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1.73 4.8折 1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董竞成//刘文先|责编:陈玲玲

出版社上海科技

ISBN9787547850183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30968693

上书时间2024-05-2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人类本身及文明的发展由古及今,医学始终相伴相随,并努力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和进步提供保障。在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医学自身也同样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粗浅到精深、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在此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医学从*初富有神学巫术色彩的救治行为到具有理、法、方、药体系的古典医学实践,从零散的个体经验到医学理论的相对成熟及系统化,从经验的医学到实验的医学再到以循证医学、精准医学为特点的医学科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诊断技术从传统望、闻、问、切等诸诊合参到今天B超、CT、MRI、基因检测等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从以前未有明确分类解析出的医学概念到今天名目繁多的中医、西医、民族医学、现代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整合医学等概念,人类的医学,以及人类认识和处理健康、疾病、生命等问题的观念、模式、方法等均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且从未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医学对人类自身及疾病的初步认知是有所相似,但也有所不同的,即便植根中华文化产生的中医药,其“大同”之下亦有“小异”。但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和数理统计等的飞速发展,或多或少为传统医学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评判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坐标参考;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也让今天的传统医学家更有可能超越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藩篱,有据取舍。当然,不同医学学科间动态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出优劣高下,而是为了融合创新和生发,“融合”的结果是取其精华、优势互补,而“生发”的结果则可能是形成一种新的医学形态,从而促进医学学科的迅猛发展。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推动中西医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进而发挥其在国家乃至世界卫生健康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已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理论高度和实践高度。2017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部中医药法,其“总则”中明确规定:“中医药是指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并提出“中西医并重”的方针。2019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大会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让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新的光彩”。同时,大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们团队致力于倡导和践行“大中医”理念,致力于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从2009年开始这项工作至今我们已经坚持了10余年,我们的足迹遍及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甘肃、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即藏医、蒙医、维医、回医、傣医、壮医、苗医等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达的地区,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医学领域做了很多创新工作,也结交了很多各民族的朋友、专家。随着在中国传统医学这块处女地上的辛勤耕作,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中国传统医学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自觉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始终在努力传播传统医学领域研究的要义,搭建中国传统医学一体化的平台,总结传统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法层面的共性,争做促进民族传统医学融合的典范,包括本书的编著,都是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本书围绕传统医学的学科概念和学科发展,对整个文明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传统医学及其相关的学科形态,比如中国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中西方的传统医学、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等,在动态的基础上开展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比较研究、结构性与关联性的研究、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研究、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研究,通过对传统医学进行时序、模块、方法等方面的分解,发现传统医学学科成长的一般规律,揭示传统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探讨中国传统医学一体化构建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铸牢传统医学领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与实践。具体而言,一是进一步补充、阐释和验证我们提出的“大中医”“三分法”“五要素”“两个层面”“三个融合”等关于传统医学的系列创新理念,进一步筑实中国传统医学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二是提出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结构性与关联性、相似性与差异性、中西传统医学对称性、地上史料与地下实物一致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相结合、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传统医学及其比较研究的方法学基础。三是结合传统医学兼有的医学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特点,分别在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医学文明、群体信仰、古典哲学、交通交流、语言文字、人文建设等多领域进行了全景式的概览,也做了相关性的研究探讨,以期描绘出一幅中国传统医学多种视角、动态发展的学科图景,为人们认识医学特别是传统医学提供新的参考。
在本书之前,笔者团队已创新性地编著了《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并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该书是一部基于本团队多年来在中医、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这三大领域及临床实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药物研发等诸多工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思想与经验的总结凝练,是基于10余年倾情援助新疆、青海、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医学并解析其相似性与差异性的集大成之作。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我们的认识是包括中(汉)医以及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大中医”理念;提出传统医学可分为不自觉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与现代医学达成共识的部分、需要重新评价或加以摒弃的部分的“三分法”理念;强调传统医学是由临床经验、原初的基础医学知识、古典哲学、区域性文化、群体性信仰等五个核心要素构成;阐释了多数传统医学皆为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统一体,技术层面宜融会贯通、文化层面应求同存异的理念;倡导了中国的未来医学宜进行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特点的中国传统医学内部的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特点的世界传统医学之间的融合、同属于人类共同医学文明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的“三个融合”理念。这些想法和理念为科学认识和架构人类医学,特别是传统医学及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了新的科学的视角、思想和方法。《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自出版以来,持续受到业界和社会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二本书,本书的出版具有若干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提出的,以及编著者始终一贯积极倡导的“大中医”理念,符合国家“中西医结合”的医药卫生方针政策,符合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健康中国行动等。二是有利于促进医学学科的融合、整合,即我们提出的“三个融合”理念: 其一是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之间的融合,中(汉)医、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各民族医学的融合,建立一种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上的中国传统医学新体系;其二是世界各民族传统医学之间的融合,建立一种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上的世界传统医学新体系;其三是力促同属于人类医学文明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即打破壁垒,积极引进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包括生命科学、现代医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理论和方法,科学阐释传统医学内涵的基础上,推动形成一批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理论、方法和药物,并与传统理论、方法和药物互参,促进中外互参、古今并用。在科学阐释中国传统医学的过程中,科学认识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学科,更加科学地提升文化自信,在医学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三是本书对医学从学科角度的动态分析,包括“历时性”地描述医学学科从传统到现代的动态演变,“共时性”地对中西传统医学进行对称性的研究,“结构性”地对传统医学进行异同性的比较分析、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的解析,“关联性”地对医学和传统医学置于人类文明、科学、技术、文化、哲学、宗教等“大镜像”中进行跨学科研究等,旨在尝试从一种全新的广阔视角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传统医学学科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图景,同时尝试揭示一些与人类历史发展、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等相适应的传统医学发展规律。此举有利于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传统医学学科及实践,启发人们对整个人类医学发展历程和当今医学状况的思考。
此外,书的*后几章主要是试图通过结合几种富有时代特点的医学思考及实践,在操作层面践行我们的相关认识方法、思想和理念,从而探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本书与《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在编著立意、思想与内容、文医结合的风格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学层面的新尝试,是“复旦智慧”的新体现,可供医学爱好者、医药领域的科研人员、临床工作者及广大师生等参考阅读。在本书编著过程中,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同仁,特别是杜懿杰、罗清莉、高振、魏颖、马梦雨、邓晓红等团队成员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修正,发挥了团队多学科、多专业合作的优势,在此一并感谢!

