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当优雅也有力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你当优雅也有力量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04 4.0折 3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笑萱

出版社现代

ISBN9787514339710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3712919

上书时间2024-05-2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笑萱,她文笔优美、细腻,极具张力,擅长以具有美感的文字来讲述故事并精准剖析。她以清丽笔触书写民国女子的温婉与坚毅。张笑萱诚意之作,以完美为邀约,与你相遇在人间四月天。

目录
吕碧城:翰林后裔,女权先驱

一、《大公报》主笔002
二、剩女:梁启超年纪太大,汪精卫年纪太小009
三、吕碧城与秋瑾:一见如故,相见恨晚017

 张幼仪:在婚变中涅槃

一、秉持旧道德的新女性022
二、放手,也是一种爱029
三、华丽苍凉的优雅转身042

 赵一荻:一场错爱到白首

一、一见钟情,再见倾心050
二、许你一个今生055
三、半世幽居一生情061
四、白首不相离066

 张充和:民国最后的闺秀

一、合肥四姐妹072
二、她和姐姐们不一样076
三、读诗、习字、吹笛、唱曲079
四、痴迷的诗人卞之琳087
五、“汉朝的汉,思想的思”094
六、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098

 潘素:两情一命永相怜

一、一见钟情,缘定今生104
二、琴瑟和鸣,只羡鸳鸯不羡仙108
三、收藏与捐赠115
四、患难与共,恩爱到白头118

 庐隐:一朵永不低头的野蔷薇

一、悲情的人生总是隐藏着童年的影子126
二、爱情,只有经历才能成熟132
三、为爱飞蛾扑火,嫁给有妇之夫138
四、悄然凋零,爱恨都已倾城143
 秋瑾:一身豪气的女侠

一、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148
二、弃夫求学,悲祖国之陆沉谁挽153
三、投身革命,祖国陆沉人有责157
四、取义成仁,热血犹能化碧涛162

 陆小曼: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一、从校园皇后到社会名媛168
二、恨不相逢未嫁时172
三、轻轻的我走了176
四、难舍瑞午181

 林徽因:永远的人间四月天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188
二、相依相伴,人生伴侣193
三、逐“林”而居的金岳霖 199
四、一代才女的心灵诗歌:建筑202

 凌叔华:文画俱佳的古韵才女

一、生于名门,受惠书香210
二、画里清芬215
三、文中安宁220
四、与志摩:道是无情却有情225
五、亦夫亦友陈西滢231

 萧红:一曲凄婉缠绵的悲歌

一、逃出家的樊笼238
二、离合总关情——萧红与萧军243
三、“师”“父”鲁迅249

 盛爱颐:一辈子的优雅

一、飘飞的“金叶子”256
二、第一个妇女维权者264
三、繁华落尽,优雅依旧269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一、亦父亦友的父亲274
二、珠联璧合的文坛伉俪279
三、相濡以沫的旷世情缘285
四、万人如海一身藏290

内容摘要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当中,民国,虽然只是一股涓涓细流,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转型期。新旧思想的交错与冲撞,中西文化的矛盾与融合,使得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男权和家长制度产生了动摇,最终让一批勇于追求自我解放的女性从春闺当中成功地“破茧而出”。这些大胆的女性,带着来不及褪去的古典气质,挺直腰板,勇敢地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努力接受西式教育,大胆追求婚恋自由,在大变革时代,她们风华尽显,以自己的绚丽人生,书写了一部又一部的传奇。
本书告诉我们广大女性读者,虽时光荏苒,载走了那个时代曾经灿烂的芳华。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了争取这些基本的女权而砥砺争斗的民国才女们。正是她们,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女性,顶起了半边天,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她们身上对爱情勇敢的追求,对事业的孜孜不倦和对幸福的渴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当代女性学习的宝贵财富。

