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精)/理想国译丛
  •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精)/理想国译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精)/理想国译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33 4.4折 65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鹤见俊辅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ISBN9787547734568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30761203

上书时间2024-05-2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鹤见俊辅(1922—2015),日本思想家、文化评论家、社会运动者。曾任教于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同志社大学。与丸山真男、都留重人等人组成“思想的科学研究会”,其主导的刊物《思想的科学》,为战后日本最负盛名的思想杂志。强调“思想·良心的自由”,积极参与反对越战、推动慰安妇赔偿等运动。着有《战后日本大众文化史》《战争留下了什么》《漫画的战后思想》等。1994年因其对现代思想和大众文化论的贡献以及在野思想的确立,荣获“朝日奖”。

目录
导读 异端之必要/许知远
一 向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趋近  
二 关于转向
三 锁国  
四 关于国体
五 大亚细亚  
六 非转向的形式
七 日本之中的朝鲜  
八 以“非斯大林化”为目标
九 玉碎的思想  
十 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
十一 原子弹的牺牲者  
十二 战争的终结
十三 回顾
后记
注释

内容摘要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精彩内容

最后一次谈及鹤见俊辅,是在一家过分拥挤的意大利餐厅里。这是纽约4月的一个傍晚,我与坂本龙一斜对而坐。
比起工作室内的不无拘谨,此刻的坂本情绪亢奋,不无孩子气式的调皮。比起谈论我不在行、他或许也感到厌倦的音乐话题,日本的思想传统更激起彼此的兴趣。
他说,要是碰到吉田松阴,就会猛击他一拳——正是这位长州藩士最先提出入侵朝鲜与中国;他还说,与夏目漱石最有共鸣,因为他也身处东西文明之间。
在一张餐巾纸上,我写下了几个日本知识分子的名字,丸山真男、加藤周一以及鹤见俊辅。在我有限的理解中,他们是战后日本社会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塑造了一代人的成长。出生于1950年的坂本龙一虽以作曲家享誉世界,他的青年时代却恰好与战后的思想自由、社会介入、反叛意识紧密相连。在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中,英俊少年坂本龙一,坐在抗议的人群中,弹奏一首德彪西。看到餐巾纸上的这些名字,坂本更为激动,他回忆起父亲的文人朋友,以及自己的青春。
对丸山与加藤,我尚读过一些著作。对鹤见俊辅,我的印象则来自于刚刚读过的访谈录《战争留下了什么》。在其中,他谈论自己的童年、所经的太平洋战事、创办的杂志、对战后政治与思想世界的介入、学生运动,以及他著名的“转向”研究—一代日本知识人在战争中如何放弃自己的立场,投身于军国主义。
他直率、顽童般的个性,一下子征服了我。他说自己是个典型的不良少年,十二三岁就逃学、喝得烂醉,混迹于东京的风月场所,多次想自杀,有一次吞下了一百五十粒安眠药,幸亏警察制止及时。
这自我伤害的冲动源于家庭。他外祖父后藤新平,曾出任台湾的民政长官、满铁总裁与东京市长,是明治、大正年代著名的政治人物,参与了日本陡然的对外扩张。母亲是位控制狂,以一种令人窒息的方式爱着儿子,甚至因偷吃华夫饼而体罚他。她期望将儿子培养成一位“绝对正确”的男人。父亲鹤见祐辅正是这样的“正确”男人。他以一高第一名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接着成为一名自由派作家与政客,以成为总理大臣为己任。他把自己的雄心传递给儿子,为他起名俊辅,正是取自第一任总理大臣伊藤俊辅(即伊藤博文)。