 

董竞成 刘文先
2020年6月21日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部分是基于大视角、大环境、大学科,动态地审视医学学科,主要探讨了医学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中西传统医学交流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关联;学科的概念、医学学科的概念、传统医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结构性与关联性、相似性与差异性、中西传统医学对称性、地上史料与地下实物一致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相结合、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传统医学与历史、哲学、宗教等学科的相关性研究;古代简帛医书中体现的中医学动态版图,中西传统医学学科的历时性梳理及共时性比较等。第二部分聚焦传统医学中相关分支学科的概念及其内涵,以及有关重要问题的比较研究。 主要有:“中医”“中药”“西医”等作为学科概念的发展变迁及内涵实质的动态变化,对“大中医”、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归中”、中药的现代化、“西医”概念的重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聚焦新疆罗布泊麻黄遗存,分析还原了古人对药物的认知模式和使用特点;从金鸡纳到氯喹、从青蒿到青蒿素、从洋地黄到地高辛、从山羊豆到二甲双胍、从狗爪豆到左旋多巴、从古柯叶到普鲁卡因、从洋金花到抗胆碱能药物、从八角茴香到奥司他韦、从黄连到小檗碱,研究药物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方式和过程,以及“现代”从“传统”汲取用药和开发药物的智慧,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挖掘等问题;从《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的对比研究中探讨中西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模式和道路的异同;从科学、技术、文化的综合维度探讨传统医学学科“两个层面”(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以及传统医学学科未来发展走向。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根据笔者团队所开展的与传统医学相关的工作,为传统医学学科如何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融入现代社会、现代医学的洪流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主要有: 基于笔者团队(国家中西医结合“双一流”建设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性实践,谈对改革创新我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问题;基于笔者团队开展的中西医结合肺部疾病的相关研究工作,谈中医学科与人工智能的对接问题;基于笔者团队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老年病)项目的承担单位,谈中西医结合学科与新时代“医老养老”工程衔接和作用发挥的问题;基于笔者团队“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多年的实践及成效,谈新时代医学人文的探索与实践等问题。