精彩内容
剩女:梁启超年纪太大,汪精卫年纪太小当时有人赠“天然眉目含英气,到处湖山养性灵”以及“冰雪聪明芙蓉色”等诗句来评价她的美,可见吕碧城不仅是才女还是美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曾誉其为“美艳有如仙子”。北洋画报198期莼莓的《记吕碧城女士》一文这样描述吕碧城近知天命之年的风采:“夙以惊才绝艳,蜚声内外,往岁漫游新大陆,捻脂新韵,江山生色,而服饰游宴,盛为彼都人士称道,吕虽已跻盛年,而荣华焕发,犹堪绝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对这个“我乡先辈作家”推崇备至,在她的一篇文章《女词人吕碧城与我》里写道,她曾“从某杂志剪下她一幅玉照,着黑色薄纱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绣孔雀翎,头上插翠羽数支,美艳有如仙子”。然而,风华绝代的吕碧城却终身未婚。
吕碧城经常活跃在各种聚会上,当时各界名人雅士纷纷追捧至极。其中不乏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袁世凯之子袁寒云、李鸿章之子李经羲等,用吕碧城自己的话说:“由是京津闻名来访者踵相接,与督署诸幕僚诗词唱和无虚日。”那么,如此多的才子雅士,为何就没有能赢得她倾心之人呢?说到婚姻,就不能不提起一件让她刻骨铭心之事。
早在吕碧城九岁那年,便由家人做主与同乡的一家姓汪的乡绅之子订下婚约,又因家庭变故最后被迫解除婚约,这成为她此生难以释怀的伤痛,也直接影响到她对婚姻的态度。
后来,她曾这样陈述过自己的婚姻观,尽显悲观:“今日此种社会,尚是由父母主婚为佳,何以言之?父母主婚虽有错时,然而毕竟尚少;即使错配女子,到此尚有一命可以推诿。至今日自由结婚之人,往往皆少年无学问、无知识之男女。当其相亲相爱,切定婚嫁之时,虽旁人冷眼明明见其不对,然如此之事何人敢相参预,于是苟合,谓之自由结婚。转眼不出三年,情境毕见,此时无可委过,连命字亦不许言。至于此时,其悔恨烦恼,比之父兄主婚者尤深,并且无人为之怜悯,此时除自杀之外,几无路走。”严复曾劝诫吕碧城“不必用功,早觅佳对”。吕碧城反而有“不嫁以终其身之意”,严复只能感叹“此人年纪虽少,见解却高”。
据说,吕碧城的追求者也众多,但是因为吕碧城的眼光非常高,一直没有合心意的。严复在给他外甥女何纫兰的一封信中写道:“碧城心高气傲,举所见男女,无一当其意者……吾常劝其不必用功,早觅佳对,渠意深不谓然,大有立志不嫁以终其身之意,其可叹也。”郑逸梅《艺林散叶续篇》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某次,叶遐庵约吕碧城、杨千里、杨云史诸人于其家“懿园”作茗叙,无意中提到碧城之婚姻问题,碧城云:“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早有妻室,汪季新年岁较轻,汪容宝尚不错,亦已有偶。张啬公曾为诸贞壮作伐,贞壮诗才固佳,乃年届不惑,须发皆白何!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只有以文学自娱耳。”说起吕碧城的众多追求者,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大公报》的总经理英敛之,英敛之是引领吕碧城走向独立自由并有知遇之恩的贵人。
1904年5月8日,英敛之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了二人的相遇:“接得吕兰清……晚,请吕移住馆中与方夫人同住,予宿楼上……碧城作《满江红》词一阕,极佳,附录于后:‘晦黯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世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幽与闲,如长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不难看出,这位贵人正是因为太爱惜吕碧城的胆识和才华,渐渐地产生了倾慕之心。史学家梁元生先生也在英氏日记中发现了英敛之写给吕碧城的词:“稽首慈云,洗心法水,乞发慈悲一声。秋水伊人,春风香草,悱恻风情惯写,但无限悃款意,总托诗篇泻。”字字有真情。
因为英敛之早已有家室,他对吕碧城非比寻常的照顾和关心已经到达了引起英夫人误会的地步,几次险些离家出走。其时外面已经有了两个人的流言蜚语,英敛之日记云:“内人连日作字、观书,颇欲发奋力学……内人犹未眠,因种种感情,颇悲痛,慰之良久始好。”显然他们夫妻的感情已因吕碧城而有了危机。
