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心理学/荣格精选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7.46
3.9折
¥
45
全新
库存24件
作者C.G.荣格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9845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201985326
上书时间2024-05-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目录
前言
导论
基于《哲学玫瑰园》图谱对移情现象的论述
(一) 墨丘利喷泉
(二) 国王与王后
(三) 赤裸真理
(四) 浸洗沐浴
(五) 化合
(六) 死亡
(七) 灵魂飞升
(八) 净化
(九) 灵魂回归
(十) 新生
后记
译名对照表
内容摘要
在心理治疗案例中,弗洛伊德所说的移情过程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几乎所有需要长期治疗的个案都围绕移情现象运转,而治疗的成败看起来也与移情过程紧密相联。同时,移情现象不仅是心理治疗领域的问题,它同样也发生在人际关系之中,而且尤其是恋爱关系之中。其过程与炼金术的内在过程极为相似,都包含着相遇、投射、融合、诞生等关键因素。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移情是自性化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然而,移情也如斯芬克斯的面纱一样,凭借其象征的力量超越了个体人格,延伸至社会与文化情境中。而这其中的奥秘,还依然等待着现代人的理解与回应。
精彩内容
导 论神秘婚配在炼金术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对此不必大惊小怪。我们能想到的最常用于神秘婚配的术语—化合(coniunctio),首先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化学结合,指待结合的物质或“体”,通过我们所说的亲和力被吸引至一处。在过往,人们使用各种术语,如“婚姻”(nuptiae)、“结婚”(matrimonium)、“婚配”(coniugium)、“交友”(amicitia)、“吸引”(attractio)、“迎合”(adulatio)等,来表达人类的关系,尤其是性的关系。因此,要结合的身体会被看作主动者或被动者(agensetpatiens),大雄(vir)或者男性(masculus),以及女性(femina)、玉女(mulier)、阴性(femineus),或者它们被更加形象化地描述为狗和母狗、马(种马)和毛驴、公鸡和母鸡、带翼或不带翼的龙。这些术语越是拟人化,或越是拟兽化,由创造性幻想所发挥的作用就越明显,因而由无意识所发挥的作用也就越明显,我们也越是会看到,古代自然哲学家在思考与探索物质的黑暗和未知特性时,是如何被诱惑远离了严谨的化学研究,而跌落在“物质神话”魔力之下的。因为从来就不可能有人能绝对地免除偏见,甚至最客观无偏见的研究者,在进入从未被照亮过的黑暗无明且辨识不清的领域时,也很容易成为某个无意识假设的受害者。这未必是不幸,因为这个随后呈现自己、作为未知的代替者的理念,会采用一种古老而非不当的模拟形式。因此,凯库勒关于舞蹈伴侣(dancingcouples)的幻象,首先让他去找寻特定碳化物的结构,也就是苯环,这个幻象确实是“化合”的一个幻象,这种交配迷住炼金术士的心灵长达17个世纪。恰恰就是这个意象,一直诱使研究者的心灵脱离化学问题,而回到皇室或神圣婚姻的古老神话。但在凯库勒的幻象里,这个意象终于达到了其化学目标,因而在有机化合物以及随之而来的合成化学这两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所能想象的最大进步。回溯历史,我们可以说,当炼金术士制造这个谜中之谜(arcanumarcanorum),这个最高之神的圣礼(donumDeietsecretumaltissimi),这个炼金术工作制高点的内在秘密时,他们嗅觉灵敏。随后对炼金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化学元素的相互转换性)的确认,在这个迟来的炼金术思维之凯旋中,也具有值得重视的地位。考虑到这两个关键理念显而易见的实践及理论重要性,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是直觉性预期,其迷人魅力可以在后来发展中得到证实。
