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100种可能(上)
  • 教育的100种可能(上)
  • 教育的100种可能(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教育的100种可能(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3.89 5.1折 46.8 全新

库存7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镇西|责编:章勤璐

出版社漓江

ISBN9787540789060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6.8元

货号31373767

上书时间2024-05-2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001/序言:教育的100种或1000种可能(杨东平)
005/自序:精心加工每一份“草稿”
005/你的教鞭,你的冷眼,你的讥笑
005/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006/善良正直、勤奋向上——我做到了
007/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008/“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骄傲”
009/让学生自己谈谈教育
010/关键是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
012/教育任务的首位是培养人

001/王红川:“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001/坐在前排的小不点儿
003/思考的建立从质疑开始
005/植入心中的精神——善良与正直
006/从“不舍弃‘差生’”到“不舍弃他人”
008/ “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
009/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以信任和鼓励为主
012/好老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
014/昔日的顽童已长大

016/伍建:是未来班的童话,也是爱的传奇
016/ “伍——建——你——好”
019/伍建加油
022/学习李老师,做优秀教师
023/一生的承诺
027/ “没有未来班,就没有我的今天”

031/荣建:叛逆的青春自由地成长
031/童声荣建
033/小小男子汉
034/善良正直,有胆有识
036/中学生活是萌芽版的“理想国”
03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041/李老师让我自由地成长

044/陈峥:中美教育架桥梁,抗击疫情“打全场”
044/只教了一个学期的女孩
047/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
048/从未忘却的记忆
050/教育的幸福是彼此珍藏
052/不断超越自己
055/ “几个月的教育却让我终身受益”
057/为促进文化交流而努力
058/抗疫“打全场”的健将

061/张春银:乡村教育的默默守望者
061/乐于助人的班级体育健将
062/李老师的教育,未来班的影响
065/身心安顿即圆满
068/平凡的教师,优秀的教育者
073/李嘉文:从顽童到博士
073/开场就打架、还没“长醒”的顽童
074/孩子对老师的胸襟很开阔
076/还没长大的孩子转学告别了我
079/憋着一口气发奋努力
081/孩子有无限可能,教师要静等花开
083/像李老师那样宽容、细心,理解孩子

086/刘春华:驾驶“生命公交”从容前行
086/ “中等生现象”
088/ “李老师始终要求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088/坚守良知,“近墨而不黑”
089/同车即为缘分,做好服务是本分
091/善良仁爱的刘师傅
094/有人会因一趟出门而有幸福感

097/周慧:从乡村走向世界
097/开学就“骑在人民头上”的学生
100/带着译著从德国回来的文学博士
101/高中生活的影响

112/潘芳奕:“长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112/活泼调皮的野小子画风
115/小荷才露尖尖角
116/诗意氤氲芳华馨
120/“被李老师的文学情怀点燃诗情”
122/商界精英,诗心晶莹
124/米兰婉转,芳华盈盈嫣然
129/感谢遇见,我“长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132/彭艳阳:以母亲的眼光回望教育
132/春天里出生的阳光女孩
134/ “我们全班同学都很敬佩彭艳阳同学”
135/ “我读六年书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好班长”
137/ “我建议您应该注意处世的方法”
139/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141/在中学时代建立正面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44/走向国际化的教育和文化
146/“妈妈给我机会让我自己学习成长”

150/任安妮:她那让我无法回避的眼睛
150/又迟到了!“在外面站一会儿”
151/“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153/任安妮病了
154/最后的毕业照
156/永远的14岁
157/无法回避的教育之痛

161/宋映容:传递师爱的接力棒
161/三代师生情,一样教育心
165/妙笔生花的文学少女
169/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171/ “我有了责任感”
175/ “我体会到了李老师当年的幸福”

177/李崇洪:“我代表中国!”
177/ “洪哥”人气高
178/一班的学习生活罗曼史
180/“我们幸福了三年,受用却是一生”
181/ 母亲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184/是“国门卫士”,也是“文明使者”
189/是你让我幸福快乐

192/赵刚:互为师生三十年
192/令我大发雷霆的“顽童”,也是富有
创造力的少年
196/被唤起的自信、刚强、乐观与豁达
197/ “真诚是我长期为人做事的原则”
198/以童心换取童心
200/其实我的教育伤痕累累

203/何静红:普通的灵魂,同样闪亮
203/善良有爱的好班长
205/ “李老师开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先河”
207/ 三年与三十年
208/最后一课
212/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