不过,在性格上,吕碧城特立独行,行为服饰也都很张扬。这些在英敛之看来有些太“过”,二人言语冲突也愈加频繁。在思想上,二人存在差异。英敛之是满族正红旗,主张用温和的方式改良清政府,而不是吕碧城的激进派做法。加上英敛之与梁启超的关系密切,对袁世凯更是深恶痛绝。可是吕碧城因袁世凯曾帮助自己办女学,对袁的印象很好,最后还出任了袁的秘书。
二人逐渐矛盾重重,英敛之在其报刊上公开发表了一篇名为《师表有亏》的文章,专门批评几位教师服饰不伦不类。吕碧城看到以后,认为英敛之是故意讥讽自己。后来,英敛之在日记中记载:“碧城因《大公报》白话,登有劝女教习不当妖艳招摇一段,疑为讥彼。旋于《津报》登有驳文,强词夺理,极为可笑。数日后,彼来信,洋洋千言分辩,予乃答书,亦千余言。此后遂永不来馆。”爱慕归爱慕,吕碧城和英敛之最终心生间隙,慢慢疏远。英敛之在日记中写道:“怨艾颠倒,心猿意马!”由此可见,他虽然被吕碧城所倾倒,但是他终究还是理性胜于感情。
吕碧城的性格比较倔强,这还体现在她与二姐吕美荪的关系上,二人因为一些往事而产生矛盾,便不再往来。后来,皈依三宝的她在朋友的劝和下,仍然不能释怀,只言了一句:“不到黄泉毋相见也。”郑逸梅在《南社丛谈》中记曰:“碧城倦游归来,诸戚友劝之毋乖骨肉,碧城不加可否。固劝之,她返身向观音礼拜,诵佛号南无观世音菩萨,戚友知无效,遂罢。”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吕碧城,身边怜香惜玉的护花使者自然不止英敛之。有着“天才少年”之称的美男子袁克文也是其中之一。袁克文六岁识字、七岁读史、十岁能文、十五岁作诗,是出了名的才子,更重要的是,他是袁世凯的次子。这样一个家世显贵风流不羁的公子哥,身边自然美女如云,不过他却心仪于年长自己七岁的才色双绝的吕碧城。
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之首的袁克文推崇新思想,反对父亲称帝,并且对吕碧城的诗文才艺赞不绝口。后来吕碧城主张办新学,更是让他暗暗对这位胆识过人的新女性心生敬佩。
当初,吕碧城因与秋瑾是挚友,秋瑾就义后,她自然也受到了牵连。那天,官府搜查秋瑾住所的时候,找到了秋瑾和吕碧城的书信。加上吕碧城以前经常在秋瑾所办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官府便打算逮捕吕碧城。
袁克文先将此事告诉了父亲,袁世凯当即说道:“若有书信来往就是同党,那我岂不是也成了以他对于学习山水画的入门和提升都有自己深刻的心得体会,而这也是张伯驹聘请汪孟舒的主要原因之一。
果然,在汪孟舒的指导之下,潘素很快掌握了山水画的主要笔法。
当时的张府,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众多与张伯驹交厚的画家当中,山水画家陶心如以其俊逸雅致的画风吸引了潘素。于是,潘素再次拜到陶心如门下,向其学习山水画法。
潘素不仅善于向身边人学习,而且善于从古人的画作之中汲取养分。张伯驹作为一代著名的收藏家,其家中珍藏的名人古画可谓汗牛充栋。只要有时间,潘素就将那些古画展开,认真鉴赏、临摹。
为了提高自己临摹古画的技能,以便更好地品味古画的韵味,潘素还拜了人称“怪物”的画家祁井西为师,系统学习古画临摹。
祁井西是民国期间一位著名画家,但是他出名的原因有点特殊——他是由于善于临摹古画而出名的。在当时,北京著名的古董集散地——琉璃厂当中所有的书画鉴识专家都一致认为,他所临摹的古画笔法精道,墨色纤浓合度,精致之中却又蕴含万千气象。这恰恰成为潘素拜其为师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祁井西对于国画历史,历代画家笔法、秉性、逸事都是信手拈来,而且对于临摹古画以及山水画法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见地和技巧。
祁井西为人刚正不阿,但是生活习惯异于常人,每天午夜作画,清晨睡觉,傍晚才起床,为了顺应祁井西的生活习惯,潘素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傍晚时分在张伯驹的陪同之下去祁井西住处请教。
祁井西爱狗如命,家中床上床下大小猫狗多达十几条,很多人到祁井西家都会被如此多的猫狗吓倒。但是,为了取到真经,潘素一次又一次克服了心理的恐惧。据说,由于潘素和张伯驹频繁前往祁井西家请教,最后祁井西家的十几条猫狗竟然视潘素夫妇为自家人。
此后,潘素又拜了对于青绿山水画颇有研究的张孟嘉为师,并最终在张孟嘉的指导之下创立了属于自成一派的青绿山水画风。
