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乾的二战之路: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
  • 萧乾的二战之路: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
  • 萧乾的二战之路: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
  • 萧乾的二战之路: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
  • 萧乾的二战之路: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萧乾的二战之路: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1.44 4.1折 52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萧乾|责编:程新蕾//许晓善

出版社中国画报

ISBN9787514622850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31950507

上书时间2024-05-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萧乾,中国现代知名作家、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务。
1935年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联合国成立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
著有《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等作品,译作《尤利西斯》(与文洁若合译)获全国优秀外国文学翻译一等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目录
编辑说明
流亡昆明
昆明偶忆
三个检查员
贵阳书简
河口险遇
从昆明到海防
安南的启示
中国的东南角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我爱芒市
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
印缅友谊值得争取
记坐船犯罪
胡子的命运
驰骋西线
滇缅路开放之前
纽伦堡访狱
仆仆风尘到慕尼黑
阿尔卑斯雪岭
神游大西南
它曾经是咱们的命根子
附录
萧乾轶事两则
重踏滇缅路

内容摘要
萧乾所著第一本关于二战东西战场真实细节的纪实作品。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纽伦堡审判所采写的二十多篇文章,作者以记者的身份亲历现场采访,所写文字自然有新闻的价值,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再看这些文章,作为文学家的萧乾,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报道。除还原历史现场记录的真实细节(如:纽伦堡监狱中对纳粹人物的访谈;滇缅路检查的细节;慕尼黑二战真实场面细节;联合国成立大会真实场面细节等等)报道外,还充满了萧乾先生的希望。希望战争不在(如:俄乌战争等),人类能和平相处,看萧乾先生的二战之路,致敬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

主编推荐
"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专享的中国战地记者萧乾,讲述亲历的真实二战,还原中西方战场历史现场细节。二战中国抗战特写,欧洲战场真实原貌:中国抗战的实际情况;滇缅路真实的修建过程;纽伦堡审战犯的真实场景;慕尼黑协定真实的细节曝光;欧洲的纳粹集中营真实的现场描写;联合国成立大会场内真实的全程报道……这些都在这本书里。
·沈从文、巴金、钱钟书、启功、铁凝推崇的文学大师。
·萧乾致敬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
·仅以此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唯yi经萧乾后人正式授权的二战内容版本。"