214/汪敏:学生的爱比什么都重要
214/腼腆害羞的领唱人
215/ 教学相长
218/ “汪老师总是引导我们自己思考分析”
220/ “朴素最美,幸福至上”
224/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226/发掘一个卓越的自己
227/再见汪敏和她的学生们

232/吴文静:“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32/与我女儿同过生日的女孩
233/学生说“我们都想成为她”
235/教育,就是爱的传递
237/ “李老师影响着我的一生”
242/ “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努力实现‘人’与‘爱’的传承”

244/张劲松:永无止境地证明自己
244/ 不在我班上的我的学生
245/ “编外弟子”无意中也在促进我的精神成长
251/ “得到你的点拨,自己的思想就会有进步”
255/ “我已经把你对我的影响编成了一个教学案例”
257/成为“最受欢迎的MBA老师”
259/把教育当作我的事业
263/以一生的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

274/代跋: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
283/后记:你和我一起创作

内容摘要
本套书记录了李镇西老师的36个学生的成长故事。他们的多数在当年是普通生甚至“问题生”,但李老师认为每个孩子的花期不一样,他呵护、尊重、引导孩子们,体现了爱心教育、民主教育、平民教育的温度和光彩。
如今,当年的孩子已长大成人,成为医生、教师、足球教练、摇滚歌手、火锅店老板、公交车司机、打工仔、大学教授、科研工作者、飞行员、空姐、作曲家、企业家、校长……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绽放光彩,让李老师为之感动和骄傲。他们以亲身经历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的功过得失,并庆幸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段有李老师陪伴,很多同学有“如果没有你,我会怎么样”的感慨。
36个故事演绎了教育的各种可能,体现了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的炉火纯青、思想教育的出神入化、对教书育人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自己教育失误的反省和修正。他警醒自己,提醒同行:善待孩子,耐心陪伴他成长,相信他的未来有100种可能!
本套书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