然而,我们发现,炼金术不仅是通过逐渐发现如何与其神话前提决裂而变成化学,而且它也变成了,或者说一直都是一门神秘哲学。“化合”的理念,一方面用来阐明化学结合的秘密,而在另一方面,它又成了“神秘联合”(uniomystica)的象征,因为作为一个神话主题,它代表了对立面联合的原型。如今这些原型不代表任何外部的、非精神之物,虽然它们的确自然地拥有意象的具体性,这种具体性来自从外界接收到的印象。恰恰相反,这些原型独立于它们采用的外在形式,有时跟这些形式形成直接对照,它们代表非个体性精神的生命与本质。虽然这一精神在每一个体那里都是天生的,但是它既不能被个体修改,也不能被占有。它在个体身上,在人群身上,以及最终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样的。它是每一个个体精神(存在)的前提,就好比大海是个别海浪的载体一样。
“化合”的炼金术意象,其实践重要性在较后发展阶段被证实,从心理角度看同样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这个意象在对精神黑暗面之探索中扮演的角色,和它在对物质谜团的研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实际上,要不是它已经具备使人着迷的力量,吸引着研究者专注于那些路线前进,它也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如此有效地发挥作用。化合是一个先验意象,在人的心理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一席。如果我们回溯这一理念,就会发现在炼金术中它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基督教的,另一个是异教的。基督教来源无疑是基督和教会教义,“婚约中的男方和女方”(sponsusandsponsa),其中基督担任日神的角色,教会担任月神的角色。异教徒来源一方面是“神圣婚姻”(hierosgamos),另一方面指神秘主义者和上帝的联姻。这些精神体验以及它们在传统中留下的痕迹,可解释清楚很多炼金术独特的幻想世界及其神秘语言,要是没有这些背景联系,炼金术就纯粹是难以理解的。
如前所述,化合意象总是出现在人类心灵历史中某一重要时刻。现代医学心理学通过观察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心理过程所获的近期发展,促使我们对一般称作“无意识”的精神背景的研究变得越来越仔细周到。尤其是心理治疗让此类研究显得更有必要,因为不再可否认的是,精神的病态性失调不应仅仅通过躯体中或意识心灵中发生的变化来解释,我们必须通过解释的方法来引证出第三个因素,也就是,假定的无意识过程。
实践分析已表明,无意识内容总会投射到最先出现的具体人物和情境之上。一旦其主观性起源被个体认识到,很多投射最终会被整合回个体。有些投射虽然与原始客体分离了,仍会随即转移到医生身上。在这些内容中,和异性双亲的关系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儿子与母亲、女儿与父亲以及兄弟与姐妹的关系。 一般来说这个情结不可能被完全整合,因为医生几乎总是被放在父亲、兄弟,甚至是(虽然自然是比较罕见的)母亲的位置上。经验表明,这一投射维持着它原初的全部强度(弗洛伊德将此看成是病因),因而创造出一种纽带,在每个方面都对应着初始的婴儿样关系,带有在医生身上重演童年的所有体验的倾向。换句话说,患者的神经症性适应不良如今转移到了医生这里。弗洛伊德是第一个识别并描述这一现象的人,他还创造了“移情性神经症”(transferenceneurosis)这一术语。
这种纽带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几乎可以说它是一种“结合”(combination)了。当两种化学物质相结合时,二者都会被改变。在移情中发生的情况也正好如此。弗洛伊德正确地认识到,在心理治疗中,这种纽带是具有至高重要性的,在其中,医生自己的精神健康和患者的不适(混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混合复合物”(mixtumcompositum)。在弗洛伊德派技术中,医生都是尽可能设法避开移情,从常人眼光来看,这是可理解的,虽然在某些案例中,这么做有可能会对治疗效果有相当大的损害。