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
  • 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
  • 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
  • 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
  • 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
  • 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6.27 6.7折 6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0691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31271998

上书时间2024-05-2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许晖,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主编:《“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主要著作:《乱世的标本:中国历的乱世人格症》《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古人原来是这样吃饭的》《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



目录
上编 身体的媚术
异象 圣诞
自宫 自我阉割的第一刀
洁行 采薇的怨歌
放逐 两个人的端午
残身 四刺客:身体媚术的逻辑退却
后宫 身体美学的第一次沦亡
生降 丈夫不能再辱
金莲 远观与亵玩的精神分析
逼良 林冲夜奔
刺青 国家主义的刺青
苦节 海瑞道穷

下编 爱情考古
夺婚 羿和嫦娥
契约 牵牛和织女
阴谋 舜和娥皇、女英
入赘 禹和涂山氏女娇
怨妇 履癸(夏桀)和末喜
离间 帝辛(殷纣王)和妲己
信使 周穆王和西王母
复仇 周幽王和褒姒
龟息 息侯和息妫
巫爱 巫臣和夏姬
沉江 范蠡和西施
诅咒 万喜良和孟姜女
疑情 项羽和虞姬
意淫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
诬陷 汉成帝和赵飞燕、赵合德
隐喻 吕布和貂蝉
殉情 乔知之和窈娘
兵变 唐玄宗和杨贵妃
乱弃 元稹和崔莺莺
妒忌 李亿和鱼玄机
流年 孟昶和花蕊夫人
怨恨 赵明诚和李清照

内容摘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从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身体事件和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两个方面着手。承袭法国福柯的身体社会学视角,选取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讲述权力与身体的博奕和斗争。“身体即权力”是福柯提出的身体社会学的著名理论。权力在这里不是国家意志的强权干涉,而是一种弥散性的影响力,促使身体做出相应的改变。作者许晖正是由此不拘一格的新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还原其背后的真实与真相,探寻历史的奥秘和人性的复杂,洞察人类矛盾的文化思想和悖谬的行为姿态。许由、伯夷、叔齐、伍子胥、林冲、西施、貂蝉、鱼玄机等都被纳入了研究视野。

主编推荐
★训诂考据 × 历史人物 × 小说手法: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作者博学多才,为文恣意,融正史、野史(如《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以至虚构的文学作品(如《西厢》)于一体,让人读来酣畅淋漓。上编侧重后宫政治与身体媚术,从身体出发,荡舟逍遥于历史的五湖烟波浩渺深处;下编钩沉叙写,从嫦娥、娥皇女英到李清照的二十二对男男女女的爱恨情愁,从传说到历史,再到文学,是为爱情考古。而从身体与权力,到知识考古学,正是福柯的拿手好戏。★选取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讲述权力与身体的博奕和斗争。捕捉中国历史的细节,还原其原本的面目,赋予其灵魂和生命。从蛛丝马迹里求证、释疑,从正史、野史和神话传说里正本清源。面对强权,人从利用自己的身体,到剥夺身体的权利和尊严,很后回归自己的身体,是对深刻的中西哲学思想的通俗演义,展现身体与社会、自身与身外的复杂关系。★350多处引经据典,后附白话文解释和作者视角独特的解读。作者旁征博引,350多处引文皆出自《史记》《左传》《汉书》《国语》《古史考》等史学著作,《周礼》《汉官仪》《礼记》《大戴礼》《夏小正》等建制典籍,《九章》《西京杂记》《南村辍耕录》《风俗通义》《述异记》等文学名篇,《默记》《万历野获编》《茶香室续钞》《容斋三笔》《太平御览》等朝野遗闻,并附有白话文解释和视角独特的解读。★抢先发售整理刊印(南宋至明)古籍中所绘美人图40余张,其中20余张难得一见。如唐伯虎笔下的嫦娥像,出自《新刊古列女传》的妲己像,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像,出自《明刻历代百美图》的褒姒像、息妫像、夏姬像、西施像、王昭君像、赵飞燕像、赵合德像、杨贵妃像和花蕊夫人像,改琦所作的的鱼玄机像,娥皇和女英像,李清照像等。