作者简介
董竞成,男,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世界卫生组织复旦大学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科技部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老年病)负责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世界华人中医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学促进会理事兼中医分会副会长等。 董竞成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及异病同治、肺肾相关、补肾益气、清热活血理论与应用(包括理、法、方、药)相关的医教研工作,特别在肺部疾病、肿瘤和老年病,以及相关中药的研发等方面有较高造诣。 对若干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性病变的认识较为深入,对人类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应激系统、机体自身致炎 / 抑炎平衡调控机制以及相应干预的影响等充满了学术兴趣,也致力于多个民族传统医学的研究、比较研究及整合,如中(汉)医、藏医、蒙医、维医、傣医、苗医、壮医等的比较研究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体化构建。 1998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2008年荣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杰出贡献奖”,2009年入选“上海市很好学科带头人计划(A类)”,2010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17年荣获复旦大学“十大很好医生”。2017年他引领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入围国家“双品质”学科建设名单,是我国在该领域入选的二个团队之一,成为继2015年该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后又一里程碑事件。2019年其所引领的学科又入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重点学科。 他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重量、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项,完成和发表论文270余篇,包括SCI论文约100篇,主参编专著8本(包括主编颇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申请17项,授权4项。刘文先,男,博士,先后就读/工作于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 现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主要从事传统医学理论、方法和文化层面的研究,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研究。 多年来,发表SCI、中国科技核心、中文核心期刊等论文20余篇,以副主编/编委参编《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中国民族药辞典》等多部学术著作,主持第六十二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1项,参与中国复旦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中医药靠前合作项目等多项省部级或靠前合作项目。 曾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目录
上篇  传统医学学科与方法总论
第一章  学科及医学学科概论
  第一节  学科的定义及其内涵实质的变迁
  第二节  医学学科的定义及分类
  第三节  医学学科的结构要素
  第四节  医学发展的学科概述
  第五节  医学学科的未来展望
  第六节  医学学科研究的方法纲要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医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独特镜像
  第一节  人类文明及其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
  第三节  医学是人类文明的影像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与医学学科的发展?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古文字中承载的早期中西方医学
  第一节  四大古文字与早期世界传统医学
  第二节  甲骨文字与早期中国传统医学
  第三节  古文字与古代医学——兼论中西方医学的起源时间
  第四节  语言文字是医学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简帛医书勾勒的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动态版图
  第一节  我国现今传统医学版图及其特点
  第二节  研究早期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三节  简帛医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全景式概览
  第四节  简帛医学描绘的中国传统医学动态版图分析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西传统医学从本能向经验及理论的变迁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与传统医学
  第二节  动物本能与传统医学
  第三节  劳动实践与传统医学
  第四节  巫医巫术与传统医学
  第五节  经验与传统医学
  第六节  理论与传统医学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西传统医学从哲学向医学的变迁
  第一节  古典哲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核心要素
  第二节  古希腊的哲学与医学
  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哲学与医学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中篇  医学学科的变迁与比较
第七章  “中医”作为学科概念内涵外延的变迁
  第一节  “中医”学科概念的古代含义
  第二节  “中医”学科概念的近现代含义
  第三节  “中医”学科概念的最新含义,
  第四节  新型中国传统医学学科体系构建思考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西医”作为学科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变迁
  第一节  从地理概念到医学概念
  第二节  从西域医学到西洋医学
  第三节  从西方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
  第四节  “西医”概念的局限和重塑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中药”作为学科概念内涵及其实质的变迁
  第一节  “中药”学科概念的古代阐释
  第二节  “中药”学科概念的近现代内涵——兼谈外来药物“归中”过程
  第三节  “中药”学科概念的当代内涵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从罗布泊墓葬麻黄看药用植物和中药学学科起源
  第一节  本草起源问题概述
  第二节  麻黄作为本草起源样板的选择
  第三节  古罗布泊人药用植物认知与运用模式的构建
  第四节  对麻黄认识的发展及现代研究概述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奎宁与青蒿素的异途同归
  第一节  疟疾:人类由来已久的顽疾
  第二节  金鸡纳:从区域走向国际
  第三节  奎宁:从传统到现代的升级
  第四节  青蒿素:从本草到明星抗疟药
  第五节  从金鸡纳到青蒿素:药物研发的新思路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从天然植物到药物的不同发展过程
  第一节  洋金花——胆碱能受体阻断药物
  第二节  黄连——小檗碱
  第三节  洋地黄——地高辛
第四节  古柯叶——普? 晨ㄒ?
  第五节  山羊豆——二甲双胍
  第六节  狗爪豆——左旋多巴
  第七节  八角茴香——达菲
  第八节  柳树——阿司匹林
  第九节  其他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中西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模式与道路的异同比较
  第一节  经典的基因:中西医学的个性差异
  第二节  经典的路标:中西医学发展的分道扬镳
  第三节  经典的光芒:中西医学和而不同的未来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从科学、技术、文化的综合维度探讨传统医学“两个层面”及其学科归属与发展
  第一节  “科学”:从传统科学到现代科学的演变
  第二节  “技术”:从原初技术到现代技术的演变
  第三节  “文化”: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的演变
  第四节  “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传统医学的“科学”与“技术”归属
  第六节  传统医学的结构性要素及“两个层面”
  第七节  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维度下的传统医学发展
  第八节  传统医学融入现代医学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人类医学演进中的医学人文学科及其重构
  第一节  医学人文有关概念
  第二节  医学人文的缘由及价值
  第三节  医学人文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人文
  第五节  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下篇  新时期传统和现代医学学科融合发展初探
第十六章  从中西医学科的变迁谈创新中西医结合教育
  第一节  创办新型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新型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创办 

