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里的中国
  • 故宫里的中国
  • 故宫里的中国
  • 故宫里的中国
  • 故宫里的中国
  • 故宫里的中国
  • 故宫里的中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故宫里的中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6.84 5.4折 6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祝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9412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292964

上书时间2024-05-2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自序

【散文】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血色文稿
韩熙载,最后的晚餐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苏东坡的南渡北归
空山
内阁长夜
家在云水间
文渊阁:文人的骨头

【小说】
血朝廷(节选)

【访谈】
写一座凝聚了五千年文明之美的“城”——答《文艺报》记者问

祝勇作品要目
注释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十余篇祝勇关于故宫的文学作品,以朝代为序排列,讲述了故宫里的“中国故事”。
故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这些遥远历史背后的人世变幻,远非普通游客驻足一刻便能洞察知晓的。作家对故宫的书画、建筑、历史人物的唯美书写,重温和延续了故宫的历史记忆,也讲述了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祝勇是文字的高手,是历史的侦探,他站在时间长河的此岸,遥望彼岸,以非历史的方式抵达历史的纵深。他摆脱了不管是时代还是散文传统加诸在他身上的层层束缚,自由自在地在文字的世界中调兵遣将。
请跟随祝勇,走进一座“纸上的故宫”,聆听故宫里的“中国故事”。
祝勇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故宫,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很有意义。
——王蒙(作家)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冯骥才(作家)故宫历史浓厚、人文荟萃,器具精美,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祝勇整日与苏黄米蔡为伍,与沈文唐仇为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妥帖的释放点,也为他未来寻得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但说到底,还是他的心静。他说,他在故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读的书,大多是繁体竖排没标点的。在这争名逐利的世上,他能不为利益所动,沉潜在中国文化的魅力里,致力于读书做学问,颇有《楚辞》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在浮躁的今日,更显出一种风度。
——俞晓群(出版人)……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冷冰川(艺术家)

精彩内容
转眼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祝勇故宫系列”已经出版了十本,其中包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和九部非虚构作品:小说是《血朝廷》,非虚构作品是《故宫六百年》《远路去中国》《最后的皇朝》《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物之美2》《故宫的古物之美3》《故宫的书法风流》《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2022年还将出版另一部非虚构作品《故宫文物南迁》。写作时间,自2010年至今,前后跨过十二年。
“祝勇故宫系列”已经出版的十本书,不论好与不好,在我看来,都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写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故宫联系在一起的。故宫,这座六百多年的皇宫(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近百年的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代表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这座恢宏浩大的博物院里,收藏着一件最大的文物,就是紫禁城这件不可移动文物,更收藏着超过186万件的可移动文物。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完成的,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却不限于明清两代。这些可移动文物,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当代,串连起的,是至少八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让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所言不虚,甚至超越了五千年,指向了更加幽远的历史时空。
因此,在故宫里,藏着一部中国史——一部可视、可感的中国大历史。2020年,当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为我出版一本自选集时,我立刻想起一个书名,就是《故宫里的中国》。
选在这本书里的文章,虽然来自“祝勇故宫系列”不同的卷册,但是将它们按时代排序,历史的流变又清晰可见。只不过这样的“历史”,是由一幅字、一张画、一册书、一个人的命运构成的。在风云浩荡的“大历史”中,它们宛如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不足为道。但换一个眼光,它们又是历史的血肉,是时间的载体,让后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让枯黄的历史陡然变得鲜艳和生动。它们是“大历史”之下的“小历史”,却让我们顺藤摸瓜,去追忆逝水年华,去还原 “小历史”之上的“大历史”。借助它们,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历程,体会历代先贤的情感脉动,一如蒋勋先生所说:“在那浮面的‘美’的表层,隐含着一个时代共同的梦、共同的向往、共同的悲屈与兴奋的记忆。”这本自选集,虽篇幅有限,却包含了三种体裁——散文、小说与访谈。散文是从“祝勇故宫系列”的九部历史非虚构作品里选出的;小说是《血朝廷》的节选(我很少写小说,但我坚持把《血朝廷》选入自选集,不仅因为它是我唯一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更因为我对它有着敝帚自珍般的偏爱),在本书中所列的章节序号,直接取自原书的章节序号,以保持原貌;访谈方面,这些年媒体的采访比较多,在这些访谈中,2020年《文艺报》对我的采访较能反映我近年写作的面貌,因此录入本书。
这样一本小书,可视作我十二年来的写作总结,我把它呈现出来,等待着读者朋友们打分。
写于2021年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书摘:图书基本信息书名故宫里的中国(“祝勇故宫系列”集大成之作)营销标题在故宫里,藏着一部中国史——一部可视、可感的中国大历史!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故宫艺术的典藏读本。收录两岸故宫高清详图,精装典藏!
