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2.56 6.3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肇勤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58769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31576531

上书时间2024-05-2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介绍古典主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古典医学入门的教材。内容包括绪论、气、阴阳五行、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发病与预防、病机、治则治法。

 

本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便于学生和读者能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古典主流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概念及其发展和演变,学术上能看懂历代中医文献,为学习中医各科和古典中医文献打下基础。读者对象主要为中医药院校各专业的新生、其他医药院校学生以及中医爱好者。

 

自《内经》以降的两千多年,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主要有两条主线交错和延伸着: 一是基于经脉气血及其病证诊治开展的,且与古典自然哲学水乳交融的《内经》理论;一是基于中药复方辨证论治,对《内经》气血阴阳津液理论继承并调整后的清末主流学术观点。这些学术内容集中在气血阴阳层面。以往一些《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或取自清末主流学术观点,或取自《内经》理论,造成所叙述的概念和理论不易理解。鉴于数十年来不同版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偏重于介绍清末主流学术观点,在我们2018年编写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第1版)中,主要对气、阴阳、五行、血和津液等最基本内容做了调整,增加了《内经》相关理论的阐述及后世的发展和演变,旨在准确刻画这些理论和概念的本来面貌与来龙去脉、差异与演变。

 

在此基础上,本教材进一步吸收了《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成果;将原预防原则内容前移合并为“发病与预防”,使之更为合理;调整和丰富了“治则治法”的内容,以客观反映唐宋以降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与主流;同时以附录的方式摘要介绍了近几十年来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与时俱进、古为今用,以满足学生和其他读者学术上能够读懂历代古籍、掌握其理论精髓的基本需求。

 

我们衷心希望读者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教师同仁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修订完善。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编委会

 

2022年6月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来开展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获得的成果和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学术内容。本教材加强了《内经》气、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后世的发展和演变的介绍,旨在准确刻画这些理论和概念的本来面貌与来龙去脉;同时摘录当代有关研究的精华。



作者简介

方肇勤,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任实验中医学教研室主任。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4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中医实验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所负责的“实验中医学”先后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所负责的课程建设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有《实验中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中医药研究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全国统编教材,指导研究生50余人。
所主持的国家到地方的各级科研项目十数项;所主持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国家及部级科技奖励。主编《中医辨证论治学》、《大鼠/小鼠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

第二节当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6

第三节中医学的一些鲜明学术特点17

第四节《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21


第一章气25

第一节《内经》的气理论25

第二节历代人体之气的理论及演变33

第三节清末流行的人体气理论33


第二章阴阳五行39

第一节阴阳39

第二节五行50


第三章血津液62

第一节血62

第二节津液65

第三节阴、精与津液的关系67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69


第四章经络73

第一节经络与经络学说73

第二节十二经脉77

第三节奇经八脉86

第四节经别、经筋、皮部、别络89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92


第五章脏腑100

第一节脏腑与藏象学说100

第二节五脏104

第三节六腑124

第四节奇恒之腑128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30


第六章病因141

第一节病因学说141

第二节外感病因143

第三节内伤病因150

第四节病理产物性病因155

第五节其他致病因素159


第七章发病与预防167

第一节发病167

第二节预防原则171


第八章病机176

第一节病机学说176

第二节邪正盛衰180

第三节阴阳失调184

第四节气血津液失常188

第五节内生“五邪”195

第六节疾病病机200

第七节证候病机202

第八节症状病机206

第九节病证相传208


第九章治则治法212

第一节治则治法理论及其发展212

第二节基本治则治法214

第三节疾病、证候与症状的治则治法224


【前言】

内容摘要
本书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气、阴阳五行、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发病与预防、病机、治则治法等章节。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来开展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获得的成果和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学术内容。本教材加强了《内经》气、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后世的发展和演变的介绍,旨在准确刻画这些理论和概念的本来面貌与来龙去脉;同时摘录当代有关研究的精华。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学生和读者比较准确地掌握古典主流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和演变,学术上能看懂历代中医文献,古为今用,并为学习中医各科和古典中医文献打下基础。
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各专业的新生,其他医药院校学生,各类中医药学科临床和研究工作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主编推荐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学生和读者比较准确地掌握古典主流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和演变,学术上能看懂历代中医文献,古为今用,并为学习中医各科和古典中医文献打下基础。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