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羽毛帽子和手机:100个物件里的观鸟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69.47
7.1折
¥
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戴维·卡拉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83062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30995217
上书时间2024-05-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戴维?卡拉汉对鸟类情有独钟,他观鸟的足迹遍布世界,并在伦敦自然博物馆接受了分类学家培训。他担任《观鸟》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已有六年,并为其他期刊撰写文章。
译者简介:刘晓敏,女。王琰,男。
本硕博同窗,夫妇。 同为北京大学俄语系文学硕士,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翻译研究专业万年在读博士,行走的学酥模式标本,以及人类幼崽中级饲养员。
目录
译者序
英文版序
引言
1 澳大利亚阿纳姆地岩画 距今约45000年前
2 美杜姆《群雁图》 距今约4600年前
3 莎草纸上的鸟类绘画 距今约3300年前
4 留西波斯的亚里士多德胸像 约公元前330年
5 古腾堡印刷机 1440年
6 拉斐尔的《金翅雀圣母》 1505年
7 中世纪的陶罐巢箱 约1600—1699年
8 世界上最早的科学论文 1665年
9 约翰·雷和弗朗西斯·维路格比的《鸟类志》 1676年
10 伦敦霍尼曼博物馆的渡渡鸟标本 1700年前后
11 卡罗卢斯·林奈乌斯的《自然系统》第十版 1758年
12 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 1789年
13 十八世纪的木刻刀 1797年
14 伦敦自然博物馆的蜂鸟珍宝柜 19世纪
15 乔治·蒙塔古的《鸟类学词典》 1802年
16 托马斯·福斯特的《家燕迁徙观察》 1808年
17 暗箱摄影 1826年
18 猪鬃画刷 1827年
19 伦敦动物园的渡鸦笼 1829年
20 皇家海军小猎犬号 1831年
21 野生动物花园 1835年前后
22 约翰·古尔德绘制的达尔文雀和嘲鸫 1838年
23 警用记事本 1840年
24 鸟食台 1850年前后
25 英国鸟类学会会刊《Ibis》创刊号 1858年
26 始祖鸟标本 1861年
27 华莱士的全球生物地理区划图 1876年
28 麦克风 1877年
29 梅纳茨哈根的林斑小鸮标本 1880年
30 感光底片 1885年
31 白鹭羽饰帽 1886年
32 温彻斯特霰弹枪 1887年
33 抛物面反射盘 1888年
34 蜡筒 1889年
35 RSPB会员卡 1889年
36 环志用鸟类金属脚环 1890年
37 《莎士比亚全集》 1890年
38 望远型长焦镜头 1891年
39 保罗式望远镜 1894年
40 鸟蛋收藏 1895年
41 电话答录机 1898年
42 布朗尼相机 1900年
43 《英国鸟类》杂志 1907年
44 夏候鸟繁殖地图 1909年
45 民航与机票 1911年
46 公用电话亭 1920年
47 奶瓶盖 1921年
48 燕窝与国际鸟盟 1922年
49 交通路标与公路系统 1923年
50 电视机 1925年
51 关于欧内斯特·霍尔特鸟类探险之旅的剪报 1928年
52 彼得森的《野外观鸟指南》 1934年
53 徕卡单反相机 1935年
54 柯达克罗姆35毫米彩色胶卷 1936年
55 摩托罗拉步话机 1936年
56 威瑟比的《英国鸟类手册》 1938—1941年
57 亚瑟·兰塞姆的《向“北极”进发》 1947年
58 魁星单筒望远镜 1954年
59 质谱仪 1958年
60 声谱图 1958年
61 “咻”牌野鸟鸟食 1958年左右
62 老虎顶丛林小屋 1964年
63 “旅行大师”便携式录音机 1965年
64 超8胶片 1965年
65 青少年鸟类学家俱乐部徽章 1965年
66 约翰·古德斯的《观鸟何处去》 1967年
67 戈尔特斯面料 1969年
68 南希咖啡馆 1970年代
69 手机 1973年
70 “攀索”牌户外头灯 1973年
71 无线电追踪器 1973年
72 H.G.亚历山大的《观鸟70年》 1974年
