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鉴/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冰鉴/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12 4.8折 3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曾国藩

出版社云南人民

ISBN9787222079595

出版时间2011-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2101955

上书时间2024-05-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一部真正的智慧经典,不仅可以跨越她所属的领域,而且可以跨越时空!识人用人的传世奇书、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本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目录
识人观人神骨为先——神骨鉴
鉴人第一要诀:精神、骨骼 
辨人邪正要诀
由精神状态观人心灵
“骨有九起”诠释
骨骼颜色的观察
既识神骨  当辨刚柔——刚桑鉴
性格刚柔的鉴别
识人时的五行知识
辨别大才与大奸的要诀
相貌仪容尽显个性——容貌鉴
观察身体部位要诀
通过仪容鉴人要诀
通过相貌知人要诀
观察五官形状要诀
相人之要情态为先——情态鉴
情态观人要诀
情态特点透析 
时态透析
少年观两眉  临老察胡须——须眉鉴
须眉鉴要诀
通过眉形与颜色看人
分析须眉外形的要诀
以声观人  以音辨才——声音鉴
声音清浊辨人要诀
由声辨人才要诀
由声音知气质
以色察人  以气观志——气色鉴
气色总论
气色形态观察要诀
诠释气之颜色
诠释气色的好坏
历代观人鉴人经典学说——借鉴篇
六戚观人法
六征观人法
周公、孔子观人法
观人术的功用
冰鉴智慧现代应用方法和技巧
通过容貌识人
通过衣着识人
通过言谈识人
通过动作识别人
通过习惯来识别人
通过喜好识人
通过为人识人
伯乐必备要旨

内容摘要
 《冰鉴》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也是他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冰鉴》以“原文”、“译文”、“解读”为体例,在解读部分引经据典,融汇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对原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本书为你打造了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路,让你充分领略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精彩内容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里所说的“神”,不会因人一
时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大的变化。人的相貌有漂亮和丑陋之分,而肤色也有黑白和深浅之分,但这些都不会影响到“神”的本质,也就是说,“神”有一种穿透力,外貌的美丑丝毫不能干扰到“神”。比如大家经常说的“那个谁谁有明星的气质”“那个谁谁有艺术家的气质”等等,这种在生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气质,不会因其外貌的改变而完全消失。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
“神”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形态而空空地存在,“骨”之外有皮肉,如高山之上有土沙。骨骼是人体框架的根本支柱,骨之于人体,犹山石之于泥土。
泥土脱落流失,但山石巍然屹立,仍足以见其雄壮;人体相貌即使有什么损伤缺陷,但骨之丰俊神韵不会变化,仍足以判断人的显达。所以说“山骞不崩,惟石为镇”。“神”为“形”之表,“形”为“神”之依,“神”是蕴含在“形”之中的。而“形”是“神”存在的基础,与“神”的外在表现息息相关。如果说“神”是光的话,那么“形”就是太阳和月亮;光放射出来普照大地,而光又是太阳和月亮放射出来的。这就说明:“神”藏于“形”之中,放射出来能为人所见,如光一样;“形”是“神”的藏身之处,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物我关系,“神”又必须通过“形”来表现。这种复杂的关系,说明日常观人时,既要由“神”观“形”,又要由“形”观“神”,所以“形”和“神”相辅相成,不能分开来看。
《冰鉴》中所说的“骨”不能和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相提并论,而是专指与“神”相配的,能够传“神”的那些头面上的几块骨。
人的体能相貌是由骨、肉内外联结而成的,骨与骨的连络,肉与肉的板结,骨与肉的内外包合,统一构成了人的外在形貌。由于骨起着框架和支撑作用,因而“骨”相的优劣,成为人的体貌美丑的首要因素。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是人的指挥系统,头部骨骼的优劣又成为整体骨骼
优劣的“首长”。传统医学认为,头为群阳会集之府,五行正宗之乡,头骨为整体骨骼的代表,面骨又是头骨的代表,因而面骨之优劣能鉴头骨之优劣,进而可鉴全身骨骼
之优劣。正出于这个理论,《冰鉴》有云:“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人们常用“双目炯炯有神”来描述一个人的精力旺盛、机敏干练,人们常说眼
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目”与“神”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中医理论来说,眼睛与肝和肾是相通相连的。一个人肝有病变,有经验的医生直接就能从患者的眼睛里看出来。如果一个人双目有神、熠熠生辉、精光暴露,表明肾气旺盛、
身体状况良好,是健康的标志;反之,则表明精神状态不佳,情绪暴躁,浑身软弱无力缺乏活力,不能集中精神工作。
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痛等各种感受欲望,都能从眼睛里反映出来!
甚至人的智愚忠奸都能从眼睛里看出来。因此,眼睛是观察一个人内在品质的窗口。
观人的“神”“骨”,犹如门外的大山,把门打开就能看清楚大山的山势。山势既幽深,必有来龙去脉;既雄伟,必有深根厚基,此喻人之命运,其优劣高下,不言
自明。
曾国藩:读书人要看神气和骨相江忠源(1812~1854),字常儒,是湖南新宁人。他本来是一个读书人,后成为湘军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将。从1848年开始,江忠源就开始办团练,比曾国藩早三年办团练,也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早三年,他是为了镇压新宁
县的青莲教起义才开始办的团练。青莲教首领雷再浩率众起事,江忠源率乡里团练奋勇反击,因剿灭雷再浩有功,江忠源被授予七品知县,往浙江任职。
江忠源因要参加科举考试来到了京城,并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拜见曾国藩。
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越谈越投机,曾国藩非常欣赏江忠源的才华,相谈时频频点头,赞赏不断。在江忠源起身告辞后,曾国藩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离去,一
直到江
忠源走出大门外再也看不到为止,而后叹日:“这个人将来定会立名天下,可惜会悲壮尽节而死。”因太平军在广西起义,1852年,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奔赴广西副都统乌兰泰帐下,着手准备阻击太平军。曾国藩知道后,便立即在京城给江忠源写信,坚决反对他投笔从戎,认为他投笔从戎“则非所宜”,非常恳切地劝说江忠源不要进驻广西。他还动员朋友劝阻江
忠源,认为“团练防守”即为文人本分,他率兵去广西,就是“大节已亏”。曾国藩为什么要劝江忠源不要进驻广西,反对他投笔从戎呢?他身边的朋友都以为是他“爱人以德”,不愿文员夺武。但是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与他所说江忠源“会悲壮尽节而死”有关呢?这就不为人知了,因为曾国藩自此后并未在书信、日记中提及此事。
江忠源与太平军的第一次作战就大获成功。他率军在广西蓑衣渡设伏,重创太平军并击杀了太平军的早期领袖南王冯云山。
江忠源因此闻名朝廷名扬天下。
后来江忠源乘胜追击,节节胜利,声名显赫,由七品知县迅速升迁至安徽巡抚,可谓一步登天,风光之至。
1854年,太平天国勇将翼王石达开率兵迎战湘军。江忠源被太平军围困与泸州,城破兵败,江忠源溺水身亡。
曾国藩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江忠源会“立名天下,当悲壮尽节而死”,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注视良久肯定与察神有关,“文人先观神骨”意义非常。
作为领导者,必须在观察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禀赋,不如此,不足以成就大事。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领导者必须要学会识别人才,组建高能力的团队,带领社团沿着正确方向前进。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