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星/明星研究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星/明星研究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44 5.0折 3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戴尔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8609

出版时间2009-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1666502

上书时间2024-05-2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理查德·戴尔,著名电影理论家,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系教授。
严敏,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电影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美国电影研究文丛》编委,高级翻译。

目录
引论
第一篇  明星作为社会现象
  第一章  明星地位形成的条件
  第二章  生产:消费
    明星的渊源
    明星作为生产现象
    明星作为消费现象
  第三章  意识形态
    明星VS人物
    人生如戏
    历史范例——从神到凡人
    明星与现状
    代偿
    魅力
第二篇  明星作为形象
  第四章  明星作为明星
    消费
    成功
    寻常性——随明星而“异”?
    变味的梦想
    爱情
  第五章  明星作为典型
    社会典型概念
    非传统性或颠覆性典型
  第六章  明星作为特定形象
    特定形象:简·方达
第三篇  明星作为符号
  第七章  明星和“人物”
    人物的概念
    人物的建构
    明星作为影片中的人物
  第八章  明星和表演
    表演研究的趋向
    表演符号
  第九章  关于作者身份的说明
    明星作为作者
    明星和作者
  结论
    附:文献目录
[增补]重新建构明星概念
  明星与历史
    明星制在美国产生的渊源
    定位明星
  明星的形体和表演
    文化的具形化
    动作和表演,明星和演员
  明星与观众
    明星和观影者
    日常生活中的明星
    明星和次文化
  明星作为劳工
    明星的工作形象
    明星作为体制
  结论
    附:增补的文献目录
    明星是谁?——译后记

内容摘要
 电影的魅力总是离不开明星表演与明星形象,然而,在英国著名电影学者理查德·戴尔看来,明星并不是某个真实的男人或者女人,戴尔在本书中将明星为一组“符号形象或者文本”,并提供了将这“符号形象或者文本”加以分析的语言和方法。戴尔指出,明星乃是一种由电影和大众传媒等等媒体文本一起参与构建的“被建构的个体”,充满了历史的、美学的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意涵,戴尔通过对许多影片、杂志、广告和批评文章的深入而细致的考察,深刻地对之加以揭示。
本书着重论述了马龙·白兰度、简·方达、葛里泰·嘉宝、玛丽莲·梦露等盛极一时的好莱坞明星,为读者看待、认识、思考这些银幕上熠熠生辉的形象提提供新的视角。
本书自1979年首印之后已经六次重版,成为西方最经典的明星研究著作与影视学科的必读教材。此中文版据原版最新版本翻译,新版本特别收录并由保罗·麦克唐纳撰写的独立一章,跟踪了理查尔·戴尔提出“明星研究”概念并为之建立理论范式后该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

主编推荐
《明星》:明星是谁?他们非凡的魅力源自何处?
理查德·戴尔通过对许多影片、杂志、广告和批评文章深入和细致的考察,分析出明星在历史、意识形态和美学诸方面的意义,改变了我们认知银幕偶像的方式。 