本社关联产品《故宫六百年》《最后的皇朝》《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物之美2》《故宫的古物之美3》《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血朝廷》《远路去中国》《最后的皇朝》外社关联产品《纸上繁花》《纸上的故宫》《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ISBN978702016941-2印数8000作者祝勇责任编辑赵萍薛子俊开 本1/32用纸规格850mm*1168mm字数235千字印张数13.25页数416用纸60g瑞典轻型版次1-1成品尺寸140mm*203mmCIP分类Ⅰ.①故…Ⅱ.①祝…Ⅲ.散文集—中国—当代Ⅳ.①I267单价68.00元装帧形式(精)装插页8出版时间2021年10月建议上架散文赠品无畅销书等级A作者所在地北京、成都可否签售可搜索关键词故宫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文渊阁
作者简介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祖籍山东荷泽,1968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任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故宫文物南迁史料整理与史迹保护研究”子课题“故宫文物南迁记忆再现与重构”负责人。
出版作品五百余万字,主要作品有:《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数十部著作。“祝勇故宫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任《辛亥》《历史的拐点》《苏东坡》等多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剧,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该片入选“新中国七十年纪录片百部典藏作品”,获金鹰奖、星光奖等多种影视奖项。
封面与内容介绍封面、版权页、条形码:内容介绍:本书收录十余篇祝勇关于故宫的文学作品,以朝代为序排列,讲述了故宫里的“中国故事”。
故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这些遥远历史背后的人世变幻,远非普通游客驻足一刻便能洞察知晓的。作家对故宫的书画、建筑、历史人物的唯美书写,重温和延续了故宫的历史记忆,也讲述了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祝勇是文字的高手,是历史的侦探,他站在时间长河的此岸,遥望彼岸,以非历史的方式抵达历史的纵深。他摆脱了不管是时代还是散文传统加诸在他身上的层层束缚,自由自在地在文字的世界中调兵遣将。
请跟随祝勇,走进一座“纸上的故宫”,聆听故宫里的“中国故事”。
推荐语祝勇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故宫,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很有意义。
——王蒙(作家)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冯骥才(作家)故宫历史浓厚、人文荟萃,器具精美,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祝勇整日与苏黄米蔡为伍,与沈文唐仇为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妥帖的释放点,也为他未来寻得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但说到底,还是他的心静。他说,他在故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读的书,大多是繁体竖排没标点的。在这争名逐利的世上,他能不为利益所动,沉潜在中国文化的魅力里,致力于读书做学问,颇有《楚辞》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在浮躁的今日,更显出一种风度。
——俞晓群(出版人)……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冷冰川(艺术家)目录自序【散文】永和九年的那场醉血色文稿韩熙载,最后的晚餐张择端的春天之旅苏东坡的南渡北归空山内阁长夜家在云水间文渊阁:文人的骨头【小说】血朝廷(节选)【访谈】写一座凝聚了五千年文明之美的“城”——答《文艺报》记者问祝勇作品要目注释序言
转眼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祝勇故宫系列”已经出版了十本,其中包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和九部非虚构作品:小说是《血朝廷》,非虚构作品是《故宫六百年》《远路去中国》《最后的皇朝》《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物之美2》《故宫的古物之美3》《故宫的书法风流》《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2022年还将出版另一部非虚构作品《故宫文物南迁》。写作时间,自2010年至今,前后跨过十二年。
