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身西学今注/明清西学东渐注释本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修身西学今注/明清西学东渐注释本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37 6.2折 4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意)高一志|编者:(法)梅谦立//谭杰//田书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75357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6元

货号30756848

上书时间2024-05-2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部分 《修身西學》研究
第一章 《修身西學》的作者、成書與影響
高一志的生平與著作/ 3
《修身西學》的成書與出版/ 5
《修身西學》的影響/ 9
第二章 文藝復興的經院倫理學/ 12
文藝復興及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復興/ 13
耶穌會倫理課程:倫理學課程的地位問題/ 14
“可因布拉評論”/ 16
《可因布拉倫理學》/ 19
第三章 義禮之學的基礎:《修身西學》前六卷考證/ 23
從《可因布拉倫理學》到《修身西學》/ 24
《義禮西學大旨》及《義禮之序》:倫理學作爲一門道德科學的問題/ 29
第一卷:善和利的問題/ 32
第二卷:幸福的“體”和“用”/ 37
第三卷:“動行”主要來源於“司愛”/ 42
第四卷:在善基礎上的感情/ 47

第五卷:道德天賦論或道德習得論/ 50
第六卷:靈德與習德的區分/ 52
第四章 義禮之學的内容:《修身西學》後四卷考證/ 57
萊修斯生平和《論正義》簡介/ 58
《修身西學》後四卷概要/ 60
第七卷:智德( prudentia)/ 61
第八卷:廉德(temperantia) / 63
第九卷:毅德(fortitudo)/ 65
第十卷:義德(iustitia)/ 66
第五章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 72
《修身西學》《可因布拉倫理學》傳統與《尼各馬可倫理學》/ 73
“真福”的包容性解讀與天主作爲人的終極目的/ 78
“德”作爲通向“真福”的必要條件/ 87
《修身西學》中的神學傳統/ 102
阿奎那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詮釋/ 108
完美幸福與不完美幸福/ 114
意志(司愛)爲行動之源/ 120
結論/ 128
第六章 《修身西學》的儒家土壤/ 130
第二部分 《修身西學》今注/ 135
修身西學目録/ 138
義禮西學大旨/ 143
修身西學卷之一/ 145
義禮之序/ 145
意爲身修之本第一章/ 146
人意定有所向第二章/ 147
人所向者何第三章/ 148
好美幾類第四章/ 150
人物向趨同否第五章/ 152
修身西學卷之二/ 154
人之所向有宗爲第一章/ 154
人之所向惟一第二章/ 157
人所向宗爲何第三章/ 158
人所向福爲何第四章/ 158
人福不係外好美第五章/ 159
人真福不係于身好美第六章/ 161
人福係于神好美第七章/ 163
修身西學卷之三/ 166
人之動行從何而始第一章/ 166
司愛獨爲自主之司第二章/ 168
司愛總督衆司如何第三章/ 169
明愛二司動行之序第四章/ 172
血氣司愛爲何第五章/ 173
修身西學卷之四/ 175
血氣二司之情何第一章/ 175
諸情總目第二章/ 177
愛情本末第三章/ 178
欲情本末第四章/ 180
樂情本末第五章/ 181
惡情本末第六章/ 183
避情本末第七章/ 184
憂情本末第八章/ 185
望情本末第九章/ 187
惧情本末第十章/ 188
果敢本末第十一章/ 190
忿怒本末第十二章/ 190
修身西學卷之五/ 193
動行之善惡爲何第一章/ 193
動行之善惡繇何第二章/ 195
人動行中有非善非惡者否第三章/ 197
善惡相通相變否第四章/ 198
外動行之善惡繇何第五章/ 201
修身西學卷之六/ 203
德爲何第一章/ 203
德麗何質第二章/ 204
德之中庸第三章/ 206
德之生息第四章/ 208
德之區品第五章/ 210
宗德相須第六章/ 212
修身西學卷之七/ 214
智德爲何第一章/ 214
智屬誤否第二章/ 216
智之務何第三章/ 217
智之宗品第四章/ 218
智之屬德第五章/ 220
智之生成第六章/ 222
智之亡失第七章/ 225
修身西學卷之八/ 227
廉德爲何第一章/ 227
廉德之枝第二章/ 229
廉德生存第三章/ 233
廉德亡失第四章/ 235
廉之屬德第五章/ 236
修身西學卷之九/ 243
毅德爲何第一章/ 243
毅德敵損第二章/ 245
毅之屬德第三章/ 248
宏德爲何第四章/ 249
宏德之敵第五章/ 250
宏施何德第六章/ 253
含忍何德第七章/ 254
恒久何德第八章/ 256
修身西學卷之十/ 258
義德何爲第一章/ 258
宜者爲何第二章/ 260
義德宗枝第三章/ 261
義德功務第四章/ 262
非義者何第五章/ 270
義之屬德第六章/ 271
欽崇何德第七章/ 272
仁德第八章/ 275
弟德第九章/ 276
孝德第十章/ 277
感佩德第十一章/ 279
真實爲何第十二章/ 281
和氣第十三章/ 282
好施第十四章/ 283
權德第十五章/ 284
概念對照表/ 286
附 録/ 298
參考文獻/ 306
索 引/ 317