与普通青绿山水不同的是,潘素擅长的是金碧青绿山水,也就是用金粉勾勒山峦轮廓之后,再着颜色,从而使整个画面看上去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这样的画法曾经一度失传。但潘素通过临摹张伯驹所藏的古画,并多次向祁井西、张孟嘉请教之后,最终恢复并革新了这种特殊的画法。
曾经邀请潘素作《黄叶山村入画图》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潘素这样评价:“潘素女史,张伯驹先生之夫人,画家,专工宋派山水,不但笔下功力深厚,尤擅大幅巨制,稜稜凛凛,气势宏廓,而又富巨丽之景光,精致之法度,无一丝柔弱粗陋鄙俗气息。此在女流,尤称罕见。”新中国成立之后,潘素的山水画作成就颇多,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潘素多次与廖仲恺的遗孀、书画名家何香凝先生合作,绘制了多达几十幅的山水画作,多次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了抗美援朝事业。潘素也因此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奖状。
在与潘素共同合作的过程中,何香凝先生多次夸奖潘素的画作壮美、有气势。
1951年国庆前夕,潘素和胡佩衡、秦仲文、吴光宇、吴镜汀、周元亮、启功、溥松窗八位著名画家合作绘制了一幅以描绘社会主义新中国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为主题的大型山水画,将其命名为《大好河山图》敬献给毛主席。
1952年国庆前夕,潘素又与齐白石、于非誾、徐燕荪、溥毅斋、关松房、汪慎生、溥雪斋七位画家共同绘制了以庆祝新中国诞辰三周年为主题的国画——《普天同庆》。同年冬天,潘素又同陈缘督、胡佩衡、溥雪斋、秦仲文、徐燕荪、关松房、惠孝同、吴镜汀、周元亮、吴光宇、溥松窗、叶恭绰十二位画家合作一幅名为《嵩岳长春》的画作,敬献给毛主席。
1953年,农历正月初一,一个陌生男子来到了潘素家中。男子自我介绍之后,潘素才知道,来人竟然是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
田家英是替主席来给多次为他敬献国画的潘素“送礼”的。
除了礼物之外,还有一封公函,内容如下:张伯驹、潘素先生:遵主席嘱,在新春佳节之际,送上火腿、糕点、水果、白酒四色礼品,以答谢二位先生对毛主席之厚意。
祝新春愉快!致礼!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盖章)(注:此信札本为竖排,格式与原物不符之处请读者见谅。)1956年春节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了迎接新中国第二次美展开幕,组织了一批有建树的画家赴桂林、阳朔、崂山、蓬莱等地写生。四十岁的潘素作为写生团中最年轻的画家,不仅主动承担了照顾其他年迈画家的义务,而且在她的斡旋之下,写生团一直处在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
在四十五天的实地写生之后,潘素带着满腔创造的激情回到了北京。
回到北京后的一个月内,潘素一直夜以继日地工作,张伯驹心疼潘素的身体,于是就将自己手头的工作带回家中整理,亲自“督促”潘素吃饭、睡觉。
一个月后,潘素成功创作了四幅风格迥异的山水画作,她将这四幅画作命名为《漓江春晴》《黄山群峰》《翠嶂春晴》《春到长城》。
1956年7月,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在北京工人文化宫拉开序幕。这次展览的展品达九百多件,其中包括潘素的《漓江春晴》。
美展的最后一天,前来参观的周总理看到《漓江春晴》之后,被其清新大气的画风所打动,当场惊喜地称赞说:“此画颇有新气象。”第二天,潘素的名字就出现在了全国各大报纸上,当很多同人向潘素表示祝贺的时候,潘素却谦虚地说:“这只是我向祖国和人民奉献的一朵小花,艺术无止境,我要向大师们学习,向更高的境界进取。”1956年,潘素以北苑笔意(山水画创作方法之一)创作山水画一幅,在邀请夏仁虎先生为此画题字之后,将这幅画敬献给了李济深副主席。
同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潘素亲手绘制了一幅名为《群峰争秀》的山水画敬献大会组委会;随后,又和关松房、周元亮等诸位画家一起合作绘制了《山河壮丽》,作为礼物敬献大会。