73 阿索罗登山鞋 1975年
74 英国和爱尔兰繁殖鸟类地图集 1976年
75 《大个子杰克呼叫水鸟》 1980年
76 高密度光盘 1981年
77 IBM个人电脑 1981年
78 索尼便携式手持摄影机Handycam 1985年
79 柯达Electro-Optic数码单反相机 1987年
80 铂金埃尔默PCR仪 1987年
81 首届英国观鸟节的海报 1989年
82 微软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PPT) 1990年
83 世界上个网站 1991年
84 寻呼机和“罕见鸟种速报” 1991年
85 英国《观鸟》杂志 1992年
86 捷信登山者系列碳纤维三脚架 1994年
87 MP3音频文件 1994年
88 “公开日记”博客平台 1994年
89 在线观鸟记录平台“eBird” 2002年
90 尼康Coolpix 4500数码相机 2002年
91 《鸟类迁徙地图集》 2002年
92 《西古北界的鸟类》交互式电子版DVD 2004年
93 兴和科娃数码摄影单筒望远镜Prominar ED TD-1 2004年
94 “死磕派”单筒望远镜脚架背包 2005年
95 RSPB雷纳姆保护区游客接待中心 2006年
96 苹果智能手机(iPhone) 2007年
97 “生态邦”观鸟隐蔽棚 2012年
98 施华洛世奇ATX系列模块式单筒望远镜 2012年
99 理查德·克劳福德的《站在一磅店塑料制品堆上的金翅雀》 2012年
100 水晶球 未来
书中提到的鸟
书中提到的人物
书籍、期刊、节目名称等对照
索引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岩画、羽毛帽子和手机:一百件事物讲述的观鸟史》是一部按照时间线索通过介绍一系列具有“历史决定性的”观鸟物件来书写的观鸟史,本书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讲述观察鸟类的故事。
阅读本书会给人一种在参观一个博物馆的展览、倾听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的体验。本书不仅是一本“观鸟史”的著作,也可以看做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主编推荐
《岩画、羽毛帽子和手机:一百件事物讲述的观鸟史》是一部按照时间线索通过介绍一系列具有“历史决定性的”观鸟物件来书写的观鸟史,本书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讲述观察鸟类的故事。阅读本书会给人一种在参观一个博物馆的展览、倾听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的体验。本书不仅是一本“观鸟史”的著作,也可以看做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如此忙碌,却又靠前地渴求知识。如果想通过一本书快速了解观鸟活动在西方的社会史和技术史,并顺便管中窥豹式地熟悉一些世界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的有趣话题(哪怕作为谈资),这本书会是一部的诚意之作。全书通过介绍100有“历史决定性的”物件来书写观鸟史,从距今约45000年前的阿纳姆地岩画,到现今流行的苹果手机,每一个所折射的历史节点都在特定的方面对观鸟活动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鸟事”不止是鸟的事 100个与鸟相交集的物件,不如说是100个承载历史时刻的事件,观鸟的历史保证不仅关于“鸟”,还包括了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各种事件和东西。由于缺乏常识,“将《莎士比亚全集》中的每一种鸟都引进美洲”的计划带来了一场生态的灾难;奶瓶盖的和偷奶大盗蓝山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斗争”,直到玻璃奶瓶变成塑料盒才落下帷幕;。可以说,从史前到现今,生活、科学、技术,甚至是文学、艺术,都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影响着人们寻找鸟类、描绘鸟类、欣赏鸟类的方式。还有本书是一本“关于观鸟的历史”,也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一部包罗万象的“观鸟史”《岩画、羽毛帽子和手机》中有一些物件和鸟类及观鸟关系相当紧密。