精彩内容
王红川:“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坐在前排的小不点儿1982年过了春节,大学毕业的我走进了乐山一中,走进了初一(1)班的教室。
一走进教室,我就看到坐在靠门第一排的一个小男孩,矮矮的,弱弱的,文静而秀气。他就是王红川。
直到38年后的此刻,我写到这里,眼前仍浮现出他当年的形象——一笑起来,眼睛便眯成一条缝,特别可爱;天真机灵,学习刻苦,成绩拔尖。到了初二就戴上了黑边框眼镜,更显得“很有学问”了。
我当年就毫不掩饰现在更不否认我对王红川的“偏爱”,准确地说,是疼爱。其他学生都说“王红川是李老师的儿子”,大概是说我特别宠爱他。直到30多年后,他们这个班聚会,张海波同学还在说:“那时候我们都在说,王红川就像是李老师的儿!”但这绝不是因为王红川成绩好,是优等生——当时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多着呢,而是因为他体质弱,性格柔,我总担心他受欺负,所以对他自然特别关照。
其实,论年龄,我比红川就大10来岁,只能算是大哥,但论辈分显然比他高一辈。我现在也不认为当时我对王红川的“偏心”违背了“教育平等”,相反我觉得他需要得到特别的关照。真正的“教育平等”恰恰意味着“差别化对待”。
那时候,我上班要经过他家附近,于是,经常骑车上班的我,就顺便把他也带上——早晨七点过,路边的他见我骑车来了,便一下跳上自行车后座,反正他体重也比较轻,对我来说,无非就是后面驮了一袋大米。在周末或假期,我常常会约上许多学生出去玩,十有八九都会约上王红川。记得1983年大年初一,我和王红川等学生在郊外山坡上玩,我还和他“扭打”成一团,后来又搂着他照相——这些都有照片为证。
甚至我第一次出手打学生,就是为王红川撑腰。怎么回事呢?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王红川哭着走了进来,说他和同学们在打篮球,结果高年级的学生欺负他们,要撵他们走,霸占球场。我马上来到操场,批评那几个高三男生。结果其中一个男生不但不听批评,还和我顶撞,竟然对我竖起中指!我一怒之下给了他一拳。当然,后来我因此挨了学校的处分。
王红川性格温和,特别善良。当时,班上的伍建同学因家庭困难想辍学时,大家都愿意帮助他,希望伍建能留下来。伍建的成绩不算好,王红川主动提出帮伍建补习英语。同学们还纷纷捐款捐物帮助伍建战胜困难。那一年寒假里,我带着一群学生骑着自行车,去乡下伍建家看他,鼓励他一定要坚持学习。当时一起去的就有王红川。后来王红川写文章回忆道:“还记得当时李老师带着我们去伍建家,那么远,那么累,我们骑车都骑了好久,心里想,伍建每周上学放学要步行,走好远哦,太可怕了。到了伍建家,看到他家里太穷了,虽然那时我家也不富裕,但和他家比起来算很好了,因为他家里空荡荡的,好像没什么东西。当时我心里就想,伍建,你千万要回来上学啊!”思考的建立从质疑开始初中毕业后的王红川,毫无悬念地考上本校高中。我没再教他了,但校园相逢,彼此依然很亲切很亲密,他依然很信任我。
当时有一部表现中学校园生活的电影叫《红衣少女》,影片批评个别虚荣而势利的老师,结果引起了争议。王红川的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评论该片。王红川旗帜鲜明地表示,这是一部好影片,这样的老师应该受到谴责。但语文老师却在作文评语中批评了王红川的观点。王红川很苦恼,把作文给我看,问我该怎么办。我看了他的作文,有理有据,观点完全没有问题。我对他说:“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老师,你是对的,就是要有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但不要和你的语文老师公开顶撞,心里坚持你的观点就是了。”其实,这不用我教。我知道他对老师一向是很尊敬的。这篇作文,我至今还保存着。
同样保存至今的,还有他大学时写给我的每一封信,和他新年给我的贺卡。大学里,他有了苦闷,就经常写信向我求助。比如,刚考上大学参加军训时,他看到教官抓住一个小偷狠狠地打,“五六个班长一拥而上,扇耳光踢屁股,蹬肚子,一下子打得小偷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排长、指导员在一旁也不制止”。善良的王红川写道:“看到这场面,我心里很难过,也想了许多。现在,还想得到你的帮助,到底该怎么看待此事?”每次收到信,我都给他回信,力所能及地帮助他,跟他坦率地说我的看法。比如,收到他关于部队的班长打小偷的信,我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面对“最可爱的人”的不人道,“心里很难过,也想了许多”是很自然的。这是童心的思考。班长们痛打小偷当然是不对的,虽然他们的气愤可以理解,但我知道你显然是不满足仅仅知道谁是谁非。要理解社会的复杂,人的复杂,就必须要有一个复杂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还会遇到不少生活的难题,我希望你多读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如哲学、历史),使自己纯洁而不幼稚,成熟而不世故,学会在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的同时,能以博大的胸怀来包容一些丑恶的东西。人是多色彩的,“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狄德罗)。一个组织(如党、团)、一个集团(如军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以前我曾教育你们要“改造社会”,现在我认为应该补充为“在适应社会中改造社会”。
还有一次他给我写信,诉说他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越来越纷繁复杂的一些社会现象的迷惑不解。我回信开导他:亲爱的红川:你好,收到信已经很久了,一来忙于校庆,二来总觉得有些问题没想成熟,所以一直未回信,拖到今日,我总觉得对不起你了。
一个人到了新的环境,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对集体,对学习,对生活……你有些自卑感,无非是失去了班上的“领先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本期我教高一,不少外县同学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对他们说:“以前你们是班干部,是尖子,同学、老师都以你们为中心,为重点,现在到了一中自然有一种失落感和孤独感。”我想你也是如此,说穿了,这是不成熟的表现。红川是我最喜欢的学生之一,不仅因为你学习好,更因为你纯真。但你应该尽快成熟起来——一是要有事业,有了这,会觉得学习紧张是一种乐趣,是自己的内在要求。二是有坚忍的意志,几次不及格算什么,这点挫折都受不了,谈何面对严峻的人生?三是要有复杂的头脑,改造社会首先要适应社会,因此我是部分同意你那位同学的观点,为人应外圆内方,待人处世随和,但内心刚正。这是我的看法。