精彩内容
怨恨赵明诚和李清照公元1134年秋八月初一的黄昏,在南宋都城临安的寓所里,51岁的李清照刚刚写完《金石录后序》的最后一句话。借此她总结性地回顾了自己坎坷的一生,尤其是百感交集地回顾了丈夫赵明诚和自己的爱情生活。
因一部《金石录》,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婚姻被人羡慕地称为“金石良缘”。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为这种“金石良缘”添加了不容置疑的温馨场景。
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这时赵明诚21岁,还是太学的学生。因家贫,“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一个汴京城里的穷太学生,靠“质衣”典得五百钱,在相国寺买得碑文和果实,回到家后和新婚妻子“相对展玩咀嚼”,多么动人的画面啊。展玩的不仅仅是碑文,咀嚼的也不仅仅是果实,而是小夫妻之间的志同道合和幸福生活刚刚开始的绸缪缱绻。
另一场景则成为著名的千古佳话。“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烹茶、较书、胜负、举杯、大笑,这一切惹人艳羡的雅致生活,都发生在“归来堂”里。显然,堂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命名。对淡泊先贤的追慕,对乐天知命情怀的自居,在婚姻生涯的前十几年里,在青州乡间的“归来堂”里,发散出夺目的光辉,以至于这种光辉遮蔽了人性的全貌,遮蔽了《归去来兮辞》中刺目的两句警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知道51岁时的李清照,重温这两句也许被她和赵明诚的琴瑟和弦所忽略的名句时是怎样一种心情,她还是那个“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天真少女吗?
当收藏渐备,“归来堂”开始以书库的面目经营,书册都放在大橱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慄”。在这一段记述中,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敏锐地觉察出了其中人称的悄然变化:“现在,她明白无疑地用上了第一人称,把她自己的感受同她丈夫的感受区别开来:‘余不耐。’(‘我受不了’)”(斯蒂芬·欧文《追忆》)“请钥”,毫无疑问是李清照向书库的主管赵明诚请钥匙;“惩责”,毫无疑问是“性素急”的赵明诚对李清照损污书册的惩责。此刻,李清照仍然依照中国古代妇女的良好妇德,只是隐约地抱怨说:“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慄。”于是,李清照“余性不耐”,我受不了了,开始节衣缩食,独自购买收藏书史百家,“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这一切乐趣都不再是和赵明诚共享的了。赵明诚的收藏品储藏在专门营造的书库和书橱里,锁上锁,清洁而郑重,甚至在把书册拿出来的时候也诚惶诚恐,就像对待无价珍宝一样;而李清照的书史百家,不过任意地罗列在几案上和枕席间,随用随取,就像对待平常的物件一样。两个人的收藏态度和生活态度无情地显露出了巨大的鸿沟,那种“相对展玩咀嚼”的轻松心态再也寻觅不回来了。
像是一个呼应,紧接着,灾难来了。金兵犯京师,逃难的生涯即将开始,两人四顾茫然,已经隐约地预感到了这些收藏品的未来命运,“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年间(1127年),二人奔丧南下,载书十五车,其余的都留在青州乡间,金兵攻陷青州后,一把火全烧成了灰烬。这是藏品的第一次流散。
两年后,1129年春三月,赵明诚和李清照坐船上芜湖,入姑苏,打算在赣水一带找个住处。夏五月,到了池阳,宋高宗赵构下旨命赵明诚去湖州赴任。按规矩应该去朝廷谢恩,赵明诚于是一个人去江宁。临别时的那一幕,李清照在以后的岁月中一定记得清清楚楚: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赵明诚一身葛衣,翻起额头上的头巾,精神如虎,目光炯炯,和李清照作别。李清照“意甚恶”,显然,李清照心中十分不安,这么多的藏品被托付给了她一个弱女子,而且,就像斯蒂芬·欧文指出的那样:“李清照明白了,在他的藏品中也有她的价值和她的相对于其他藏品的价值。”(斯蒂芬·欧文《追忆》)“她的价值和她的相对于其他藏品的价值”被即将离别的赵明诚规定得层次分明:先扔掉辎重,然后是衣被,然后是书册卷轴,然后是古器,最贵重的宗器(宗庙祭器)要李清照和它们共存亡。在也许是生离死别的最后关头,在李清照忐忑不安地向丈夫询问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办的时候,赵明诚居然把妻子的命运置于宗器的命运之下,吩咐她一定要与宗器共存亡,宗器不在,李清照也不能独存。这是多么残酷的安排啊!千年之后的今天,已经无法揣想李清照听到这一安排时的心情了,她也没有在这篇长长的后序中表露那一时那一刻的所想。