鹤见俊辅是这个贵族之家的反叛者。十五岁拍摄的照片上,他理着寸头,满脸的桀骜不驯。这是1937年的东京,日本正全面卷入与中国的冲突。为了将他从自虐的境遇中解脱出来,父亲送他前往美国。凭借勤奋与天资,他进入哈佛攻读哲学,老师包括蒯因(WillardvanOrmanQuine)、卡尔纳普(RudolfCarnap)等著名人物。尽管受实证主义训练,他却对怀特海(A.N.Whitehead)的一句话记忆尤深,“Exactnessisafake”(精确是虚假的)。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他因日本身份以及对无政府主义著作的偏爱,被送进拘留所,在马桶上完成学位论文。1942年,他被遣返回日本后,发现这已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国家。从前的自由主义和社会批判力量几近消失,人人生活在被监控的恐惧中,似乎日本自身而非美国才是敌国。
他随后被派往爪哇,为海军翻译敌台新闻。在这热带岛屿的军营里,思想自由几乎是不可能的,周围人皆沉浸在日本必胜、干掉“鬼畜美英”的情绪中。他每日紧绷嘴唇,一个多余的字都不讲,只有在独自阅读宗教作品或收听印度的广播时,才稍感安慰。他发现印度的BBC广播节目内容尤其好,后来得知它的制作人是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恐惧渗透入他的肢体动作中,被长官问话时,为了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鹤见的手不由自主地在裤子蹭来蹭去,将白裤蹭成黑色。
他躲过了死亡。返回日本不久,在收音机里听到天皇宣布终战的消息时,他记得热海车站中,候车室的人“都不说话,谁都什么也不说……就只是坐着”。
美军的到来,并没有将鹤见从孤立中解救出来,他反而陷入双重的羞愧。他既内疚于没有在战争时期做出公开反抗和遭到逮捕,也内疚于自己曾跟着美军返国又会说英语。随着占领军的到来而萌生的屈辱,让他尽管英语流利,又有不少哈佛的同学在驻军工作,却始终没有加入这股新潮流。
1946年初夏,他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他参与创办了一份只有三十二页、纯粹出于兴趣的杂志—《思想的科学》。这本杂志所提出的“多元主义”正契合新的时代精神—正是一元的权力与价值系统,将日本拖向了毁灭。创办者中的丸山真男、都留重人皆是正在崛起的年轻思想家。也是借由这本杂志,二十四岁的鹤见俊辅展露出他的独特的思想方式。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鹤见俊辅成为了动荡、却也充满活力的政治与思想生活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思想的科学》引介美国哲学、思想启蒙,前往各地组织读书会,征集年轻作者。鹤见还公开抗议政府的举措,辞去教授职位,更组织“越平联”,抗议越南战争、营救美国逃兵。这些行动也代表着他的思维方式,把各种事物、现象,都作为思想的日常形态加以考察。比起抽象、绝对的观念,他更信任个人经验,尽管这经验可能是片面的。他的家庭、他父亲的选择、他的战时体验,都成为他研究的出发点。
他最重要的“转向”研究也是如此。1959年至1961年间,他与合作者完成了三卷本《转向》,追溯并讨论为何在战时日本,知识分子们,不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者、自由派,还是宗教人士,皆在国家权力的强制下,半强迫、半自愿地转变了思想。
“转向”肇始于1933年5月,东大新人会的发起者,也是当时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佐野学与锅山贞亲,撤回了他们之前的主张,包括废除天皇制、赋予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各民族的自治权,也不再反对“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反而宣称要从苏联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尊重天皇代表的文化价值。与欧洲不同,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对日本的影响一直微弱,马克思主义是对现实最有力的批判武器。它的失败,意味着批判力量的放弃,而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更是毫无抵抗力,社会旋即滑向法西斯主义。
鹤见俊辅想要探究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他说,这项研究是他对父亲经验的回应。他的父亲是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说一口漂亮的英语,但战事一起,他立即投身于军国主义,没有做出任何抗议,美军到来后,他又期望能担任首相,并在最终出任了厚生大臣。在鹤见眼中,父亲正是日本的缩影_x001f_——充满明确的外部目标,内在却极为空洞。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