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思勉经典/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吕思勉经典/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41 2.8折 37.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总主编:滕浩

出版社当代世界

ISBN9787509010730

出版时间2016-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7.8元

货号3458634

上书时间2024-05-2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民国是一个风云动荡的年代,政治体制的变革,新旧思想的斗争,中西文化的碰撞,造就了文化繁荣的盛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吕思勉先生所著的《吕思勉经典/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散发着永恒魅力,它融化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目录
文化卷
  绪论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体
  第四章  阶级
  第五章  财产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选举
  第八章  赋税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实业
  第十二章  货币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语文
  第十七章  学术
  第十八章  宗教
政治卷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七八章  明清的兴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内容摘要
 《吕思勉经典/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精选民国文化大家吕思勉的经典作品,让读者品味这些经过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

精彩内容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
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
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以往的事情多着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然则如何是好?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以往的事,通统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
正不必把以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
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
(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之多,无疑地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呢?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的。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看,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惠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传》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么?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见,并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
,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激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然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
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
(二)而其手和足的全然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
行其计划。(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
P3-P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