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中文经典100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荀子/中文经典100句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39 4.2折 5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文心工作室

出版社上海三联

ISBN9787542664679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30473953

上书时间2024-05-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选择《荀子》中的一百名句,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阅读吸收极为方便。本书除了阐述儒家思想外,更融合内法家、道家、墨家等学说,可说是一部总结百家思家、充满哲学、经济、政治、人文、社会思想等,重要的辩论说理之作。

目录
青出于蓝,化性起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
  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
  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良医之门多病人,檗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复礼克己,制名指实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度己以绳,接人用摧
  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以类行杂,以一行万
  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
  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
  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
  通忠之顺,权险之平,祸乱之从声
  知莫大乎奔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奠明于礼义
  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
  礼者,人道之极也
  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螭龙为堰蜒,鸱枭为凤凰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
  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上士吾薄为之貌,下士吾厚为之貌
谨言慎行,坐言起行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内容摘要
 《荀子/中文经典100句》遴选《荀子》中的名句一百条,用轻松的解读方式、故事性的描述,将名句与经典的主旨阐明,有助于读者通透运用名句。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因此强调礼、法的制约,继承儒家“立于礼”的客观实践精神,透显知性主体,有功于经学的传授。《荀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儒门义理的丰富性以及“隆礼义”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发挥,在全书的文章呈现方面亦堪称千古文章典范,说理清晰、譬喻生动、修辞精当。

精彩内容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名句的诞生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篇》完全读懂名句1.蓝:植物名,叶子可做蓝色的染料。
2.中绳:符合绳墨取直的标准。中:符合。绳: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线。
3.輮:使直的东西弯曲。
4.规:量圆的工具。
5.槁暴:晒干而枯。暴:音“pu”,晒。
6.砺:磨刀石。
语译:有才德的人说过: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青色,是从蓝草提炼出来,但染出来的颜色比蓝草还要深;冰,是从水凝固而成的,但比水更为寒冷。木材的直度,符合绳墨取直的标准,但加工弯曲却可以使它成为车轮,其弯曲的程度符合圆规的标准,虽然经过晒干,也不能恢复挺直,这是加工弯曲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绳墨就会变直,金属器物经过磨刀石就会变锋利,有才德的人广博地学习知识,并且每目三度省察自己,那么他的智虑就会清明,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名句的故事荀子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两个自然现象来比喻学习的效果,意指任何人不论天资高低,只要后天肯下功夫,坚持不懈,日后必定学有所成。文中又以木材、金属器物为喻,说明木材欲变直或弯曲,金属器物欲变锋利,都必须假借外物(绳、輮、砺)的辅助才能完成。
同样地,在苟子看来,人也并非天生就明白事理,足以使人产生改变的有力外物,就是学习;好比东方的干、
越与北方的夷、貊这四个地方的人,他们的孩子刚出生时的哭声是一样的,但长大后的生活习惯却大不相同,这便是教化所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人虽无法生而知之,但经过后天的学习,人依然可以提升智识才能,改变思想行为,培养出更高的道德标准。
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序》中写道:“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厚冰是由积水凝固而成,但积水却没有厚冰来得寒冷。一向爱好文学的萧统
,在此借用荀子“冰”“水”之喻,表明事物经过日积月累的更新,不只改变了原本的状态,更会发展出超越先前的崭新形式;正如文学的历来发展,亦是从上古质朴简约的文风,逐步演变成后来注重对仗,极力铺陈辞藻的瑰丽美文。
唐人白居易作《赋赋》一文,阐述辞赋的源流与变迁
,其言:“冰生乎水,初变本于典坟;青出于蓝,复增华于风雅。”冰是由水生成的,文体的转变自“三坟”“五典”这些远古的典籍开始,此后青出于蓝,遣词华丽更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