除了望远镜,还有很多条目是一些为饶有趣味的事物,让人不由的好奇它们又是如何与“观鸟”挂上关联的。从远古人类在洞穴岩壁上留下的巨型鸟类涂鸦,到古埃及人在圣书体文字留下的鸟类形象、文艺复兴的名家笔下金翅雀的特殊含义;从工业革命时期流行的羽毛帽子,人们选择将鸟类戴在头上,到今天演变为广泛通过信息、邮件、博客、社交软件等多种现代传媒方式分享的数码鸟类照片;岩画到手机,经历了无数次的迭代,这其中的每一次转变,都是由于文化、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非常不错的作者《岩画、羽毛帽子和手机》的作者,身为英国观鸟界很非常不错、热门爆的观鸟杂志(之一)的专栏作家,在书中完美展示了知识的海洋中快速检索的能力,面对庞杂的信息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将知识成体系地组织起来,并颇有见地地、轻松有效地传达出去的能力。•敬业的翻译本书的译者是两位资深观鸟者,同时他们也投身于翻译研究专业。在双重专业背景之下,本书的翻译文字几乎可以称得上“没有任何翻译痕迹般流畅”。另外由于本书内容涉猎实在过于广泛,难免有一些相对生僻的概念和知识,译者们在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或资深爱好者吼,准确而专业地加上了大量他们认为有必要的注释,这些注释可以优选程度上帮助读者避免“一边看书一遍上网查序生僻词汇”的窘况。书后还附有译者所查证的“书中提到的鸟”与“书中提到的人物”两部分附录,对于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轻松的短篇阅读《岩画、羽毛帽子和手机》的副标题为“100件事物讲述的观鸟史”,这100件事物它像是一本“观鸟词典”。读者可以像使用一本词典,或一本百科全书那样去阅读此书——可以随时、随地、随手翻开随便一页,阅读一个小节、一个词条,了解一个小物件、一件史实,而不必感受到从头到尾阅读的压力。•交叉的知识网络《岩画、羽毛帽子和手机》中包含诸多的交叉索引。当阅读某一节时,该节的一些注释会把你的兴趣引导到之前或之后的某个小节,使得全书不仅是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前后,还形成了一张相互交织的知识网络。译者在翻译时正佳的一些译注进一步加强了原作这一特点和功能,其目的也是希望读者可以更自由地、更轻松地进入历史之中,同时不至迷失方向。
精彩内容
伦敦霍尼曼博物馆?1的渡渡鸟标本—1700年前后我们可以通过鸟类标本——尤其是通过一只渡渡鸟的标本——管中窥豹式地看到人们曾经如何对待鸟类,以及我们与鸟类相处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以小见大地勾勒出人类探索鸟类世界的历史。人类至少在好几千年前就掌握了通过防腐手段来长期保存动物皮毛或者遗体的技术(比如制作成木乃伊)。而随着现代标本剥制技术的成熟,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鸟类标本的数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毋庸置疑,标本对于解剖学和分类学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一点即使在科技空前发达的今天也仍是如此。同时,其经济价值也不容小觑,在近500年间,动物标本以及那些动物狩猎得来的战利品在市场上流通甚广,并且经常价值不菲。而在这其中,已经灭绝的鸟类的剥制标本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围绕着一个灭绝的物种,往往会衍生出经久不息的关于其灭绝原因和后果的争论,这些争论继而又衍生出了数千篇学术论文。直到最近的150年间,人们才普遍地意识到一个物种的灭绝所意味着的那种无可挽回,才充分地理解了一种独特生命形式的消逝所带来的后果。
如今,我们正处在最近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周期之中,一般认为这次周期始于1600年左右,也就是17世纪。而正是在17世纪,人们见证了渡渡鸟——这种鸠鸽目中最有特色、最具魅力的物种——自被人类首次发现到迅速走向灭绝的全过程。渡渡鸟是马斯克林群岛上的特有种,身体呈灰褐色,体形硕大,体重可达20公斤左右。渡渡鸟不会飞,繁殖期在地面上筑巢,主食是各类水果。奇特的渡渡鸟只是马斯克林群岛千奇百怪的动物物种中的一个代表。这一地区的大多数物种直到今天才被研究者们所知晓,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或是完全灭绝了,或是仅仅残余很小一部分高危种群,再不然就是高度依赖人类的饲养而苟延残喘。