内容摘要
:1637-1638年,意大利耶稣会士高一志(AlfonsoVagnone)与数位中国士人在山西绛州(今新绛县)合作著译《修身西学》,完整呈現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伦理学的概念与理论系統,代表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中国的首次系统译介,早于晚清西方伦理学的东渐二百余年。本书由两部分构成。在第一部分的六篇研究论文中,三位学者主要考察《修身西学》的作者于成书过程,其与两个拉丁文底本之间的关联,以及由其构成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第二部分通过校注的形式,全面细致地展現《修身西学》的核心概念与论述的西方思想来源,并比较其与中国伦理思想之间的异同之处。

精彩内容
第一章 《修身西學》的作者、成書與影響譚 杰高一志的生平與著作高一志(AlfonsoVagnone),意大利籍耶穌會傳教士,1566年生於意大利,1604年入華,取漢文名王豐肅,字一元、泰穩,1616年因南京教案被捕,1618年被驅逐至澳門,1624年返回中國内地,改名高一志,字則聖,居於山西絳州至1640年逝世。畢生刊印漢文著作近20種,涵蓋眾多學科,僅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艾儒略(GiulioAleni,1582—1649)二人可比。高一志1566年生於都靈郊區一個顯赫的貴族家庭,在都靈的耶穌會中學接受了良好的人文學教育,於1584年正式加入耶穌會,之後做了兩年(1584—1586)的靈修,并修習了三年(1586—1589)的哲學課程。在此之後,高一志參加了爲期三年(1589—1592)的教學實習,教授人文學課程,最後於1592—1597年完成了五年的神學學習。從1597至1603年,他一直在米蘭教授人文學、哲學和神學的課程。受利瑪竇等的傳教事迹激發,高一志於1602年兩次致信時任耶穌會總會長,申請赴中國和日本傳教,并於同年獲批,如願在1603年4月踏上旅程,時年37歲。經過一年多的海上長途旅行,高一志於1604年7月抵達澳門,經過半年修整后,於同年年底出發,并在1605年2月抵達南京。時名王豐肅的高一志在南京居住了超過十年時間。在此期間,高一志在初步掌握中文之後,於1609年被任命爲南京會院的負責人,并撰寫了包括《推演正道論》《諮周偶編》《天主教要解略》《西學》在内的幾篇短文,其中后兩書均成書於1615年,《教要解略》乃對天主教教理的解釋,《西學》則早於艾儒略的《西學凡》(1623),乃最早成文的關於當時西方教育體系的論述,但由於南京教案并未及時出版,晚至17年后才收入《童幼教育》(1632)下卷出版。1616年,南京禮部侍郎沈?發動教案,史稱南京教案,包括高一志在内的數名耶穌會士和中國教徒於8月底被捕。高一志被關押至1617年4月,然後被押送至廣州,并在1618年年初被驅逐至澳門。
在澳門期間,高一志被任命爲聖保禄學院的總務長,并教授哲學和神學課程。在此期間,1621年,金尼閣(NicolasTrigault,1578—1628)從歐洲帶來七千册西文書籍,這應該爲高一志晚年的大量譯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24年,高一志返回中國大陸傳教,受王徵和韓霖邀請,前往山西絳州(今運城市新絳縣)開教,居於絳州直至逝世。在此期間,除開展傳教工作以外,高一志與當地多名士人合作,完成了16部著作,涵蓋神學、物理學、文學、倫理學等眾多學科。由於韓霖等本地士人雄厚財力和豐沛人脉的支持,絳州成爲晚明中國最成功的教區和最重要的西學譯著出版地之一。《則聖十篇》(四卷)、《十慰》(一卷)、《天主聖教四末論》(四卷)和《神鬼正紀》(四卷)屬於偏教理類的著作;《天主聖教聖人行實》(七卷)和《聖母行實》(三卷)則分别爲天主教聖人和瑪利亞聖母的傳記;《寰宇始末》(二卷)、《空際格致》(二卷)和《斐録答匯》(二卷)屬於物理學類著作,介紹當時的物理學知識;《勵學古言》(一卷)、《譬學》(二卷)和《達道紀言》(一卷)則兼屬於文學類和倫理學類著作,以簡短的格言和故事闡明道德教訓;《童幼教育》(兩卷)、《修身西學》(十卷)、《齊家西學》(五卷)和《治平西學》(四卷)則構成高一志的“義禮西學”(即倫理學)系列譯著,介紹當時西方的個人倫理學、家政學和政治學思想。其中《童幼教育》兩卷較早出版,后又收入《齊家西學》第二卷和第三卷,文字稍有改動。本書將討論的《修身西學》,即屬於倫理學系列譯著的“義禮西學”之一種。
…………義禮西學大旨造物主之靈人以知也,畀之以載知之形,昂首竪身,五官百骸之異于飛走也;畀之以司知之神,自立靈明,含悟、愛欲之超于生覺也。顧初人之性,壞于邪誘,欲迷理昏,形器徒具,神明或蔽焉;造物主憫之,既牖往哲,觀矚推察,近致遠、顯測微,啓格物窮理之學;復生後聖,積法愈精,于是萬事萬物,各因其然推及其所以然,更因各所以然推及一總所以然,辨别指歸,學于是成,而人知補性之偏,致知之全矣,西庠所謂費羅所非亞是也。學分二派:一曰性理之學,一曰義禮之學。性理者,指物之内藴而窮其妙者也;義禮者,指身之極詣而徵其妙者也。性理言知,義禮兼言行。余嘗云:“性理之學照人心,了然喜;義禮之學照人心,獨善兼善,喜未可言喻也。”二三友人陳性理之學矣,余進而述義禮之學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