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54 3.8折 3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家璧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1277

出版时间2008-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1366198

上书时间2024-05-2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赵家璧(1908—1997),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现代出版家、编辑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进入以出版《良友》画报闻名海内外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一九三九年起先后在上海、桂林、重庆主持良友复兴图书公司,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一九四六年末,与老舍合作成立晨光出版公司,任总经理兼总编辑。一九五三年后,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版协副主席、中国版协副主席。一九九。年,获第二届韬奋出版奖。曾主持《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晨光文学丛书》、《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等图书的编辑出版。著有《新传统》、《编辑生涯忆鲁迅》、《编辑忆旧》、《回顾与展望》、《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等,译有《室内旅行记》、《今日欧美小说之动向》、《月亮下去了》等。

目录
编辑与作家
  鲁迅印象记
  鲁迅书简“完璧”归赵
  关于《北平五讲》和《三十年集》
  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时的一件往事
  曹靖华与鲁迅
  编辑生涯忆茅盾
  从茅盾给我最后一信想起的
  老舍和我
  老舍《四世同堂》的坎坷命运
  巴金与“良友”
  和靳以在一起的日子
  悼念郑伯奇
  蔡元培先生二三事
  哀胡愈老
  忆往事学叶圣老——庆贺叶圣陶先生九十寿辰
  回忆郁达夫与我有关的几件事
  回忆徐志摩与陆小曼
  与夏衍的一封通信
  写我故乡的一部长篇创作——罗洪
  葛琴有话要说
  尼采译者徐梵澄正在研究佛学
  李桦、野夫与《新中国版画集》

国际文化交流
  关于《美国文学丛书》——记费正清博士一封复信
  《中国新文学大系》日译本的苦难历程
  怀念仓石武四郎
  内山书店两兄弟
  访日归来谈连环画的改革
  麦绥莱勒的木刻连环图画故事到中国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编辑忆旧》的续集。作者在本书中继续追忆了与蔡元培、鲁
迅、茅盾、叶圣陶、巴金、胡愈之、夏衍、葛琴、罗洪、徐梵澄等师友的交往,尤其是以大量笔墨细致地讲述了与老舍、靳以、郁达夫这三位现代作家之间的情谊,勾绘出《四世同堂》、《闲书》、《总退却》、《尼采自传》、《新中国版画集》、《美国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日译本等图书出版背后的种种细节。

精彩内容
 鲁迅印象记我有幸认识鲁迅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秋,当时我刚从大学毕业,在以出版画报、画册为专业的良友图书公司当编辑。总经理伍联德委托我专管文艺书,他打算在这一领域开辟一个新局面,这正符合我想干一番事业的志愿。正巧创造社老将、左联重要成员郑伯奇,为了躲避敌人耳目,改名君平,来编辑《电影画报》。从此,我在他的教育和帮助下开始懂得了一
点革命的道理,产生了要多出有益于革命的文艺书的想法。我最先计划编一套《良友文学丛书》,不但要在外形上独创一格;而且在内容上要找第一流作家执笔。谁来带个头呢?自然想到大名鼎鼎的鲁迅。九月初,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由伯奇陪我去内山书店谒见鲁迅。
文坛上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把鲁迅说成是严峻、怪僻、不易接近的老
人,所以那天去看望他,虽怀有崇敬之情,还不免心存畏惧。当我们在内山的会客室一起坐下时,我的紧张情绪才松弛下来。其实,伯奇早把良友公司和我的情况向鲁迅介绍了。当我恳求他为丛书写稿时,他就亲切地问我为什么对文艺编辑工作发生了兴趣。接着他谈了他自己过去办未名社、
朝花社等几个出版社的甘苦经历,最后说:“这是对今天的社会极为需要
的事业,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其中也大有学问啊!”那天谈话的结果,鲁迅慷慨地给了我两部翻译苏联短篇集。临别时,他风趣地对我说:“你要回去向老板说清楚,出鲁迅的书是要准备有人来找他麻烦的。”果然不出所料,因为我们还在另一套《一角丛书》里连续出了丁玲、周起应(周扬)、钱杏邨(阿英)、沈端先(夏衍)等的作品,白色恐怖的魔掌也伸到良友头上来了。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我们的门市部大玻璃被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特务用大铁锤击破,还以良友公司为例,向同业散发了恐吓信。
不久,文化特务姓汤的,以卖稿为名敲去了大洋二百元。当我把后一件事告诉鲁迅时,他一方面安慰我,鼓励我不要害怕,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切勿莽撞硬拼,并经常赠书给我,予以精神上的鼓励;另一方面,他把上述两件事都写进了文章中去,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起了“立此存照”的作用。直到今天,读者还可以从《中国文坛的鬼魅》和《准风月谈·后记》中,看到这两件小小的史迹。
鲁迅对左翼青年作家,关心他们的创作,为他们修改文稿,有的为之作序,有的介绍出版。我就从鲁迅手中接受出版过好几部青年作者的文稿。鲁迅还关心左翼青年作家的生活,其中对丁玲的事,给我印象最深。一
九三三年五月十四日丁玲被捕,鲁迅通过郑伯奇,要我把丁玲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母亲》立即出版,并且要在《申报》上大登广告,作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种斗争方式。丁玲被幽禁于南京期间,该书大受读者欢迎。年底结账,作者应得版税为数可观,但作者湖南常德家乡来信要求领取版税者不止一人,会计科颇感为难。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五日,鲁迅有事来良友公司看我,我顺便把此事请教他。他回去替我们打听到了丁玲母亲蒋慕唐老太太的确切地址,写信给我说:“如来信地址,与此无异,那就不是别人假冒的。但又闻她的周围,穷本家甚多,款项一到,顷刻即被分尽,所
以最好是先寄一百来元,待回信到后,再行续寄为妥也。”当时丁玲的老
母幼儿住在常德,生活极为困难,鲁迅对她们亲切的关怀,周到的设想,多么感人啊!无怪一九七九年冬我在北京参加四届文代会期间去医院看望丁玲,第一次把这件发生在四十余年前的旧事告诉她时,她久久地说不出话来,然后嘘了一口气,轻轻地自语着:“对这些事,我过去一点都不知道啊!”说话时,眼里满含着晶莹的泪花。
鲁迅重视文艺读物的教育作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效果。当时旧连环图画这一普及形式,内容大都宣传封建迷信、神怪武侠之类;有一种极左论调,认为“旧瓶不能装新酒”,必须探求一种新形式的大众文艺读物。鲁迅不同意这一看法,主张这一文艺形式是值得利用,“加以导
引”而逐步改造的。他除了支持良友公司出版麦绥莱勒作《木刻连环图画故事》外,一九三四年夏,曾指示我设法打进旧连环图画出版商的圈子,找一两位有进步要求的旧连环画画家,由我们供应新内容的文字脚本,以便“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可惜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我经过两次尝试,一事无成。我把失败经过告诉鲁迅时,他劝我不要再去找那些专出旧连环图画的“霸头”了。他开玩笑似的对我说:“你再去的话,可能把你痛打一顿。”接着他对我说:“这条路,今天走不通,将来总会有人走过来的!”这次任务虽未完成,对我教育意义也还是很大的。
……P2-P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