内容摘要
 本书一改过去关于医学历史类的一般叙述方式,比如
编年体、断代史、纪传体等传统的叙述方式。聚焦\"学科\"的历时演变,从\"中西\"共时的镜像,结合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或代表性方、药等,描述中国传统医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动态演进及与其他医学比较研究的过程。 本书主要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学科的概念、医学学科的概念、医学学科的方法纲要、人类文明的开化、简帛医书中体现的医学发展变化等,以大视角、大环境、大学科审视医学学科的发展变迁,描述医学学科逐步走向独立发展的过程。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医\"\"西医\"\"中药\"等这几个重要的医学门类,其概念及内涵的丰富及变迁过程,特别是聚焦麻黄、金鸡纳、青蒿素、黎豆、二甲双胍等,分析了药用植物的起源及其从本草到中药学现代药物的变迁
过程,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中西传统医学发展的模式和道路的异同,从\"两个层面\"和\"三个融合\"的角度,谈医学未来发展的展望,医学人文问题的思考,以及医学如何回归本原初心等。

主编推荐
本书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传统医学学科动态及其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将此类方法一以贯之体现在本书的立意和内容之中,并与笔者团队之前提出的“大中医”“三分法”“五要素”“两个层面”“三个融合”等理念与方法一脉相承、合为一体。 二是对传统医学学科进行了学科内外的宏观、动态审视,有助于引导人们科学认识传统医学学科及实践。 三是本书的体例和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文医结合的风格类同,有别于关于一般的医学史研究、医学文化类研究、医学比较类研究等惯用的研究体例和叙述方式,诸如编年体、断代史、纪传体等体例,以及按朝代、人物、疾病等传统的叙述方式,此亦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