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噪音
  • 白噪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白噪音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65 3.8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唐·德里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8309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629356

上书时间2024-05-2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唐·德里罗 Don DeLillo出生于1936年,美国当代文学巨擘,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哈罗德·布鲁姆所推崇的“美国当代蕞重要的四位作家之一”。著有《名字》《白噪音》《天秤星座》《地下世界》《零K》《寂静》等。德里罗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的极限状态:超现实、消费文化、媒体权力、集体狂热、恐怖主义直到世界末日……他以先知般的笔触,刻画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魔力与恐惧,预言人类命运的终点。唐·德里罗以“代表美国文学蕞高水准”的创作,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终身成就奖、美国笔会/索尔·贝娄文学终身成就奖、耶路撒冷奖等十多种重量级文学奖项。【译者简介】朱叶1942年7月生。1980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现代英语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次年获得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博士奖学金。译有《白噪音》、《小大亨》等现当代美国文学经典著作。

目录
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死亡之书\"(译序)/朱叶
一 波与辐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 空中毒雾事件
21
三 \"戴乐儿\"闹剧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内容摘要
杰克·格拉迪尼的大家庭过着平凡典型的现代生活,固定的超市购物之旅和周五的电视晚餐是他们“幸福”的基石。然而,一场化学品泄漏事故将致命毒雾送上天空,向他宣告“死亡已经到来,它就在你的体内”。恐惧已入侵心灵每个角落,它就像白噪音,始终如一,无处不在。
《白噪音》为德里罗赢得了美国全国图书奖,出版以来始终被誉为文学经典,也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它描述了现代文明对人类心灵和身体的伤害,呈现了人在死亡、信仰、灾难和暴力面前的惊恐,对现代人的困境作了先知般的预言。

主编推荐
后现代小说的范本与高峰  预言现代文明的灾难与困境◇美国文坛巨擘、诺奖热门候选人唐·德里罗代表作◇它先知般地预言了化学毒品造成的环境灾,以及科技发展给人带来的威胁与恐惧◇德里罗写后工业文明,就如马尔克斯写魔幻拉美、卡尔维诺写宇宙奇趣,写尽其美妙与残酷◇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品,《时代周刊》20世纪百佳英语小说,入列《西方正典》名著清单◇深刻影响20世纪后半期以后的流行文化,音乐人、编剧、小说家都从中吸取灵感