要说的太多,时间又不允许。不知以上所说能否解除你的苦恼。
以后回乐山,我们再好好聊聊。
你忠诚的朋友,李镇西1987年10月17日再后来,读了六年华西医科大学的他,毕业后成了乐山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如今,他已经是一名优秀的西医骨科专家了。
植入心中的精神——善良与正直未来班毕业30年聚会时,王红川写了一篇《那种植入心中的精神》——那时的老师们对我们都很好,李老师也是如此。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李老师对大家的爱护,所以我们对李老师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不仅仅是对老师的礼貌。我的记性确实不太好,具体的事记不得太多,但李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包括给我们读的那些小说,我都还记得;想着他当初帮我们复习政治的事情,现在心里都是阵阵感动。李老师对我们的爱心,都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李老师多次说他当年刚大学毕业,没教学经验,但我认为,只要老师都像当年的李老师那样爱学生并对学生负责,不可能教不好。就像当医生一样,水平再高,但职业素养差了,在我眼里就是不合格的。
那天,同学们说李老师最疼我,那是因为我先天不足,常受人欺负,没办法,父母总是疼爱弱气的孩子,谁叫我学习又努力呢。所以啊,从初中到现在,我心里总是把李老师放在了父母或者大哥的位置,就像上次我在李老师的博客上对李老师说的一样:“您对学生们的爱是父母之爱,只有父母之爱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温暖,心里的温暖!”正是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助人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我这个人记性不好,以前的事件很多都忘得差不多了,虽然记得《青春万岁》《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李老师给我们读过的小说,具体情节一点都记不得了,但是那种精神已植入了我们心中,真的,是“植入”了,生根发芽了!从我的同学们身上,我看到了,虽然经过30年,我们都有了很多世俗之气,但我们的本质没有变——虽然没有李老师为我们读过的小说中的人物那般纯净,但是在我们每个同学身上,我照样能感觉到那种真,那种善,很好!
未来班给我的善良和正直,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观。我是从医的,现在社会上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有很多议论。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对医德医风有自己的认识。有人说过,无论你是何种职业、何种地位、贫穷还是富贵,首先,我们是人,是有别于动物的;是人,就得干人事;在任何行业,都应当把“自律、自省、道德水准”放在首位。我个人认为,作为医生,更需有高于其他行业的道德水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是病人和家属,有血有肉有情感,生命不可再生。
职业素养是很难用尺子来测量的。医生往往会有很多熟人、朋友,但评判一名医生的职业素养,关键是看他对待陌生患者特别是急危重症病人的态度——是否愿意付出时间、体力、精神甚至健康来为一个陌生患者的生命负责?在这点上,我自认为做到了身体力行,只要病人、病情需要,我可以不休息;为了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可以承受大量的射线;科室人手不够,可以随时加班;面对复合伤病人、重症患者,我不劳累谁劳累?
多年前我就对年轻医生讲过:一名医生,无论他有多高的水平,医德差了、职业素养差了,就不合格,就不会被同行认可!所幸,我自认为达到了自己的标准。
而当我回顾我的人生经历时,我总会想到未来班,想到可爱的同学们,想到可敬的老师,想到那些充满爱和善良的往事。
从“不舍弃‘差生’”到“不舍弃他人”王红川很谦虚,很低调,他现在已经是医院的一名管理者,也取得过不少成果和荣誉,但他一直不愿意给我说这些,他说他就是一名医生。
前不久,我们有一次相聚,聊到教育时,他再次提到初中时代所受的教育对他后来职业的影响。
我说:“我教你们时,刚当老师,一点经验都没有,谈不上有多么成功的教育。”他说:“不,李老师,有的教育您可能不觉得,但确实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当时,您要我们关心帮助伍建,但又对我们说,这种关心和帮助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现在,我是医生,举手之劳去帮助别人的习惯,就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础。当一名医生时时想着去关心别人的时候,关心每一位患者也就成了习惯。从年轻的时候起,病人表扬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王医生很耐烦’,我认为这是一种最高的表扬。当病人觉得医生很有耐心的时候,就说明你会不厌其烦地回答病人的问题,休息时间也会耐心地接病人的电话,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也说明了你会经常性地去安慰病人。偶尔做到,不合格,随时做到,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和耐力。李老师做到了这样对学生,我做到了这样对待病人。”他和我聊起了当年未来班对他的影响。他说:“未来班的同学,跟其他班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有学习好的,有成绩差的,有听话的乖学生,也有调皮捣蛋的‘差生’。我的印象中,李老师没有对好学生有什么特别的照顾,反而对‘差生’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批评,偶尔有嘲讽,但更多的,是关心、谈心和家访,我看见的,是从不放弃。回想起来,李老师不轻易放弃一个人,从没有舍弃对任何一位‘差生’的教育。李老师安排成绩好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同学,这种行为,肯定对我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的习惯,并持续到了高中。”其实我很清楚,王红川乐于助人的善良品质并不是我教给他的,而是他父母教育的结果。我只是在班上倡导善良,并为包括王红川在内的学生提供施展这种善良的机会。
