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笔轩窗(漫道胡同岁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试笔轩窗(漫道胡同岁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2.76 5.7折 7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培、史简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ISBN9787519306632

出版时间2021-1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5元

货号31303777

上书时间2024-05-2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的祖辈与父辈
  庭树摇香——我与外公郑天挺先生
  外公郑天挺先生的北大红楼情怀
  寻找时光碾过的痕迹——爷爷黄仕强的故事
  父亲是我童年时期的偶像——我的父亲黄熊
  致敬我的母亲郑晏
  追忆岳母
  清水人生事——我的三个舅舅
  爹爹在昆明,我们在北平——郑晏口述抗战时期的北平生活
  父亲留给我的人生指南——我的父亲史伯平
  “我只信我自己”——怀念母亲金云洞
  与婆婆共同生活的日子
  我的二舅
第二章  我们的少年时光
  油坊胡同14号
  回忆宣武门小学
  北京第三十一中学的日子
  在古月堂里,我们一起长大——1952年至1959年的清华幼儿园生活
  接受“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教育——1959年至1965年的清华附小生活
  我人生的关键时期在这里度过——1965年至1968年的北大附中生活
  清华白楼的童年记忆
第三章  我们的青春岁月
  荆棘青春——追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岁月
  在海淀三角地当汽车修理工
  在窦店砖瓦厂的十年
第四章  成家立业之后
  我在统计资料管理与编辑岗位的十八年
  我为全国两会提供统计信息咨询服务
  回忆学习西方统计学的经历
  我的读书经历
  有关儿子的记忆碎片
  关于老北大麒麟碑教授宿舍的记忆
后记

内容摘要
 20世纪50年代初,他和她,先后在北京的两条胡同内出生。
2020年,结婚40周年的他们用文字记录下各自的成长经历、祖辈与父辈的人生
故事以及家庭日常等。纵横的胡同串连起他们成长的轨迹,也勾勒出那些与他们有关的一群人的人生故事……有在胡同大院里被外公郑天挺呵护成长的童年,有经历了上山下乡、屯垦戍边的青少年,有从汽车厂、砖瓦厂工人到高级统计师、学院党总支书记的壮年……这本书描绘出近百年社会动荡中,一个书香世家的传承和内心坚守,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历史走到新时代留下的另一种印迹。

精彩内容
 第一章我们的祖辈与父辈庭树摇香——我与外公郑天挺先生
黄培2020年9月,我们郑氏家族成员多人在四舅郑克、五舅郑克扬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大学校史馆参观“史学大师郑天挺——郑天挺先生生
平纪念展”。展览分“诗书传家、学以报国”“负笈北大、
因缘际会”“教以为生、求真
求用”“实心任事、鞠躬尽瘁
”四个部分,以图文与实物相结合,展示了郑天挺先生
爱国爱校、潜心学术、奉献教育、鞠躬尽瘁的一生。
郑天挺先生(1899一
1981)是我的外公,字毅生,原名庆性,祖籍福建长乐,出生于北京。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历史的教育科研工作。他192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1924年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担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总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等,在国家内外忧患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时期,为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以及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表达对外公的感
谢,北大学生在北大建校50周年时曾赠予他一面“北大舵手”的锦旗。外公一直将这面锦旗留在身边。他去世后,在1998年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我母亲和舅舅们把它捐赠给了北大校史馆。
大家庭生活1950年初,外公辞去了担任18年的北大秘书长职务,专任北大史学系主任及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那时,我们家住在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的东院和后院,有平房18间。
由于那里地理位置好,且院落面积较大,经北平地下党介绍,被刚入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政治部看中(后为林彪住所),我们家搬到老北大的麒麟碑教授宿舍。它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当年门牌为26号,现门牌为36号,是北京市文物局所
在地。
北大分配给外公居住的是多组院落中最大的一个四合院,内有带回廊的坐北朝南的正房5间、坐东朝西的东厢房1间。由于小院南面与西面只有回廊而无房屋,整个小院阳光充沛,花草茂
盛,两棵高大的楸树说明了院落建成的年代。迈上高高的台阶走入正房,堂屋是客厅,堂屋西侧是外公的房间,再往西是四舅和五舅的房间。堂屋东侧的两间屋是我家,三舅家的居室在东厢房。
外公与外婆周俽(稚眉,1897-1937)先后生育了五个孩子:长女郑雯、次女郑晏,长子郑克昌、次子郑克晟、三子郑克易(后改为扬)。外婆在1937年因难产辞世,长女于1946年因空难去世。外公一家人搬到府学胡同26号时,次女与长子均已参加工作并结婚,但都没有独立居住,而是与外公生活在一起,这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普遍的家庭生活方式。
外公的次女郑晏就是我母亲,当时在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工作,女婿黄熊即我父亲,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担任马大猷院长秘书兼助教。
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女黄坤出生于1949年,次女就是我,出生于1952年。为了照看年幼的孩子,我奶奶特意从广州来到北京常住,我们小家庭有5口人。外公的长子郑克昌,按照郑氏家族大排行我称三舅。他在北京市第一商业局工作,三舅妈黄秀菱在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工作。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女郑元出生于1951年,长子郑光出生于1952年,比我小半岁。他们小家庭有4口人。
外公次子郑克晟是我四舅,是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外公三子郑克扬是我五舅,在北京市第三中学念高中。
随着表姐郑元、我与表弟郑光的降生,家里安宁平静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四合院里时常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与孩子们的吵闹声,竹竿上悬挂着色彩斑斓的尿布。外公不但不嫌嘈杂,还在备课之余走出书房,弯下身来逗逗我们或者抱抱我们,享受着天伦之乐。他喜欢这种子孙满堂的大家庭生活,人丁
兴旺预示着郑氏家族后继有人。
住府学胡同时期,三世同堂共计12口人,那是我们大家庭生活最幸福美满的时光。
P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