1957年,潘素与胡絜青等几位女画家一起绘制花卉国画一幅,作为中国某国际会议的礼物。
1958年,潘素的《临吴历雪山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首相。不久之后,在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日本的时候,潘素所临摹的展子虔的《游春图》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被赠与日本天皇。乱党?”一句话,让吕碧城就此脱困,也让她与袁克文结下不解之缘。严复曾说吕碧城“自秋瑾被害后,亦为惊弓之鸟矣”,吕碧城也说自己“几同遇难竟获幸免”。
吕碧城对袁克文的才华和重情重义很是欣赏。当年,吕碧城担任总统府女秘书一职也是由袁克文举荐。一个是思想开放的贵族子弟,一个是女权运动的新派女性,二人相见恨晚。同在总统府工作的二人交往更加紧密,常常结伴出游、唱和诗词。在后来的日子中,他们二人的关系也只限于诗词书信的频繁来往。当时有人向吕碧城提到袁克文,碧城笑而不答,稍倾曰,“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场中偎红依翠耳”,却并不适合托付终身。
很多年之后,吕碧城为袁克文写过一首《齐天乐·寒庐茗画图为袁寒云题》:紫泉初启隋宫锁,人来五云深处。镜殿迷香,瀛台挹泪,何限当时情绪!兴亡无据。早玉玺埋尘,铜仙啼露。皕六韶华,夕阳无语送春去。鞓红谁续花谱?有平原胜侣,同写心素。银管缕春,牙籖校秘,蹀躞三千珠履。低口吊古,听怨人霓裳,水音能诉。花雨吹寒,题襟催秀句。
尽管两个人一生惺惺相惜,却无缘更进一步。
在总统府时任外交肃政史、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的连襟费树蔚也是吕碧城的仰慕者,他是吕碧城在精神上的终身伴侣。
费树蔚在《信芳集序》中云:“予识吕碧城垂二十年,爱之重之,非徒以其文采票姚也。其人自守洁,见地超与人,忠恕绝去拘阏,而不为诞曼。”二人皆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愤然离职,有此共同经历的费树蔚对吕碧城有惺惺相惜之感。与袁克文对吕浓烈的爱相比,费树蔚的爱更像是夜里默默绽放的夜丁香,不张扬却有弥香。他为了帮助吕碧城出版文集,在病中仍然坚持校对、刊印《吕碧城文集》,后来怕自己命不久矣不能完成吕碧城的愿望,又嘱托自己的子女代为完成。不用言说,此情可待成追忆。
1935年,费树蔚离世。从海外回来的吕碧城闻此消息后,便作《惜秋华》,以“横海锦书绝,袅山阳怨笛,旧情能说”的词句表达了对其逝世的悲痛。
被称为“一代传奇”的吕碧城,虽然没有爱情做伴,但是她非常喜爱小动物。她曾养有一对漂亮的芙蓉鸟,芙蓉鸟的起居饮食全都由她亲自打理。在她心中,人与动物都是平等的。为此,她还曾经因为一条被洋人汽车碾伤的小狗,专门聘请律师为其“讨回公道”。
在她的众多称号下,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她是20世纪在欧美提出禁止杀害动物的先驱者之一,也是素食主义者和动物保护主义者。就连《美国蔬食杂志》也曾经这样介绍她:“一个著名的中国诗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典型的素食者。”在她旅居国外期间,她说,自己在代表二万万中国女同胞,她要让世人领略中国女性的风采。当时竟然成了最出色的动物保护宣传员。
有一天,她偶然在英国《泰晤士报》上看到皇家禁止虐待动物协会的公开信,颇有共鸣,她认为这是“天良上一线之明”。于是,便写下书函陈述自己对此信的看法和见解,并打算创办中国动物保护协会。同年12月25日起,她在日内瓦开始断荤吃素。
第二年5月,她还亲自去维也纳参加万国保护动物大会。衣着时尚的吕碧城在大会上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自己的演说,以佛家慈悲的精神,宣扬保护动物不能仅限于禁止虐待动物上,理应戒杀护生。她还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佛学方面的小册子分发给到场的人。会后,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吕碧城成为焦点人物。此后,吕碧城还先后捐款两次,专门用来保护动物。