王红川还说:“2016年,46岁的我,成了科室副主任并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后,我对表现不好的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耐心,让我自己都感到惊讶,我是什么时候养成了这个习惯呢?跟他们谈话,需要纠正他们的不足和错误,我一般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那天发生的事情是怎么回事呢?你对这件事是如何看待的?你有什么建议?如何改进?我相信你能做到,我们一起加油!……每年我会与科室医护人员有超过30次以上的单独谈话和沟通。这份耐心,可能就是在初中的时候学到的吧。所以,不轻易放弃队友、不轻易放弃朋友、不轻易放弃家人,我做到了。但是,李老师,您不是‘不轻易放弃’而是从未放弃学生。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你现在非常优秀,倒是值得我学习呢!”我说。
“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王红川说:“还有信任,也是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之一。”这个我倒没想到。
他继续说:“回想起李老师的言行,我深有感触。从未来班的三年,到后来师生聚会,李老师您一直对同学们非常信任,您相信我们都是善良的,相信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我读过您的书,从书中我感受到您对学生们满满的爱。试想,一位没有爱心的班主任,如何会有那么多深入人心的故事?我想,信任他人的习惯,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我现在在工作中,会去反对一个人的观点,甚至不惜争吵,但不会失去对他的信任。在一个团队中,一旦失去了对一个队友的信任,是很难高效地开展工作的。”我说:“信任,是教育的前提啊!当然,也是工作中与人合作的条件。”王红川还说:“还有一点对我的影响,李老师您可能没有想到。那就是质疑精神。您知道,我的作文水平不算好,但我喜欢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后来读高中还曾被批评,可是李老师您一直都对我这种质疑精神表示支持和鼓励。当然,有时候您也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您会同样坦诚地说您的观点,和我沟通讨论,并引导我,而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一点我的印象是非常深的。”这一点我真的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王红川依然滔滔不绝地说:“在我自己的工作中,我会学着李老师您当年的模样,公开鼓励下属提出反对意见。其实我很不喜欢用‘下属’这个词,在我心中,只有‘同事’,我们是一起共事的同事,职位只是一个岗位,在工作上,我们永远是平等的,这也是李老师您当年提倡的理念。有的管理者会通过树立‘权威’来取得管理上的效果,但是我非常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观点:管理者需要的是‘威信’,而‘威’源于‘信’。首先是要有‘信’,才会有‘威’。‘信’就是信誉、信任、言而有信……只有同事信服您,您才会有管理之‘威’。‘威’是制度之‘威’,绝不是‘威风’‘威武’甚至‘淫威’之‘威’。当年李老师做得到,现在我也做到了。”王红川还举了一个例子:“我到新的管理岗位不久,还不熟悉业务,一位下属对我安排的工作有不同看法,专门来找我表达他强烈的意见,语气非常硬。我真诚地微笑着说:‘来来来,请坐,您慢慢讲!’经过一番沟通,彼此愉快地达成共识。后来,我给部门科长们讲,一定要指出我的问题。真的,在我的脑海里,初中的一幕幕经常出现。一位谦虚的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老师,他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以信任和鼓励为主我们聊起了家庭教育。
他说:“做家长的要承认自己也和孩子一样,都在不断地学习中,也会犯错误。家长犯了错误,要勇于给孩子认错。我记得,李老师经常在我们面前认错……”“是的,是的。”我说,“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没有经验。”“但您经常给我们认错道歉,这本身对我们就是一种教育。三年的时间里,班上同学也非常勇于认错。承认自己的不足,这就是进步的开始。在未来班,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习惯,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正是这种习以为常,后来的高中、大学、工作、生活中,这个习惯都没改变。后来我有了家庭,夫妻之间,父女之间,我都会反省和认错,大家都获得成长和进步,也形成了和睦的家庭关系,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骄傲。”我说:“你做得真不错!但不少家长是不愿对子女认错的。”“是的,我仔细思考过,为什么不少人,尤其是成年人、父母不愿意或者说没有勇气反省自己和面对自己的不足?”他分析说,“原因有很多,比如,年幼或青少年时期,没有受到过榜样的引导,在家里,认错后可能会被打得更凶,成年后,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学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