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孔子的故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92 1.9折 3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长之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68918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31661623

上书时间2024-05-2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引子
一、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二、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三、在挫折中前进
四、教育事业的开端
五、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六、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八、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九、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十、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十一、从中都宰到司寇
十二、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十三、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十四、孔子终于出走
十五、在卫国受到监视
十六、过匡城被拘留
十七、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十八、仍然回到卫国
十九、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二十、孔子在陈国停留
二十一、孔子绝粮
二十二、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二十三、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二十四、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二十五、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二十六、编写《春秋》
二十七、整理诗歌和音乐
二十八、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二十九、孔子最后的歌声
后记
附录: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
孔子生平年表
孔子主要弟子简介
《论语》小词典

内容摘要
《孔子的故事》是著名学者李长之写给青少年的讲述孔子生平的读物。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十五岁便“志于学”,三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宣扬主张,虽然历尽坎坷,但始终乐观积极、不断求索。从孔子的人生历程中,不仅可以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本书内容严谨、语言生动,完整勾画出孔子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对青少年进行精神引导和国学启蒙的必读书。

精彩内容
引子两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在中国有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就中国来说,和孔子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子产,思想家老子,历史家倚相、 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武等。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前481)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13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富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lǐ),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公元前6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的广大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为了争夺彼此的土地或劳动者,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许多国家灭亡了,许多贵族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贵族而上升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阶层。“士”在频繁的战争中,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阶层最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这以前,文化是被贵族垄断的,但在社会剧烈变动、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时,这种垄断情况就要被迫改变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在这一改变中就起了桥梁作用。他们顺应广大人民学习文化、学术和各方面知识的迫切需要,开创了私人教授学生、传播文化的新教育制度。孔子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卓越的教育家。
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还是个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这是孔子进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人跟人还是要按一定等级、一定规矩相处,也就是他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所以他说的仁——爱人,便又被等级秩序削弱了。在这一点上,孔子最终没有完全突破阶级限制,最终没有突破旧的思想意识的限制,最终没有突破那时社会还处在过渡期的最初阶段的历史限制。在对当时的政治态度上,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对当时各国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满意,他主张天下和平统一,这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国后来成为一个大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张的统一,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样,在以周天子为首的旧贵族统治下的统一,这就使得孔子的主张虽然含有新的因素而最终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这也是孔子在当时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动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孔子兼而有之。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时代的矛盾。
尽管如此,孔子能够提出“仁”,而且能够普及文化知识,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贡献,其进步的一面是主要的。对于渊远而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