紧接着,赵明诚途中中暑生病,七月末李清照得到丈夫病危的通知,“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赵明诚已病入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李清照的怨恨终于爆发了:在妻子一夜三百里赶来的辛苦中,在赵明诚的弥留时刻,赵明诚居然有闲心作绝命诗,却不对家产和藏品作任何安排。这是一个令人不能容忍的暗示,即江边分别时的安排就是最终的安排,就是赵明诚关于家产和藏品的遗嘱,无论如何,“分香卖屦”之类的举动都不可行。李清照在,藏品在;李清照亡,藏品亡。对赵明诚来说,藏品和他撰写的《金石录》是使他流传后世、永垂不朽的唯一希望,至于妻子的命运则无足道,只能牢牢地被绑缚在足以使他不朽的物件之上。“葬毕,余无所之”,埋葬完赵明诚,李清照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这是非常沉痛的一句话,李清照被绑在了一副沉重的轭上,此生只能颠沛流离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从未受过流离之苦的李清照也病倒了,“仅存喘息”。下一步怎么办?既然重担已经担上了肩头,那就只能硬挺了。“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此时尚有二万卷书,二千卷金石刻,器皿、茵褥及其他物件不可胜数。遂遣人把这些东西送往洪州(今南昌)赵明诚的妹婿处。冬十二月,金兵攻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这是藏品的第二次流散。
此后,李清照一直处于奔波之中:台州、剡县、睦州、黄岩、温州、越州、衢州、杭州。这时她听到了一个可怕的谣言。赵明诚病重的时候,他的朋友张飞卿来看他,随身带着一把玉壶,其实是似玉的美石做成的,走时又带走了,这时便有人造谣说赵明诚通过张飞卿向金国献金,还传说有人向朝廷检举。通敌之嫌让李清照惊恐万分,也不管赵明诚的遗嘱了,马上将所有的宗器等物尽数拿出来,欲通过外庭献给朝廷。于是,李清照又开始了追踪朝廷的奔波:越州,四明。再也不敢把宗器留在身边,李清照写了封书信一并寄放在剡县。后来听说官军收叛卒时取去,尽数归了李将军。这是藏品的第三次流散。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流散,是在会稽,住在钟氏家里,这时李清照身边只剩下五六箱书画砚墨了,再也不舍得放在别处,随身带着。忽然有一天晚上,有人掘开墙壁偷走了五箱。李清照悲痛不已,出重金悬赏。两天后,邻人拿出十八轴书画求赏,这才知道偷盗者就在身边。至此,还剩下一两种残余,李清照感叹道:“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没有任何价值的书帖,我还像爱护头目一样爱惜它们,真是太愚蠢了!
五年之后,李清照在临安安定下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此书即《金石录》。一个“忽”字,把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表述得淋漓尽致,她已经没有余裕顾及到丈夫的著述了。忽然看到了《金石录》,李清照回忆起丈夫撰写《金石录》时优雅勤奋的情景: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题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赵明诚对藏品的热爱,十数年如一日。把十卷束成一帙;每天晚上校勘二卷,题跋一卷;二千卷中有题跋者五百零二卷。如此详细地罗列赵明诚《金石录》的成书过程之后,李清照却进行了无情的质疑: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斯蒂芬·欧文在《追忆》这部名著中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这种无情的质疑:她含蓄地把丈夫对收藏品的热情比之于梁元帝和隋炀帝的藏书癖,两者都是人们在言及荒淫政府及其可悲下场时经常举到的例证,两者都代表价值的一种招致毁灭的扭曲形态。
李清照含蓄地讽刺了丈夫的藏书癖,甚至尖锐地控诉也许正是因为丈夫这种“斤斤爱惜”的藏书癖,而最终导致了所有藏品的流散。这是一种富有阅历的控诉,也是一种失控的控诉。她对丈夫把器物价值置于她的价值之上的怨恨,终于全部地、显豁地流露出来了。难道还有比“正因为你爱惜,它才不肯留在人间”更激烈的指控吗?
讽刺的是,正是借助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赵明诚的《金石录》才得以流传下来。在这篇真正“不朽”的“后序”的结尾,李清照发出了对一切把器物价值置于人的价值之上者的严厉警诫:“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