未及以完整的面目问世(罗氏生前近印出先秦至晚唐五代部分,两宋阶段是作为其遗著出版的),但由于以上诸特点,此书一向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文学批评的著作兴盛一时,如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等。不久前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的胡小石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抄本(有胡先生批注),可能是实际最早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目前正在整理中,拟交付商务印书馆收入“中国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在资料的辑注方面,则有王焕镳编的《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集》(1936)和程千帆先生用于金陵大学授课而编的《文学发凡》(1943,后易名为《文论要诠》,又改为《文论十笺》),尤其是后者,通过富有匠心的编排,显示出以中国文论资料建立文学理论系统并颉颃西洋的用心。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专著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以《文心雕龙》和《诗品》为例,其奠基之作,就有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1927)和陈延杰的《诗品注》(1927)。《文心雕龙札记》虽然是早年在北京大学和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但其书三十一篇中,《原道》以下的十一篇是他去世后,在中央大学《文艺丛刊》的纪念专号上刊出。《诗品注》则是在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其它如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1929)、刘永济的《文心雕龙校释》(1948)、许文雨的《诗品释》(1929,后收入其《文论讲疏》,1937)、陈柱的《诗品参评》(1929)、钱基博的《文心雕龙校读记》(1935)、《钟嵘诗品校读记》(1931)等,也都是以他们在南北各大学授课讲义为基础而成的著作。可以说,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现代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密不可分的。直到五十年代后期的学术“大跃进”,大学生写“红皮文学史”,北大、复旦的学生写《中国文学史》,南大的学生就是写《中国文学批评史》,虽然最终未写成,但这样的选题本身就表明时人对自身学术传统的某种认同。从以上挂一漏万的列举中不难看出,民国年间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的学者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和水平,这是值得我们荣耀的。四十多年前,我作为南京大学的本科生,还选修过“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史略”(管雄先生主讲)、“中国古代文论选”(陈瀛先生主讲)、“《文心雕龙》研究”(周勋初先生主讲)等课程。但是在今天南京大学文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类,并且由来已久。今年初文学院领导换届之际,我提出这个问题,表示愿意在我退休之前给本科生开设这一课程,得到了院领导的同意和支持,所以有了这学期的“中国文学批评”的课程。
今天开设“中国文学批评”课,并非出于“人有我无”,从而“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羡慕之心,在我看来,其意义有大小两端:小而言之,南京大学的前辈在这一领域中曾作出卓越的贡献,如果想自豪地接受这份荣誉和遗产,我们需要在这一领域中作出无愧前人的贡献,所以人才培养不可或缺;大而言之,我认为今日中国文学研究困境的症结之一,就是缺乏“文学批评”的修养和训练。现代学术中的文学研究,是以文学史为核心展开的,包括史料、作家作品以及地域、流派和演变的梳理。瓦尔特·本雅明有一篇短文的题目深获我心——《批评是文学史的学科基础》(1931,见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附录《本雅明作品年表》),此文在其生前并未刊行,现在也未有中译。这个题目就像是一句标语或者一面旗帜般的醒目,如果用严羽论诗的话来形容,就是“沉着痛快”(《沧浪诗话·诗辨》),直击问题的核心。要说有什么不满足,那就是在我的认知中,文学批评不仅是“文学史的学科基础”,也是文学研究的灵魂。虽然我们绝无奢望通过一门课程就能解决文学研究的症结,但有了这番意识,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为解决这一症结清除前进道路上的某些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念上的障碍)。
二、课程释名
本课程名称由三个关键词组成,即中国、文学、批评,其中“文学”一词歧义最多,内涵的变化也最为丰富。若要作较为全面的理解,至少需要有三方面“自西徂东”文献的比较:代表西欧和北美的欧美,代表欧亚大陆的俄国,代表东亚的中日。要反思中国现代学术,哪怕是讨论其中的古典阐释变迁,也需要置于中外学术交流的框架中,这是与研究以往历代学术史的最大区别所在。
1.文学
百年以前中国文学界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文学”概念,这是以欧美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以英语literature在十九世纪中叶流行的含义,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文学”内涵,其基本范围包括三大文体,即诗歌、戏剧、小说。用鲁迅在1934年说的话说:“现在新派一点的叫‘文学’……是从日本输入,他们的对于英文Literature的译名。”(《门外文谈》,收入《且介亭杂文》)比鲁迅早若干年,身居较为偏僻的成都的刘咸炘,讲到“最近人”对于“文学”的理解,也都是“专用西说,以抒情感人有艺术者为主,诗歌、剧曲、小说为纯文学,史传、论文为杂文学”(《文学述林》卷一《文学正名》,见《刘咸炘学术论集·文学讲义编》)。借此二说,可见一时风气。需要指出的是,在文学研究的实践中,这样的文学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让人难免种种困惑。比如在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新编的《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一辑卷首就刊登了一组总题为《“十年前瞻”高峰论坛》的笔谈,汇集了二十多位活跃在学术研究第一线老中青学者的讲话,其中就有一连串这样的发问:“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文学究竟怎么研究?” “我们在对古代文学即所谓的文史哲都在其中的‘泛文学’做研究时,还做不做文学性的研究?文学性的研究还是不是我们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所谓“文学性”的研究对象大概属“纯文学”,而“泛文学”指的就是“杂文学”。所反映的研究实际是,散文,尤其是说理性的和应用性的散文,就是真德秀《文章正宗》里面讲的 “以明义理、切世用为主”的“文”的研究的萧条。这是现代文学概念转移后对文学研究所造成的影响。以赛亚·伯林非常强调“观念的力量”(the power of ideas,这同时也是他的一本书名),这种力量的发挥来自于意义和情感的结合,其中情感的因素更为基础。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时在心理上的“愧不如人”,用当时思想界、学术界的领袖胡适的话说:“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介绍我自己的思想》,1930)……
本辑刊载张伯伟《中国文学批评课》第一讲《序说》,李小龙《别集整理定名刍议》等诗学文献学论文、《<诗经>与燕礼的生成、定型与发展》《<楚辞·大招>创作时间考辨》《<秋兴八首>作为经典文本的韩国追和诗>》等诗歌史论文、《<文心雕龙·章句>“而体之篇”句考辨》《乾嘉时期吴梅村诗注文献与政治的离合》等诗学史论文,另有《近四十年桐城派诗学研究综述》及《黄虞稷佚作辑考》等文献辑录,都以求实创新为宗旨,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新开拓。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