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史
  • 中国建筑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建筑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38 3.9折 68 全新

库存2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78115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829154

上书时间2024-05-27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处处长。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
毕生致力于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二节 元代实物
第三节 明代实物
第四节 清代实物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八章 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附文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中国建筑之父”梁思成先生的代表作,也是DiYi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大众读者了解中国古建筑的范本。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楼庆西对本书总结道:“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DiYi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做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精彩内容
\"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布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致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 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他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图1至图4)。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槫,直至最上为脊槫,故可有五槫、七槫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槫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藉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CurtainWall),非负重之部分。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