吕碧城在《予之宗教观》中说:“世人多斥神道为迷信,然不信者何尝不迷?何谓之‘迷’?湮没理想是也,舍理想而专务实利,知物质而不知何以成为物质之理,致社会偏枯无情,世道日趋于衰乱,皆自称不迷信者武断愚顽之咎也。予习闻中西人言及神道,辄曰必有所征而后能信,此固当然之理,然可征信之处却在吾人日常接触之事物,不必求诸高渺圣经灵迹。种种诡异之说徒以炫惑庸流,唯自然物理方足启迪哲士。”吕碧城曾经回忆,她在小的时候,有一次偶然读了老子“人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虽不甚解,已叹为至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一直觉得似乎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力量在掌控着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在《予之宗教观》中,她说:“自然天地之有文章,时令之有次序,动植物体之有组织,尽善尽美,孰主之者?是曰真宰。”1920年,天台教观四十三世祖谛闲法师在北京讲经,她谒见谛闲法师请求开示,谛闲说:“欠债当还,还了便没事了;既知道还债辛苦,以后切不可再欠了。”她似有所悟,开始信佛食素。据她自己回忆,在1929年前后,她正在英国伦敦,她的朋友孙夫人无意间在街上“捡得印光法师之传单,及聂云台君之佛学小册”,孙夫人对此不屑一顾:“当这时代,谁还要信这东西!”吕碧城不假思索地说:“我要!”“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师之教,每晨持诵弥尊圣号十声,即所谓十念法。此为学佛之始。”信佛后的吕碧城开始守五戒,茹素,不再肉食。1930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43年1月4日,吕碧城在睡梦之中偶然得到一首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这竟然成了她的辞世吟唱。那年她六十一岁,在香港九龙去世,她一个人走完了一生,并且遗命不留尸骨,将火化后的骨灰“和面粉混合送清水滨,与水族众生结缘”投于中国南海。
一见钟情,再见倾心1912年,赵一荻出生在香港,据说,在她出生之时,东方天边出现了一道绮丽的彩霞,故又名绮霞。她出身于一个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她的父亲赵庆华,在北洋政府时代,历任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局局长,曾任东三省外交顾问,并官至交通次长,为人耿介不阿,为官清廉。因为父亲有三个老婆,所以赵一荻上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赵一荻在家中姐妹中排行老四(幺女),家里人都喜欢喊她“四妹”,后来人们简化之称为“赵四小姐”。当然,赵四小姐之所以闻名遐迩,与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脱不开关系。
在香港度过童年生活后,赵四随父亲来到了天津。赵四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曾经在天津中西女子中学就读。这所女子学校是当时的一所著名的贵族学校,攀比之风也非常之重。在众多大家小姐中,赵一荻因为勤勉认真,性格温和,从不与人拌嘴,而又成绩优异,所以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并且,赵一荻的兴趣爱好很多,不管是网球、游泳、舞蹈、读书,还是男孩子们爱玩的开车、骑马,她都能得心应手。
少年时期的赵一荻崇尚朴素,不喜浓妆艳抹。范克明在《张学良传》中曾这样描写过赵一荻:“她虽然生活在灯红酒绿之中,却仍然不骄不奢,朴朴素素。平日里,她总是头剪短发,穿着一般女学生常穿的那种高领斜襟儿短衫,深色的裙子,蓝袜布鞋,只在节日或参加晚会时,才穿上比较鲜艳的服装。”“她爱整洁,不爱打扮,但由于她身材苗条,端庄俊秀,有一种像璞玉或水晶般的典雅、纯洁、玲珑剔透的天然美,反倒愈加显得溢光流彩,楚楚动人。”尽管她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是论长相也是中上等的。加之她身材颀长,面容白皙,气质优雅而从容,在当时的大家闺秀中轻而易举地便脱颖而出,让人称赞不已。  
赵四小姐虽然受过新思想的影响,但是她却和很多激进的青年人完全不同,“她是个纯朴而又心地善良的姑娘”,“她关心时局,喜欢探讨国家的前途、人类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