尽管早在1598年,一名荷兰籍的水手就在位于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上首次记录到了渡渡鸟,不过直到1606年渡渡鸟才作为一个新物种被鸟类学家所正式描述。当时鸟类学家就发现,渡渡鸟虽然应该归属于鸠鸽类,但它的长相与其鸠鸽类的祖先实在相去甚远(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通过DNA分析指出,现生物种中和渡渡鸟亲缘关系最近的鸟类应该是产自东印度群岛的尼柯巴鸠)。因此鸟类学家专门为此独立出一个渡渡鸟科(Raphidae),并将渡渡鸟以及其他几种产于附近岛屿的近似鸟种一并置于其中。起初人们还认为,渡渡鸟和以鸵鸟为代表的走鸟类亲缘关系最近,再不然就是天鹅或者秃鹫是它的近缘种,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渡渡鸟于17世纪末灭绝,最迟不超过1700年。渡渡鸟的灭绝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人们为了吃肉而大量屠杀渡渡鸟 3(尽管据记载它们味道不佳,只是勉强可以下咽);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活动来到岛上的狗、猪以及其他非原生的哺乳动物对渡渡鸟的生存构成了重大威胁。可怜的渡渡鸟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以来,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天敌,而这些新来的物种每个都能将其置于死地。很难想象,渡渡鸟的灭绝在19世纪之前都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都基本不为人们所知,尽管它是如此的独特——体形硕大、长相奇异,并且在当地的岛屿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现代的鸟类学家们为了研究渡渡鸟的习性,不得不从各种真假难辨的史料中拼凑还原出当时的情形,他们一开始甚至连渡渡鸟究竟长成什么样子都搞不清楚。因为可供参考的资料主要是当时殖民者的描述和绘画,其中虽然有一些较为准确的观察记录,但也难免掺杂着大量的或模糊、或主观随意的语言和图画。除此之外,几具17世纪制作的质量堪忧的干燥标本和一些在毛里求斯的洞穴和沼泽地中找到的骨骼——包括2007年刚刚出土的一具完整的渡渡鸟骨骼——为鸟类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
过去的资料常常把渡渡鸟描绘成一副笨拙的样子,类似一只肥胖而臃肿的鸡。这一广为传播的错误形象大概来源于那些不靠谱的画作和制作水平不佳的剥制标本。最新的研究表明,渡渡鸟的真实形象应该比人们想象中的要纤细许多,而且它应该是一种十分善于奔跑的活泼好动的鸟类。
本节图中的这只渡渡鸟标本制作于1938年,现藏于伦敦霍尼曼博物馆,由当时著名的标本剥制师罗兰?沃德的工厂生产。这个标本可以说是渡渡鸟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因为这个标本的大部分都不是真的,而且世界上也并没有真正的渡渡鸟剥制标本。它的头和脚的部分是根据真实的渡渡鸟的头和脚制作的石膏模型,而身体部分则完全是工厂生产的量产货,上面覆盖着的是天鹅和大雁的羽毛。更为可怜的是,标本的翅膀部分就是一只鸡的翅膀标本,而尾巴部分则是用鸵鸟的羽毛做成的。
如此看来,渡渡鸟的标本不仅是一尊那些不幸灭绝的独特岛屿物种的遗像,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它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如果我们不竭尽全力保护那些分布于世界各处的演化孤岛,类似的生态悲剧很快就会再次上演。
媒体评论
一本极其适合放在茶几上休闲阅读的书籍。——《奥杜邦杂志》 这本书用一种熟悉的形式讲述了我们是如何以一种新的、奇特的方式来观察鸟类的。——《卫报》所有观鸟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观鸟者文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