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论语
  •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论语
  •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论语
  •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论语
  •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论语
  •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论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论语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33 2.5折 38 全新

库存33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朴民

出版社岳麓

ISBN9787553818030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1991171

上书时间2024-05-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黄朴民,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是国内极有影响的军事史专家。著有《中国军事通史·春秋军事史》《孙子评传》《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等,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学而第一001
为政第二013
八佾第三026
里仁第四041
公冶长第五053
雍也第六069
述而第七084
泰伯第八101
子罕第九113
乡党第十129
先进第十一142
颜渊第十二158
子路第十三173
宪问第十四189
卫灵公第十五211
季氏第十六228
阳货第十七240
微子第十八255
子张第十九265
尧曰第二十278
附录285

内容摘要
《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堪称中国人的“圣经”。《论语》内容广泛,其主要内容是以“仁义”为主体的伦理学说、礼治思想、中庸思想及天下大同的政治思想,这些思想极大的丰富和影响了古人的精神世界,是今人学习、研究古典儒学的必读之书。
本书由知名学者黄朴民教授精心校勘,全本无删节,导读见解独到,注释博采众长,译文流畅准确,是一部学习《论语》和儒家思想的入门佳作。

主编推荐
1.“中国人的圣经”,“半部《论语》治天下”,《典籍里的中国》诚挚推荐,中国哲学智慧经典,历史学家钱穆曾称此书是一部“人人推荐阅读的书”。
2.全本全注全译,阅读古文轻松无障碍。
3.专家执笔,校勘精审,内容专业可靠,值得信赖。
4.原文与译文左右双栏排版,文白对照,阅读全文无需频繁翻页,便于阅读。
5.锁线精装,布面书脊,美观、牢固、耐磨。

精彩内容
学而第一
导读本篇为《论语》首篇,主要内容为阐述立身为人的一般道理《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面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面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知,儒家做人为事的基本逻辑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循序渐进、互为依存的纲目。在这八大纲目中,又以“修身”为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开宗明义,从“修身”这个大本说起,就是理有固宜、势所必然了,即所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人应该如何立身为人?当遵循什么样的途径?当把握什么样的要领?当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当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学而》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使“修已安人”的理想转化为现实,使“修身为本\"的追求交得具有可操作性。应该说,《学而》篇给人们提供了“修身的门径。这些具体方法概略而盲,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不懈地致力于学习。在孔子看来,“生面知之”的“圣人”“困而不学”的“斗臂之人”都是极少数。对大多数“学面知之”“围而学之”的人而言,非学习无以掌握知识、明白是非、站对立场、升华境界,无以脱胎换骨,由“生物人”进而为“社会人”,能够尊道明德,知书达礼。
至于学习,既要有正确的态度,能折节向学,虚怀若谷,即所谓“人不知而不愠”;又要有正确的方法,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是“学”,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另一方面是“习”,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到实践中去印证,去升华,使之成为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成为自己精神世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所谓“学而时习之”。应该说,孔子所主张的“学习”,是“知”与“行”的融会一体、完美统一,包含了“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正确认知规律。“学”是基础,是前提,非“学”则“习”无所附丽,无所依托,就失去了根底与方向;“习”是转化,是升华,非“习”则“学”无意义,缺乏目标,就不能真正提升能力,运用知识。两者不可偏废,是克服“能言之不必能行之,能行之不必能言之”,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不二法门。这其实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般规律,反映出孔子对待知识的通脱识见与高明境界。
其次,是主张“修身”要有主次轻重,把恳想修养、人格培育放置在优先考虑与践行的位置。这其实也是强调“学习”的重点与中心是“德义”,而不是一般的知识与学问,即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看来,所谓“修身为本”,说到底是“孝常”为本,“忠诚”为本,“诚信”为本,“君子务本,本立面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盲面有信。”很显然,孔子及其门徒都积极地提倡在具体的修身过程中,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强调“主忠信”。这表明,修身的核心内涵是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这是理想化的学习方向,也是纯粹化的修身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人们修身的终极归宿,就是“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为了达到这个崇高目标,外在的物质诱惑可加拒绝,外在的感官享受可以放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切都以“就有道而正”为皈依,从而实现尊道明德之学习初衷。
再次,是强调“修身”必须超越世俗的功利得失,应该以达观的心态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障碍,走出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行为误区,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总之,要践履“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原则,把修身进德坚持到底,为做人做事奠定最坚实的恭础。
修身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也是非常不易的。就过程言,它是长时段的努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才能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社会反应盲,它存在着被他人轻忽甚至误解的可能性,有必要超越得失成败的羁磨,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为此,孔子强调“不息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同时他还给人们指点了实现超越的途径,“贫而乐,富而好礼”。应该说,孔子的这-认知是尊重实际、切中肯繁的。贫穷之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心绪恶劣,满心不快乐,乃是十分自然的;富贵之人,锦衣玉食,权势炽热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最容易途越制度,肆意妄为,君不见,就在今天,我们还不是动辄听到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在那里神气活现,大声吆喝“我爸是李刚”“我爸就是国法”吗!可见,孔子言“贫丽乐,富而好礼”是何等的深刻,实具有超越时空的启迪意义。而且更为高明的是,孔子这番话也区分了不同阶层之人修身进德的各自侧重点,贫穷之人重点应在追求乐观、达观之上;富贵之人的重点则应该落在谨守礼制、收敛低调之上,“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来加以而对和处理,孔子的思路可谓深语辩证法的精髓。
能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能够区分学习的主次性,能够体认学习的长期性,那么所谓君子的“修身为本”就可以落到实处,就能够真正养成“温、良、恭、俭、让”的完美人格,真正养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优秀素质,从而最终实现“修身”的人生至高境界。
当然,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修身”是否卓有成效,还必须立足于“和”的基点,即做到和谐有序,收放自如,把握分寸,恰到好处。这种“和谐”,固然是社会政治秩序建构上的理想形态,但是,在个人道德修养践行与人格完善努力的过程中,它又何尝不是必有之义和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学面》篇以“修身”为首要之务,以学习为“修身”的根本途径,绝对不是偶然的,其中的“微自大义”,孔子与儒门实有其深意存焉!子'曰:“学而时2习3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7,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时进行实习,不也是今人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来,不也是让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有的风度]吗?注释1子:古代对有德行、学问或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的“子曰”之“子”均指孔子而盲。 2时:按时,适时,在一定的时候。朱熹《论语章句》以“时时\"来解释此“时”,亦可通。 3习:练习,演习《说文解字》:“习,(鸟)数飞也。”按:先秦时“学”与“习”两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指书本知识的学习:习,主要指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习,以求真正掌握前者为知的范畴,后者为行的范畴。知行合一,是上乘的学习境界4说:“悦”的古字,快乐,愉快。 5朋:志同道合的友人。朱嘉注:“同类也。\"按;先秦时期,同门为“朋”,同志为“友”。《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6知:了解,理解。 7(yun):怨恨,恼怒。 8君子:有德行的人。朱熹注:“君子,成德之名。\"杨树达《论语疏证》:“时习而说学者自修之事也;朋来而乐,以文会友之事也;不知而不幅,则为德性坚定之人矣。孔子之言次第极分明也。”译文有子'曰:“其为人也有子说:“作为一个人,能做到孝孝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