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7.84 4.4折 10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群林

出版社南京大学

ISBN9787305249785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31492186

上书时间2024-05-2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群林,男,1962年出生。李泽厚先生晚年友人。曾帮助李泽厚整理、出版多部论著,选编有《李泽厚散文集》《寻求中国现代性之路》《从美感两重性到情本体一李泽厚美学文录》等。

目录
李泽厚序 
引子“一生简单平凡”

第一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930—1954)
一  “子欲养而亲不在”
二  最恨虚伪
三  精神危机
四  自己摸索 
五  暗自掂量过那些教授、名家

第二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955—1976)
一  “这个人是哪里的?”
二  李泽厚派
三  擦肩而过 
四  下放劳动
五  核心思想早有了 
六  “偏袒”西方哲学
七  逍遥派
八  拟了九个研究提纲
九  地震棚里写完“康德书”

第三篇“一事平生无,但开风气不为师”(1977—1991) 
一  一个苏醒的新时期
二  “评”更重要
三  美学热 
四  美学三书
五  文化热
六  思想史三论
七  八十年代拾遗

第四篇“人类视角,中国眼光”(1992—2021,上) 
一  在美国教书
二  七十岁以后的著述更重要
三  伦理学新说
四  “要启蒙,不要‘蒙启’” 
五  重释《论语》
六  巫史传统 
七  儒学四期 
八  “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间”

第五篇“原意难寻,六经注我”(1992—2021,下)
一  “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 
二  什么是哲学?
三  治学方法 
四  羡憎交织
五  “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
六  情爱多元 

尾声  “四个静悄悄”

附录一  “救亡压倒启蒙”与“中国六代知识分子”之“发明权”考释 / 马群林  
附录二  李泽厚《伦理学新说述要》撰著记 / 马群林  
附录三  我和台北三民书局的故事 / 李泽厚  
附录四  李泽厚著作年表简编  / 马群林  

后记  一部“特殊作品”
又记  忆李泽厚先生二三事

内容摘要
本书以亲切自然的对话体,讲述了李泽厚一生之经历、论著、思想、治学、交往等,试图探寻其独特的学思之路,读者从中亦能生动具体地感受李泽厚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
本书形式虽“虚拟”,内容却很“实在”:主要源自李泽厚的各类论著、文章、书信等,经作者重组、拼接、整理,并由李泽厚多次修改、增删而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是作者与李泽厚在多年交往中独家掌握且首次披露的。此外还配有大量插图,多为首次公开,极具史料价值。

精彩内容
李泽厚序有如本书编撰者马群林先生的“后记”中所说,并不存在这个对话。所以这本《小纪》应属于马先生的著作,而非我的著作。因为尽管所有对话大半摘自我的文章、论著、访谈、电子邮件、微信等,并经过我多次翻阅增删,但经由他编排、调整、拼接、撰写、改动,便不完全是我的语言、风格和口吻,而且有些地方半文不白,即他的口头语言和我的书面语言交错相接,有些地方虽属同一主题却是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不同讲法的拼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这本书不能算是我的书稿或著作,这是首先应该向读者交代清楚的。
本来,从一开头我就不赞成编撰这本书,但马兄非常坚决,多年孜孜不倦地将分散在我的论著中的一些观点、看法、意见摘编汇聚在一起,还梳理加上我的一些生活经历、事件以及他人的各种论评,其中也有我以前未曾谈过的好些问题,如强调汉字(指汉文,非汉语)在融化各不同种族、文化而形成大一统中国时的巨大功能(我始终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但我非专家,未敢多说),等等。这些的确花了他不少时间和极多精力,并坚决不顾我的反对,认为这是介绍我的思想的读本,很有必要。他既如此强硬“有理”,我便不好再说什么了。
于是,便要我写序。从二十几岁起,我所有著作都从不请人写序。因为写序总会要讲几句好话,但并非所有好话我都愿听。那么,我这个序该说几句什么好话呢?虽然我并不承认也不认可这就是我的“学思之路”,但对拒绝写自传的我来说,这本书材料真实、叙述清楚、内容宽泛,也有重点,倒是可以作为我的学术传记来阅看的。这是实话,也就算是好话吧。但我估计此书今天迎来的可能是一片嘲笑咒骂声,不过几十年来我已习惯生存在这种声音中,也就无所谓了。
我已年过九十,心脑俱衰,本该匿声,却来写序,而往事依稀,徒增怅惘,如今只欠呜呼,可伤也矣。
此序。
2020年秋日于波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