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堂极简哲学课(写给大忙人的哲学启蒙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七堂极简哲学课(写给大忙人的哲学启蒙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22 2.3折 3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贾辰阳

出版社北方文艺

ISBN9787531740117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10001371

上书时间2024-05-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哲学概论
  1.鬼魅最易
  2.曲突徙薪
  3.爱智为哲
  4.析心为哲
  5.从心到口
  6.口耳之学
  7.大人境界
  8.知行合一
  9.无用之用
  10.无知之知
  11.积极与消极
  12.占有与拥有
  13.哲学与宗教
  14.哲学与科学
  15.哲学的性别
  16.哲学的历程
第二章  什么是实在
  17.感官的自由度
  18.耳目的可信度
  19.判断存在的标准
  20.“无物存在”的论证
  21.“无穷大”是无法想象的
  22.白马论
  23.坚白论
  24.“实体”观念的产生
  25.“特修斯之舟”的问题
  26.记忆与DNA
  27.轨生物解的名相
第三章  运动、时间与生死
  28.面对时空的两种不同倾向
  29.如何判断时间
  30.物不迁论
  31.仁者心动
  32.念念不住
  33.芝诺的悖论
  34.太极的意义
  35.自我的发生
  36.弑父与噬子
  37.伊甸园的消失
  38.死亡的出现
  39.柏拉图的仇敌
  40.神圣时间
  41.相对论
  42.八不中道
第四章  思维的技巧
  43.什么是辩证法
  44.颠倒一切
  45.谎言可恨吗

内容摘要
《七堂极简哲学课:写给大忙人的哲学启蒙书》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它的内容与哲学教材的面面俱到相反,它是以专题形式展开:第一章概论何谓哲学;第二章牵涉到本体论问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实在”展开,说明理性主义何以成为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流思维方式;第三章由第二章的“实在”的“同一性”问题衍生而来,主要讨论与“运动”相关的时间意识和生死问题;第四章是最具“实用性”的一章,在简评“辩证法”之后讲述了一些具体的思维技巧;第五章的怀疑论的内容从古希腊怀疑主义谈起,进而过渡到宗教哲学中对“上帝存在”的证明;第六章梳理了包括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内的不同学派对于“真理”问题的不同解读;第七章的中心是“自由”问题,既包括“自由意志”问题,也包括实践中的自由问题,比如自由与科学等。本书重视思想而忽略背景,对哲学家的生平不做介绍,径直切入问题,条分缕析、层层推进。通俗而不失严谨,易简而不失深刻。令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场轻松愉悦的思想之旅。。。。

精彩内容
。。。第一章哲学概论1.鬼魅最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其文如下: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对于画师而言,鬼魅之所以易画,因为没人见过鬼魅,而犬马之所以难画,因为它们属于司空见惯的动物。讲授哲学的难度绝不亚于画犬马,因为人们对于思想的熟识程度远胜过任何动物。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有思想,哪怕是个疯癫狂悖之人,也持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世人生活在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之中,就如同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一样。思想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即便是在沉睡之时,意识也没有停止活动。因此,人们每每会觉得自己最不缺的就是思想。讲授哲学、传递思想,总免不了博人一哂的结局——“思想……还用得着你教吗?”但是,我们会禁不住想问:熟识等于理解吗?熟识是主体向外的意向,理解则是由外而内的反思。只是熟识而缺乏反思,就等于让精神走上了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孟子说,人们丢了鸡犬,就急着去找回来,但丢失了心灵,却不知道寻求,这叫不知轻重。因此,“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2.曲突徙薪《汉书?霍光传》中记载了如下一则寓言故事: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帮忙救火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各有犒赏,而之前提出“曲突徙薪”的明智意见的人,却不受待见。这说明,试图给别人传授思想,多半会吃闭门羹,因为接受别人钱财上的馈赠,至多说明自己比较贫困;但接受别人思想的指导,则说明自己弱智,至少是弱于传授者。不接受你的思想,只能说明我是个顽固不化的人。顽固似乎胜弱智一筹,因此,很多人都宁愿选择顽固。由此可见,当一个人质疑思想的价值和意义时,他很可能是在用以攻为守的方式来掩饰自己某些东西吧。
3.爱智为哲哲学既然是思想的事业,那么,是否学习哲学就能够让人聪明起来?或者,我们可以反问一句:“难道不学哲学就愚笨了吗?”这等于是在质问:哲学凭什么如此高傲自大?
与“哲学”对应的英文为philosophy,拉丁语为philosophia,是从古希腊语转化而来的,其中philo-意为“爱”,而sophia意为“智慧”,所以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从词源的分析上来看,哲学丝毫没有以智慧自诩,因为追寻智慧的前提是承认自己并不拥有智慧。饥渴,所以思饮食;劳顿,所以求安息。缺乏是需求的前提,因此,那些自认无须追求智慧的人,想必都是早已拥有智慧的人啦!如孔子所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与那些自认为无须追求智慧的人相反,孔子明确表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苏格拉底有着相似的进路,他“自知自己无知”,并与那些自以为拥有真理的人进行辩论,结果发现他们拥有的仅只是成见、意见而已,并且一旦穷究起来,便跋前疐后,扞格不通。
事实上,学习哲学常常不能使人在世俗意义上变得聪明起来,甚至说,反倒是让人变得愚笨。被孔子称赞“不违如愚”的颜回,身居陋巷,箪食瓢饮,居然乐在其中;苏格拉底自比牛虻,要蛰醒雅典城邦,后被诬以败坏青年之罪,饮鸩而死,甘之若饴;释迦牟尼抛弃王位,出家远俗,清心苦行,弘道不辍……古今中外的哲人的行为,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很少能算得上“聪明”。世俗的聪明根基于分别,要分别出杂多中的差异;而哲学的智慧恰好在于融通,要在杂多中找到作为基底的一,两者之间在宗旨上存在着分歧。因此,试图通过学习哲学来获取人世间的成功,与缘木求鱼有几分类似,哲学不是“成功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