精彩内容
 独立女性反叛型几乎拒绝和解地复原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她/他对社会价值的反抗太明显了。一种比较隐蔽的范本则是独立女性类型(或者它的系列类型)。
该类型的具象是台维丝、凯瑟琳·赫本、芭芭拉·史坦妃(BarbaraStanwyck)、罗莎琳·拉塞尔(RosalindRussell)、琼·克劳馥(JoanCrawford)和三四十年代的其他女星。那么这些女星是否代表着对主流价值
较为复杂的非传统性和对抗性态度呢?
莫莉·哈斯克尔在《从尊敬到强奸》一书中表示,在这些女星中间应该区分出超级女性和超级女人(同一位女星可能在她的演艺生涯的不同时期兼
有这两种类型)。超级女性是:在极端“女子气”和爱调情的同时,野心勃勃又十分聪明,她扮演着社会规定的柔顺角色……她始终在传统的社会内行事,但没有可发挥其创造能量的有价值计划,她把这种能量转化为可利用的物质——让人们围绕她转——并产生神通的效果。(p.214)这种类型的主要典范是蓓蒂·台维丝。她在《人性的约束》(ofHumanBondage)、《红衫泪痕》(Jezebel)、《小狐狸》(LittleFox)、《危险的女人》(Dangerous)、《黑色的胜利》(DarkVictory)和《斯克芬顿先生》(Mr.Skeffington)中尤为明显。超级女人则是:她同超级女性一样,有很高的智商或想象力,但不发挥出自己的女子气,反而吸纳男性的特质,以期享用男人的特权,或者仅仅是为了生存。(同上)这种类型的主要典范是琼·克劳馥(如在《强尼的吉他》[JohnnyGuitar]中饰演的维恩娜)和凯瑟琳·赫本。
这是一种暗示性的区分,尽管它便于某种检视,好让这种区分被更直接地运用。那么这个问题是否指上述两种角色在家庭内部和外部有所不同呢?
有没有呈现这两种类型人物的特有叙事结构类型呢?明星作为总体形象同他在规定影片里塑造的特定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两种类型是否都具有物质性特征、服饰和仪态的图像显示和表演模式呢?这些才是真正的问题,但绝不是对哈斯克尔的区分法之变相诋毁。回答这些问题会成为弄清楚这种区分及其运作的途径。
这里有区分法的第二种问题,亦即超级女性或超级女人实际上如何体现出对流行的女性类型的激进的非传统性/对抗性。超级女性似乎不可避免地被表现成行为神通广大。这样就难以将她同其他“强女人”、“魅力女人”如“恶女”类型(台维丝)、荡妇类型和睿智尊贵类型(赫本)十分明显地区分开来。这种种女性都强烈地不相信女性的力量和智慧之价值。看来,超级女性更多只能明确地表达一个能力超凡的女人被圃于一个屈辱的或过分限制的世界而蒙受的伤害。
超级女人则从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当一个女性人物“吸纳了男性的特征”,情况会怎么样呢?这里也许有两种途径来理解之。
一方面,有人会认为个性的“特征”并无性别特征(说男性天生好斗或女性天生温柔是毫无意义的)。不过,由于某些历史一文化的原因,有些特征同一种性别而非另一种性别有关联,其结果是个别女人和男人都耗费巨大精力(以他们的女人和男人的身份而言)来维持这样那样的特征同一种性别或另一种性别之间的关联。这就是说,企图改变这种情况,跨越性别障碍,吸纳同相反性别有关的特征,触及如何调和的事,亦即要制定出一种行为方法,既使人们摆脱性别角色的构造,又不严重伤害他们的自我身份。这点似乎正是哈斯克尔特别欣赏凯瑟琳·赫本的一种过程。在赫本同史本塞·屈赛(SpencerTracy)。的关系中,“屈赛可能会受到羞辱,但依然会复原,自我并未(太多)损伤。赫本偶尔也会服从他,但依然没有失去自己的身份”(p.230)。更一般的说,赫本的超级女人是:能够在男人世界里达到自己的目的,坚持自己的智慧,坚持利用它,但不会“堕落”,就像《世界之路》(TheWayoftheWorld)里的米拉曼“入赘嫁人”,不过只是在双方谈妥条件、达成平等的协议之后。(p.230)正如克莱尔·约翰斯顿(ClaireJohnston)指出的,哈斯克尔强调的是“男人和女人的修好……所饰角色的灵活性、‘爱情’和同志情谊都忽视了核心家庭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女权主义者批评家长制文化的关键”(见《女权主义政治和电影历史》[FeministPoliticsandFilmHistory],p.121),而且把问题简化为人们由此来制定彼此如何更好相处,而不去分析是什么能够防止家长制以及上述功能是从何处来的。不过这也许是一种如何建构男女性别关系的模式(它是一个实际理想而非浪漫的理想),一种乌托邦式的表述(告诉我们哪里是我们想要达到的,而不告诉如伺达到那里);哈斯克尔所欣赏的通过调和吸纳“男性的特征”可以作为非传统性/对抗性的表达被人们接受。不过随着她进一步阐述这点,我认为还有两个深层问题。一
个是女人必须掌管一切,必须采取一切行动(包括大部分让步);为此,屈赛/赫本的任何一部影片都值得审视,看看屈赛如何准备吸纳“女性的特征”。第二个问题是哈斯克尔在其论述中充满了反对同性恋的口吻,这暗示女人和男人的理想关系也是理想的人际关系——换言之,哈斯克尔是符合异性恋标准(或异性恋者标准)的。
另一方面,有些女权主义理论表示,在家长制文化中没有“女性”这类表述,只有“非男性”(non-male)表述。这就是说,电影不能设想或处理任何女性的东西,其意思是女人作为一个人能够被接受的唯一办法,对她而言
就是成为一个“非男性”的人(除了她在被侮辱、依然受,到威胁和做性爱对象时),换言之是没有性别的人。哈斯克尔本人未在这些术语里做文章,但她有些关于超级女人的陈述却附和了这点。由此,琼·布隆黛尔和詹姆斯·贾克奈在《狂恋金发女》(BlondeCrazy)里的关系是基于“不可言传的认知,即女人有一点‘绅士派头’——或者无绅士派头——但很像男人的样子,可以在智商和胆量上与男人媲美,甚至可能超过他”(p.130)。她援引了罗莎琳·拉赛尔的影片《拿信》(TakeaLetter)里一段十分露骨的对白。
在该片里,拉塞尔所饰的女主角的上司(罗伯特·班奈利饰)抱怨她的竞争对手——所有男人——都不了解她:“他们都不知道女人和……之问的区别。”“和什么?”拉塞尔问。
“我不知道,”班奈利回答,“对你来说没有姓名的。”哈斯克尔还欣赏霍克斯影片里的女人们一旦没有了女人味都会被吸入男性群体之中。《只有天使才长翅膀》(OnlyAngelsHaveWings)里的琼·亚瑟(JeanArthur)就是一个切题的突出个例。我觉得这些影片的叙事中发生
的事件都不屑于女性特征,但都必须有女性人物在。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在成为(几乎成为)男人的女人的人格上。对这样的处理人们怎么看,取决于人们的政治观点,特别取决于人们是蔑视女性的特征,还是视女性的特征虽受到压制且无潜在的性别特征,但仍然代表着妇女运动借以形成基础和权势的真
正力量和价值。
这些被考量的明星的“独立性”,既表述在她们所饰的人物上,也表述在杂志对她们的报道上(例如台维丝曾经就自己的合同问题同华纳兄弟公司抗争;赫本拥有高智商的背景;克劳馥出身贫穷努力登上事业巅峰)。那么,她们所处的电影叙事是确认并弘扬这种独立形象呢,还是诋毁这种独立形象呢?
P86-90

媒体评论
明星现象目前已经是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它甚至动了一个巨大的产业。而中国学术界却没有一本自己的明星研究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在这个意义上,尔《明星》一书的翻译出版填补了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空白。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本书破译了明星的神话学。明星的秘密,不是他(她)的私生活秘密,而是他(她)被构建的秘密,在书中一览无余。一本文化研究的典范之作。
    ——汪民安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