“祝勇故宫系列”已经出版的十本书,不论好与不好,在我看来,都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写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故宫联系在一起的。故宫,这座六百多年的皇宫(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近百年的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代表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这座恢宏浩大的博物院里,收藏着一件最大的文物,就是紫禁城这件不可移动文物,更收藏着超过186万件的可移动文物。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完成的,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却不限于明清两代。这些可移动文物,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当代,串连起的,是至少八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让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所言不虚,甚至超越了五千年,指向了更加幽远的历史时空。
因此,在故宫里,藏着一部中国史——一部可视、可感的中国大历史。2020年,当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为我出版一本自选集时,我立刻想起一个书名,就是《故宫里的中国》。
选在这本书里的文章,虽然来自“祝勇故宫系列”不同的卷册,但是将它们按时代排序,历史的流变又清晰可见。只不过这样的“历史”,是由一幅字、一张画、一册书、一个人的命运构成的。在风云浩荡的“大历史”中,它们宛如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不足为道。但换一个眼光,它们又是历史的血肉,是时间的载体,让后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让枯黄的历史陡然变得鲜艳和生动。它们是“大历史”之下的“小历史”,却让我们顺藤摸瓜,去追忆逝水年华,去还原 “小历史”之上的“大历史”。借助它们,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历程,体会历代先贤的情感脉动,一如蒋勋先生所说:“在那浮面的‘美’的表层,隐含着一个时代共同的梦、共同的向往、共同的悲屈与兴奋的记忆。”这本自选集,虽篇幅有限,却包含了三种体裁——散文、小说与访谈。散文是从“祝勇故宫系列”的九部历史非虚构作品里选出的;小说是《血朝廷》的节选(我很少写小说,但我坚持把《血朝廷》选入自选集,不仅因为它是我唯一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更因为我对它有着敝帚自珍般的偏爱),在本书中所列的章节序号,直接取自原书的章节序号,以保持原貌;访谈方面,这些年媒体的采访比较多,在这些访谈中,2020年《文艺报》对我的采访较能反映我近年写作的面貌,因此录入本书。
这样一本小书,可视作我十二年来的写作总结,我把它呈现出来,等待着读者朋友们打分。
写于2021年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书摘我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上班的第一天,郑欣淼先生的博士徐婉玲说,午门上正办“兰亭特展”,相约一起去看。尽管我知道,王羲之的那份真迹,并没有出席这场盛大的展览,但这样的展览,得益于两岸故宫的合作,依旧不失为一场文化盛宴。那份真迹消失了,被一千六百多年的岁月隐匿起来,从此成了中国文人心头的一块病。我在展厅里看见的是后人的摹本,它们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陆继善、陈献章、赵孟、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甚至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南宋赵孟坚,曾携带一本兰亭刻帖过河,不想舟翻落水,救起后自题:“性命可轻,《兰亭》至宝。”这份摹本,也从此有了一个生动的名字——“落水《兰亭》”。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书法,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些复制品,是治文人心病的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三月初三,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伙同谢安、孙绰、支遁等朋友及子弟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魏晋名士尚酒,史上有名。刘伶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阮籍饮酒,“蒸一肥豚,饮酒二斗。”他们的酒量,都是以“斗”为单位的,那是豪饮,有点像后来水泊梁山上的人物。王羲之的酒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中有一幅《羲之写照图》,图中的王羲之,横坐在一张台座式榻上,身旁有一酒桌,有酒童为他提壶斟酒,酒杯是小的,气氛也是雍容文雅的,不像刘伶的那种水浒英雄似的喝法。总之,兰亭雅集那天,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写下一篇《兰亭序》,作为他们宴乐诗集的序言。那时的王羲之不会想到,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后成为被代代中国人记诵的名篇,更为以后的中国书法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后世的所有书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序》这座高山,才可能成就己身的事业。王羲之酒醒,看见这卷《兰亭序》,有几分惊艳、几分得意,也有几分寂寞,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这卷《兰亭序》反复重写了数十乃至百遍,都达不到最初版本的水准,于是将这份原稿秘藏起来,成为家族的第一传家宝。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张纸究竟能走出多远?