精彩内容
自序 新加坡语言转型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新兴国家,这些国家的特点是,社会上存在多种语言,殖民主义宗主国的语言加上各种当地方言,使得人们的语言习惯变得很复杂。
  一个新兴国家百废待兴,最需要的就是统一人民的语言。新加坡在这方面,拥有超过半个世纪的丰富经验。
  在1959年成为自治邦之前,新加坡的学校分成四种不同语文源流:华文、英文、马来文和淡米尔文学校,其中以华文学校人数最多。
  这本书里,我集中探讨我们如何把英文作为“第一语文”、把华文作为“第二语文”来教导学生的问题。我们一直不断调整英文和各族群本身的母语(对华族而言就是华文)的教学,确保人们一方面能够掌握我们的行政语言——英文,另一方面也能掌握自己的母语。
  为了维护各族群的认同感和承传祖先的文化,各族群以本身的母语作为第二语文是有必要的。
  在各个族群中,以华族学生同时学习英文和华文的难度最大。汉字没有字母或语音符号,每个字是表意字或象形字,单从文字很难看出读音。一个人若从小没有学会汉字发音,长大了才学是加倍困难的。
  我们的语言教育目标是在不影响学生掌握英文能力的前提下,为学生定下一个实际的华文水平。越常使用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的运用能力自然越强。而一个人的语言天分和他的智商并不完全相关,智商同等的人在语言掌握能力上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而言,女生的语言能力比男生强。
  因此,我们得不时重新平衡英文和华文之间受重视的程度。讲华语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有较高的华文水平,而对那些来自英语家庭的孩子来说,平日学习华文已经面临难题,若还要提高华文水平,他们的父母自然感到不满。双方好像拔河那样,拉来拉去。政治上的压力使得政府要在英文和华文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变得很困难,实际情况往往像钟摆那样,进两步,退一步。我们后来发展出了“单元模式”的教导方案,以照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但新加坡的双语教学很复杂,要不断求变,不能说这是最理想的办法,以后可以一直沿用,不做任何修改。
这本书写出我们50年发展双语教育的经验,要让家长了解学习双语是零和对策。英文多用,华文就弱。华语多说,英语就没有那么好,这是没有办法的。
半世纪的双语教育历尽艰辛新加坡50年的双语教育道路,崎岖不平,这得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
根据1956年《新加坡立法议院各党派华文教育报告书》的建议,我们在各语文源流的小学实行双语教育。以华校来说,就是教导学生华文和英文;在英校,就是教导英文和各族群的母语(华文、马来文或淡米尔文)。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我们在小学和中学逐步贯彻双语政策。1966年,所有中一生必须修读第二语文,但英校华族学生还不需要选择母语(华文)为第二语文。1981年,我们规定学生报读大学时,A水准会考第二语文必须考获AO副修水准的E8(1983年提高到D7),而且分数算进大学入学总分;1980年开始,我们进一步规定英校华族学生必须以华文母语为第二语文(从前他们多选马来文)。这些规定给来自讲英语家庭、成绩虽然优异但华文差的华族学生造成了日后升大学的障碍。到了2004年,报读大学,华文母语第二语文仍然必须达到所定的最低水平,但是分数已不再算进总分。
  这本书从头记述了新加坡的双语政策50年来的演变。
  在学习语言的问题上,学生的家庭用语是关键。起初我并不了解在家使用华语(母语)的学生,在学校更容易掌握华文。我们忽略了家庭用语这个因素的重要性。
  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做我们双语教育的榜样。我从学校双语教育成绩的年度统计数字,以及自己在成人时期学习华文的个人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得出一些双语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50和60年代,我把三个孩子送到华校就读,学校里所有科目都用华文课本,他们的英文是在家里学习的。
  当时的家长很精明地预见,孩子进入以英文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的英校读书,将来更容易出人头地。因此,他们纷纷把孩子送到英校去。
  华文作为“第二语文”,我们经过很多年才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法。起初我们缺乏通晓双语的华文教师,他们来自传统的华校,英语能力差,用华文第一语文和单语的方式,教导来自英语家庭的学生学习华文。学生跟不上,自然对华文产生抗拒心理。
其实,新加坡原本就具有优异的社会条件可以让华族学生通晓双语。我们早期的社会同时存在着一个讲英语和另一个讲华语的环境,英文和华文两大语文源流各有历史悠久的学校和课本,还有报章、电视台、戏院和图书馆都体现了华、英语并存的特色。学生在家里、商店、小贩中心、社交场合等等场所都有机会讲华语或英语。在殖民地时期,新加坡只有少数学生在英校就读,他们毕业后为英国官员做事,社会大众则是一个广大的讲华语和方言的华族群众。因此,我们本来就有一个讲双语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英文和华文的学习。
今天的双语学习环境已大不同时代变迁,现在的年轻华文教师具有语能力,他们正逐渐取代老一辈的单语华文教师。在小一和小二阶段,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华语听和说的能力。阅读和书写的能力则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成为高年级的学习重点。华文教师用英语解释较难的华文词汇。这是一个大转变。以前,华文教师同时教导学生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这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负担。
脑神经专家证实,学习语言最好是在孩提时候。家里、游戏班、幼稚园、小学都为孩子提供无穷的语言学习机会,一个人要到成年时候才来学习华语就困难多了。每个音节四个不同的发音很难掌握,所以要讲流利的华语并不容易。在年纪小的时候,当耳朵、舌头和大脑最为敏锐和灵活时,是学习华语的最好时刻。
华语流利的家长如果能在家跟孩子讲华语,这对孩子掌握华文有很大帮助。学生在家使用的词汇虽然有限,但通过多讲,熟悉华文句子结构,可为他们日后学习华文打下基础。讲华语的家长不必急着要孩子学好英文,因为日后学英文的时间有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加坡已经成为一个以英语为主的社会。在学校,所有学生都学习英文,英语成了我们社会的主导语言。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出生的华族孩子,倘若在家里使用华语,日后上学,掌握华文并不是问题。倘若在家里讲英语,则日后学习华文就跟其他美国人一样,觉得是件苦差事。
很多讲华语的家长误以为在家里即使用文法不通、发音不准的英语同孩子交谈,也对孩子的英文能力有好处。其实,孩子在上完幼稚园和小学之后,英文便会逐渐成为他们的主要用语。小学阶段有75%的课程时间是使用英文,25%使用华文。在中学,这个比例则是85%对15%。只有在特选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双文化课程中,才有更多的课是用华文教导。至于高等教育,包括理工学院和大学,英文则是唯一的教学媒介语。那些到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大学深造的学生,回来工作后便投入英语环境,英语久而久之也成为他们的主导语言。
我的三个孩子出身传统华校,但他们工作之后,使用的是英语,华文变成了他们的第二语文。在新加坡,只有华文教师和华文媒体工作者等才会继续以华语作为主导语言。
一个人可以通晓多种语言,却只有一种主导语言,就算以语言为专业的专家也不能例外。他们的第二语文表达能力无可避免地会比较低。中国最好的华、英语同步翻译员,英译中(他们的主导语言)的能力,比中译英的能力强。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外国华、英语同步翻译员,情形则刚好相反。
新加坡人的主导语言是英语,这是我们吸收知识的最方便媒介。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华族新加坡人如果也能讲得一口漂亮华语,是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认为一般新加坡人,只要能讲华语,即便现在水平不高,词汇贫乏,将来工作有需要,通过实际磨练,词汇增加了,他的华语自然会流畅起来。所以,最怕是一开始就放弃学习。学习华文不管多么困难,都应该有个开始,并持之以恒,必能一生受益无穷。

媒体评论
我所知的仍在写作的美国作家中,有四位配得我们的赞颂,他们写出了我们时代的风格,每个人都留下了载入史册的作品。他们是托马斯·品钦、菲利普·罗斯、科马克·麦卡锡,还有唐·德里罗。——哈罗德·布鲁姆德里罗以人难以想象的力度,深入解剖了我们的人性之谜,无人能及。——乔纳森·弗兰岑《白噪音》写就于1984年,虽然那时我们已经让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所做的预言得以安歇,但是唐·德里罗这部精彩的小说却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告诉我们并未摆脱危险。事实上,德里罗所描述的那个噩梦般的世界,可能连奥威尔都会不禁战栗。——《星期天泰晤士报》这部小说所描述的世界带有凄凉、讽刺的意味,对历史的态度不仅仅是悲剧的,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出版人周刊》尽管书里尽是末日的噪音,但德里罗对现实的态度从根本上来说是喜剧的,这更让它显得可怕。他从没忘记提醒我们,骷髅头的脸上可是一个咧嘴大笑的表情。——《纽约时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