医生应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甚至他的神经(系统)健康都会被损害到一定程度。他确实“接手”了病人的苦恼,并且和病人共享这些苦恼。因此他在冒险—而这是理所当然必须冒的险。在我和弗洛伊德1907年的第一次个人会面时,弗洛伊德赋予移情现象以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很清楚的。在一次数小时的会谈后,出现了一个停顿。突然他出其不意地问我:“你对移情怎么看?”我由衷地回答:“这是分析方法的起点和终点。”于是他说:“那你就抓住了核心。”移情之重要性,往往令人产生误解,即认为移情对治疗来说是绝对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必须从病人那里要求得到其移情。但是像这种东西,是不可以被要求的,就像信仰一样,仅有在其自发时才是有价值的。强加的信仰不过是灵魂的枷锁而已。任何认为他必须“要求”移情的人有所不知,移情仅仅是治疗性因素之一。而移情和投射是非常类似的—投射就是一种不可能应要求而产生的现象。就我个人而言,若是仅有一些轻微的移情,或移情不易被觉察,对个人的要求就会少许多,而且也会让我们对其他有效的治疗因素感到满意。在这些治疗因素中,病人自己的领悟力扮演了重要角色,还有他的友好态度,医生的权威、暗示、“医嘱”、理解、同情、鼓励,等等。自然严重很多的案例不在此讨论范畴。
对移情现象的仔细分析导致一个极端复杂的局面,它具有如此令人震惊的显著特征,以致我们经常会忍不住挑出这些特征之一,把它当作最重要的,并且惊呼着解释:“当然了,这不过是……!”我这里主要是指移情幻想的色情性或性欲性成分。这种成分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并不总是唯一的,也并不总是必不可少的。另一种成分是权力意志(阿德勒如此描述),它被证明和性欲共存,并常常很难辨别出二者谁占主导地位。光这两个成分,就足以为令人瘫痪的冲突提供条件。
然而,还有其他形式的“本能欲望”(concupiscentia),有来自“饥饿”的,有来自“想占有(欲望)”的,另外还有一些基于对欲望的本能否定,这样生命看起来就是建立于恐惧或自我毁灭之上的。一定程度的“精神水平的降低”(abaissementduniveaumental),也就是自我等级秩序的弱化,就足以调动这些本能冲动和欲望,带来人格的解离。换句话说,带来人格重力中心的多重化(在精神分裂症中,会出现真实的人格碎片化)。我们常常根据其支配程度来判定,这些动力成分是真实的还是症状性的,是极其重要、具有决定性的部分,还是仅仅是病征。虽说那些最强烈的本能,无疑是要求能得到具体实现的,并且通常会促进其发生,但是也不能被认为是纯生物性的,因为它们实际上所遵循的过程受到人格本身强有力的调整。假如一个人的气质使他倾向于灵性的态度,甚至连本能的具体活动也会呈现出某种象征的特性。这个活动不再只是本能冲动的满足,而是跟“意义”联系起来,或是因为“意义”而变得复杂。在纯粹病症性本能过程的情况下,并不会有同等程度的本能对具体实现的要求,而此时本能满足的症状性特点就更加明显了。这些复杂情况的最生动例子,可在色情现象学中找到。早在古典时代晚期,四个阶段就已为人知:夏娃(Hawwah)、(特洛伊的)海伦(HelenofTroy)、圣母玛利亚(theVirginMary)和索非亚(Sophia)。歌德的《浮士德》重复了这个序列:格雷琴是纯粹本能性关系(夏娃)的化身,海伦代表着阿尼玛的形象,圣母玛利亚作为“天上”—也就是基督的或宗教的关系,而“永恒女性”代表着炼金术智慧。这种称谓表明,我们在四个阶段中涉及的是异性恋厄洛斯(Eros)形象或阿尼玛形象,相应地,也是厄洛斯膜拜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娃/大地—是纯粹生物性的,女人等同于母亲,只代表某种待受孕的东西。第二阶段仍然是爱欲厄洛斯主导,但是在一个美学和浪漫的层次上,在此女人已经获得了作为个体的某种价值。第三个阶段把厄洛斯上升到宗教虔诚的高度,从而让他(它)得以灵性化:夏娃被灵性化母性所代替。最后,第四阶段说明了某种竟然超越了几乎难以跨越的第三阶段的东西—智慧(Sapientia)。智慧如何能够超越最神圣和最纯粹者呢?大概只是因为这样的真理—更少有时意味着更多。这个阶段代表着海伦的灵性化,相应地也是厄洛斯的灵性化。这就是为什么智慧被认为对应着《所罗门之歌》的书拉密(Shulamite)的原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