一种说法是,《兰亭序》的真本传到王氏家族第七代孙智永的手上,由于智永无子,于是传给弟子辩才,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监察御史萧翼,以计策骗到手;还有一种说法,《兰亭序》的真本,以一种更加离奇的方式流传。唐太宗死后,它再度消失在历史的长夜里。后世的评论者说:“《兰亭序》真迹如同天边绚丽的晚霞,在人间短暂现身,随即消没于长久的黑夜。虽然士大夫家刻一石让它化身千万,但是山阴真面却也永久成谜。”——《永和九年的那场醉》颜真卿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书法家,还是作为一个历史中的英雄、一个信仰坚定的人,写下《祭侄文稿》的。书法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其实都是“兼职”,都不“专业”,否则他们就沦为了技术性的抄写员——一个被他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因此,假如有一个“书法史”存在,它也是和“政治史”“思想史”混在一起的。以唐朝而论,无论皇帝,还是公卿大臣,大多书法优秀,他们书写,并不是为了出“作品”,而是为了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寒食帖》,都是在某一事件的触发下写成的,都有偶发性,在偶然间,触发、调动了书写者庞大的精神和情感系统,像文学里的意识流,记录下他们的心绪流动。
颜真卿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心,用他的全部生命在写。他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他手里的笔,让积压在心头、时时翻搅的那些难言的情愫,都通过笔得到了表达。
语言的效用是有限的,越是复杂的情感,语言越是难以表达,但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古人都交给了书法。书法要借助文字,也借助语言,但书法又是超越文字,超越语言的,书法不只是书法,书法也是绘画、是音乐、是建筑——几乎是所有艺术的总和。书法的价值是不可比拟的,在我看来(或许,在古人眼中亦如是),书法是一切艺术中核心的,也是最高级的形式,甚至于,它根本就不是什么艺术,它就是生命本身。
就此可以理解,弘一法师李叔同,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近代文艺领域几乎无不涉足,身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全能型选手、夏丏尊眼中的“翩翩之佳公子”“多才之艺人”,遁入空门之后,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渐渐禁绝,唯有书法不肯舍弃。他的书法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融汇在他的笔墨中,使他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连一向挑剔的鲁迅,在面对他的书法时,都忍不住惊呼:“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他圆寂的时候,应当是不著一字的,在我看来,那才算得上真正的潇洒,真正的“空”,但他还是写了,“悲欣交集”四个字,容纳了他一生的情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李叔同的心里,书法在他的心里占据着多么不可撼动的位置,最能表达他心底最复杂情感的,只有书法,在他眼里,书法是艺术中最大的艺术。
当然,只有汉字能够成就这样高级的艺术,拉丁字母不可能形成这样的艺术,这也是西方人很难读懂中国书法,进而很难读懂中国文化的原因。他们手里的笔不是笔,是他心脏、血管、神经的延伸,是他肉身的一部分,因此,他手里的笔不是死物,而是有触感,甚至有痛感的。只有手里的笔,知道书写者心底的爱与仇。
同理,《祭侄文稿》不是一件单纯意义上的书法作品,我说它是“超书法”,是因为书法史空间太小,容不下它;颜真卿也不是以书法家的身份写下《祭侄文稿》的,《祭侄文稿》只是颜真卿平生功业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当安禄山反于范阳,颜真卿或许就觉得,身为朝廷命臣,不挺身而出就是一件可耻的事。像初唐诗人那样沉浸于风月无边,已经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梦想,此时的他,必须去超越生与死之间横亘的关隘。
我恍然看见颜真卿写完《祭侄文稿》,站直了身子,风满襟袖,须发皆动,有如风中的一棵老树。
——《血色文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