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和4次搬迁:花甲过后的儿时记忆
  • 一座城市和4次搬迁:花甲过后的儿时记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座城市和4次搬迁:花甲过后的儿时记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3 2.7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于学军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24371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31364926

上书时间2024-05-2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于学军在呼和浩特市出生,上小学、中学;198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返回家乡工作七年有余;自1990年始,先后在深圳、南京、北京等地从事财金工作30多年。撰写各类经济金融专业论文、调研报告180余篇,出版《全球视角:中国宏观经济解析》等著作共三本九版,2016年曾在互联网评选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中列第40名,在经济学界尤其是金融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现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名义主席。

目录
目?录
一、旧城大召前街11号院?/ 003
二、童年的小伙伴?/ 018
三、城南养鱼场?/ 027
四、黄色的记忆?/ 038
五、著名的鄂尔多斯?/ 050
六、以柴火市场命名的小学?/ 059
七、12号院英海一家人?/ 073
八、孤单的两间土坯房?/ 081
九、城市中心的姑子板村?/ 095
十、家逢喜事变化多?/ 111
十一、别有洞天的公主府?/ 128
十二、小花园里的自来水井?/ 143
十三、校园趣事?/ 156
十四、简朴的向阳小学?/ 169
十五、师范大院的变迁?/ 180
十六、最后的补记?/ 195

内容摘要
1958年作者出生于呼和浩特市,儿少时期曾随父母四次搬迁,花甲之年回忆起自己这段难忘的往事。
作品以一个普通家庭为背景,详细记述了每次搬家的经历、过程,巧妙而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青城的街区、场景,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发展变化等,细心描写了市井生活、少儿游戏、商品物价、人情世故、气候变化、家庭状况、社会风貌等各种景象。同时,作者还以父亲被分配到外地工作并形成两地分居为线索(也是作者童年时的主要经历),记述了鄂尔多斯的沧桑巨变。 作品结构严谨、完整,行文轻松自如,朴实流畅,真诚、真切、真实,娓娓道来,栩栩如生,苦涩中充满童真童趣,平淡中蕴含诙谐幽默,兼具文学性、文献性,是一段关于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应当是第一部专门抒写呼和浩特市这座塞外名城的纪实文学作品。简言之:一个人难忘的儿时记忆;一座城市的一段历史变迁。

精彩内容
 1958年秋天,我出生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前街11号,这是一栋由砖瓦房构成的大院子。院子处于大街东侧,院门朝西,主要由一北一南两排平房组成,每侧各有7-8间,北边的正房窗户向阳,房间宽大,建筑在一
个高于地面约80厘米的平台上,踏三层台阶才可上来;平台约有2米宽,由青砖铺成,头顶上边则被房檐覆盖,当年这叫厅子房;房间窗户全部是玻璃,宽大敞亮。
南房背阴,又比正房明显“矮一头”,窗户很小,并且只有下半部分是一排方形玻璃,上半部分则是用麻纸糊裱起来的“纸窗户”,所以住南房的人家都很羡慕住正房的人家。
一看便知,旧社会这是个大户人家,主人住正房,下人住在南房。
有一天晚上,母亲带着
小妹妹芳芳去大召前街的一
家小医院看病,我和大妹妹英英留在家里等候,自己感
到有点害怕,就把门插上,没过多久我们都睡着了,待他们回来从外边敲门却怎么也唤不醒我们,就把上边的窗户纸撕开一个方格,用一
根长木杆子伸进来把我捅醒。第二天她们和我说起头天夜里发生的事来,我却一点印象也没有,根本不相信那是真的,直到母亲指着窗户上那个堵着毛巾的小口子让我看,还让我出门到窗户前看看捅醒我的那根长木杆儿,我才相信了。她们说,我当时是从炕上跳下来开门的,然后上炕倒头又睡着了。
院门庭北侧的小门房,也住着一户人家,只有父子两人,父亲挑着一副担子卖货,俗称“货郎担”,供儿子上学。儿子比我大几岁,名叫铁林,总穿一身破旧的黑布衣服,十分憨厚的样子。
没有妈的孩子,院里的大人们总说他可怜。他们家做什
么饭、怎么吃饭、躺在哪儿睡觉等,大家都能尽收眼底,所以在院里基本上都是透明的。
院子东边也有孤零零的两间房,住着一位50多岁的陈姓女人,大家都叫她陈老
师。她衣着整洁,总是黑灰色调,平时很少见她走到院子里像别人那样唠家常,的确像个知识分子。并且,她好像身体较差,总是眉头紧锁,走路也比较缓慢,一副病病歪歪的样子。她的窗前十分避静,家长们常叮嘱我们:陈老师怕吵,一吵醒就睡不好觉。要求我们到她家门前时一定不能大声说话。
因此,每当我们经过她家上房后的厕所时,就蹑手蹑脚地小心走过。
北边高大的正房中,居中住着一户重要人家,大约占去其中的卜5间房。主人姓何,当时有50多岁,是(呼和浩特)市立医院的大夫,所以院子里的人都称他为何大夫。据说,当时他是呼
和浩特市很有名的儿科医生

何大夫从不在外面驻足,也不知道他什么时间出去,又何时回来;连他走路的样子,我印象中都没有见过。下班以后,他好像总是一
个人待在屋子里,人们很少有机会见到他,感觉像个影子一样。并且,他的名声很大,在我的心目中十分严肃和威严,我似乎从来不敢正面看他一眼。只是有一次,我不知得了一种什么病(记不清了),总也不见好转,母亲心里有些着急,院里的人就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应当去找何大夫给看看。
有一天,趁他休息在家的时候,母亲就很不好意思地领着我走进他们家的门,我感
到很害臊或羞怯,待了很短的时间便匆匆出来。这可能是我唯一进过他们家的一次。母亲为此也常说我:看你没出息的样子!
那时,我总是洗不干净
脸和手,经常脖子也是黑的,别人就说我的手脏得像车轴一样。我很怕被人说这句话,感到自惭形秽。所以,越是这样,越怕见到手洗得干干净净、穿白大褂的人,对比之下更感到自己无地自容。
据说,何大夫当年每月的工资可以挣到120元,大约相当于普通人工资的3-4倍,是超乎人们想象的高工资,不仅令院里的人艳羡不已,而且在整个大召前街也
十分出名。再加上他们家的房子又大又多又好,还有四个孩子,年龄最小的也比我大,穿的衣服既讲究又干净
,所以他们家在院子里就显得格外富有、高贵,是整个院子的中心和主宰。
何大夫的夫人好像是大召前街另一家小医院的护士长,身材瘦小,经常穿一身天蓝色制服,一双坡跟皮鞋,还骑一辆绿色的坤车,这种装束和配置在那个年代极
为罕见。她经常出现在门前的台阶上,向孩子们或院子里的什么人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有种发自内心的傲视和趾高气扬的气质。
四个孩子两男两女,最
小的叫菊菊,比我大l岁,应当是1957年出生,是一
个既漂亮又高傲的姑娘。上学后她很快就成为班里的中队长或大队长什么的,袖子上开始戴了一个白底红字的一道杠,以后又增加到两道杠,还说很快就会到三道杠,令我们羡慕不已。
他们家的孩子很少和我们混在一起玩耍,也从不让我们到他们家去,所以我始终不知道他们家里是什么样的,谁住在哪个屋子,在哪儿睡觉。被孩子的好奇心驱使,偶尔从他们家窗前经过时,就偷偷地向里边窥探一
眼,只见屋里黑乎乎的,好像什么也看不见。P3-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