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坡地手记:小杨老师和她的大学
  • 坡地手记:小杨老师和她的大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坡地手记:小杨老师和她的大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99 3.3折 45 全新

库存4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大草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

ISBN9787530223598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2044272

上书时间2024-05-27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大草,祖籍四川阆中。曾就职于成都日报社、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金桃:吴道子,他的世代与风尚》《崇祯皇帝·盲春秋:明朝末代皇帝的生与隐》,以及《隐武者》《拳》等。

以写作、讲授写作为业,兼事绘画。

樱园何大草写作工坊指导老师。




目录

第一章 罗汉坡 1

第二章 老舅爷 10

第三章 小本本 15

第四章 小锁匠 21

第五章 形而下 28

第六章 寻人启事 32

第七章 思念 35

第八章 李香来信 41

第九章 落草 47

第十章 请多关照 54

第十一章 第一堂课 58

第十二章 王桐 66

第十三章 双单楼主 74

第十四章 惹麻烦 79

第十五章 烤苞谷 84

第十六章 干咳 89

第十七章 紫藤下 97

第十八章 云胡不喜 103

第十九章 仍怜故乡水 109

第二十章 曹雪芹 116

第二十一章 小东门 119

第二十二章 红泥岗 130

第二十三章 美国梦 136

第二十四章 火焰 139

第二十五章 农舍夜话 145

第二十六章 七角亭 150

第二十七章 银奶奶的儿子 155

第二十八章 下坡进城 159

第二十九章 大蒜鲢鱼 166

第三十章 朱砂印 173

第三十一章 前往龙背山 179

第三十二章 农门夜宴 185

第三十三章 九回村 191

第三十四章 《异乡记》 202

第三十五章 大慈恩寺 207

第三十六章 阿弥陀佛 214

第三十七章 老地方 218

第三十八章 别了 222

第三十九章 腊八 229

第四十章 望夫桥 232

第四十一章 冬雨 237

第四十二章 红旗 241

第四十三章 不要欺负我 248

第四十四章 笑罗汉 251

狮子山路3号 258



内容摘要
性格随性自然的小杨误打误撞成为大学里教写作的老师,她教写作不追求词藻优美,不迷信名家权*威,只求真实,朴素,如实地呈现出事物和人心本来的面貌,正如她的秉性,追求本真。大学坐落在成都北郊的一片坡地,坡地舒缓起伏,小杨顺心而为。在大学任教的日子里她与学生王桐和长者吴爷相遇,三人在别人眼里是孤僻的、怪异的、不符合世俗评价体系的,但却在精神上契合相依,在坡地上共同度过了一段率性而为的自在时光,恰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写照。

精彩内容


第一章罗汉坡


小杨任教的大学,坐落在北郊的一片坡地上。

城里、城郊,空气湿润,无酷暑、酷寒,人人都说,适合过日子。还听说,明年一开春,地铁一号线就开通,到时候更舒服。

舒服,让小杨联想到舒缓。这片坡地就是舒缓起伏的,舒缓到连称之为浅丘都勉强。名字,却很是有古风,罗汉坡。是从前有座罗汉寺,抑或坡上曾遍植罗汉松?没人去深究。说寺庙,没见一片砖瓦。松树是有的,却不是罗汉松。

坡地的尽头,有几个乡场,一座小镇,再过渡二十几公里,地势陡然上升,就连起了龙背山脉。

龙背山,名字有点唬人,其实是一长溜逶迤的丘陵,干巴巴的红土,颇不肥美,是野去处。不过,它能挡一挡冬天南下的寒流,于城市有屏障之功。

教学楼、宿舍、食堂,都是五十年代初盖的,简陋,粗糙,没风格,但吹了几十年风雨,老旧了,散落在树瘤斑斑的杂树林子里,恍恍一看,也是有点名校风范的。前身是相邻的农院和师院合并的,近二十年逐步扩大规模,且又综合化,校名改了两次,各学科都有了,除了不能研发航母与飞船。排名在二本中逐年上升,师生、家长俱各欢喜。


坡上还有块洼地,孤零零立着五间农舍、三亩庄稼田,是当初征地建试验田,因某种原因遗留下来的。学生、农民各按时节过活。上课、读书、毕业、走掉,潮来潮去,这是学生。自古而今,春耕夏耘,一年年老了,又繁衍,这是农民。各自相望,又相安无事。

田里总有当季的菜蔬、麦子、稻子……麦芒青青,稻子抽穗,都是好看的,但路过的人几步路就过去了,也难得多看。

小杨算是例外。她赶了千里之路,上罗汉坡做研究生复试,正看见一蓬蓬油菜花盛开,鸡鸭在田埂溜达,还有猪叫……不觉一惊,继而欢喜。晚上写手记,就称自己误入了武陵源。

农舍门外,挺了一棵高壮的老桂树。主人,小杨还从没见过。有两回,她发了好奇心,走近瞧了瞧,门上都挂着一把大铜锁。



坡地上的路,颇像《水浒传》中的盘陀道,弯弯曲曲,在楼前的林中升起,又降落……从教室望出去,食堂是一伸手的距离,走着走着,就可能岔到农民家去了。

小杨读研三年,迷路时不时是有的。毕业论文答辩,前晚没睡好,明晨抓了背包、一盒牛奶就开跑,一口气跑到南校门公交站,突然一跺脚,赶紧又跑回来。答辩已开始了十分钟。

导师对她苦笑道:“你不是迷路,你是迷。”

小杨叹了一口气。在老家,她常半夜醒来上厕所,却进了厨房,把菜刀一把把提起来,左看右看,不晓得该做什么。母亲闻声赶来,叫一声:

“娃儿嘞,你是睡迷了!”



罗汉坡的海拔最高点,是五教和图书馆,略呈“L”形,拱出一片小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毛主席挥手的石雕像;两排侧柏,一口荷塘,还有一大架紫藤。

向下是一面斜坡,石板路插入二亩菜畦一亩玉米林,消失在农舍的背面。

小杨的课,大多是在五教上。课间休息,分五分钟、二十分钟两种,她要么趴在窗口看风景,要么窝在休息室沙发上打盹。

很少跟人说话。休息嘛,就好生休息,上课是累人的。

她是个小个子,又很瘦,旁人眼里,她的样子很安详。换个角度看,也可能是懒散,没精神。唯有两道眉毛,又黑又浓,像排刷刷上去的,跟她极不相称。

有一天正打瞌睡,有个老师边看晚报副刊,边咕噜:“身无长物,啥意思呢?”没有人回应。他提高点声量,重复道:“身无长物,啥子意思嘛?”

小杨虚开眼,发现所有人(三女二男),相互看看,彼此茫然,一齐把眼睛瞄向她。她很无奈,遂假笑一声,淡定道:

“身无长物,说的就是我这个样子嘛。”

说完,又哈哈了两声!大家面有疑惑,但也都笑了笑,不笑就不自然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