精彩内容
河口险遇——并怀施公蛰存一九三八年夏间,正当我百无聊赖地蛰居昆明,寄食在杨振声、沈从文两先生那座位于北门街的寓所时,突然接到《大公报》胡霖社长一封电报。电文前半,慨叹“八一三”后《大公报》由于版面紧缩,致使同人星散。老板还颇有点自我批评精神,为当时处理轻率深表歉疚。后半才是电报的主旨:要我接电后,火速赶往香港,共襄港报开创之盛举,并电汇来川资,似不容许我任何其他考虑。
那时从昆明去香港,要先坐火车沿着滇越铁路到安(越)南的海防,再从那儿搭轮船。走过这条路的人,都告诫我一路上麻烦得很,做好精神准备。其实,从昆明到海防,路并不长,然而得走三天,因为火车晚上不开。第一晚到开远,停下来,住店。第二天开到边城河口,从那里过境进入安南的老街,随后去河内过夜。第三天方抵海防。那以后,还有三天海路。然而更难以忍受的还是进入安南后精神上的不快。在老街过境时,法国海关人员无比蛮横刁难。殖民地的官吏值勤时总喝个八成醉,动不动就用大皮靴踢人。
我一边打点行李一边想,得找个旅伴才好。那年头从沿海城市去昆明的文化人,大都住在翠湖四周。大家一道逃空袭,一道煮茶剥花生聊大天,所以消息比在大城市还要灵通。很快我就听说施公蛰存要回趟上海,而且也只能走这条路。于是,我们就结为旅伴。
说来有趣。施公曾被封为海派小说界的大师,我则算是京派的一个小萝卜头。然而我们一路上却处得十分融洽。施公学贯古今中外,谈吐诙谐幽默,我听得神往,增加了不少见识。
火车沿着滇南的红河,穿过崇山峻岭,向南奔驰。我们对坐窗口,天南海北地闲扯,因而丝毫也不感到疲惫或单调。
第一晚我们在开远住了店。第二天就出国境进入安南了。这时我想起一九三五年我刚接手编天津《大公报·文艺》时,由于登了一篇描写安南的散文,报纸所在的法租界一名黄毛巡捕竟蹿进编辑部,吹胡子瞪眼睛,狠狠地用警棍把写字台的玻璃板都敲碎了的往事。我心里不免有些嘀咕,连在租界里他们尚且那么跋扈,到了他们的属地,指不定多么霸道呢!
谁知没等出国境,我就碰上了麻烦。
聊着聊着,坐在对面的施公显得有些疲乏,我也就住了口。转眼,他身子往后一歪,打起盹儿来。
那些年我随身总带着一个小小的硬皮本子,像画家那样随时随地做着素描,不过我用的是文字。我曾坐在塘沽码头上和上海十六铺的厂房里速写过。这时,我就从衣兜里掏出小本本,用文字素描起车窗外的滇南风光来:衬着蓝天,那大朵大朵白得发光的低云,挺立在赭色土壤上的仙人掌,红河岸上的茅屋,铁道近旁的田垄……正当我聚精会神地写着时,突然有人从身后猛地把我紧紧抱住。除了小时玩捉迷藏,我还不曾被人这么抱过。我立即注意到夹住我身子的那双胳膊的袖口上竟镶着两道箍。原来我已成为带枪人的猎物了。
我连忙对那两个宪警申辩说,请不要误会,我只是在作文字写生。他们冷笑着说:“我们早就发现你形迹可疑了,休想逃脱。”施公也被惊醒了,看到这情景,一时愣住了。及至明白我是被当作汉奸抓起后,他就站起来,竭力替我辩护,然而白搭。说不定他们抓到人还能拿到什么奖赏呢,所以一口咬定我是在国境线上偷绘地形图,打定主意拿我去交差。
车到河口,停了下来。
旁的旅客都朝边境站走。经检查后,就能出境,进入安南。我却被两名宪警押到车站旁的稽查处。施公坚持陪我同往,一路上还就我的身份问题同押解我的两人争辩不休。
于是,审讯开始了。旁边还有个小伙子在做记录。主审人黑瘦得像个烟鬼,嘴角上叼着支香烟,也斜眼来回打量我。我没有律师,但我有施公这位无比热心的证人。他证明了“八一三”之前我在上海《大公报》干什么工作,也说明当时在昆明我有哪些社会关系。他还解释,我确实是写东西的,并且出过什么书。
隔壁房间里,正在打着长途电话。我注意到主审人随手在纸上写点什么,登时就传过去。
审讯完毕,我们就坐在那里静候昆明的回音了。真不知道怎样感谢施公才好,他本来早就可以安全出境的,却一直陪我坐在那儿,等候宣判。
最后,一位袖口上镶了三道箍的官儿,推门从隔壁房间走了进来,朝主审人点了点头。大约昆明警察局来了电话,证明我确是良民。这样,我才被无罪释放。一场虚惊后,施公同我一道提了行李,重新踏上旅途。
战争期间,想当个屈死鬼,再容易不过。回想起来真有些后怕。那次多亏了施公,否则我还不知会被押到什么地方去了哩。
从那以后,我就放弃搞文字写生这个习惯了。
样张二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关于进入刚解放了的柏林,一九四七年编《人生采访》时没来得及补写,现在记忆已淡薄了,也不想再去尝试。有些情景至今仍留有深刻印象,特别是我踏着威廉街的废墟去看希特勒的元首府那次。这个当年向大半个欧洲发号施令的魔窟,却成了搜集战利品的所在。我去迟了些,黑十字勋章已被捷足先登者拿光了,还是一个站岗的红军哨兵塞给了我几枚。不知什么人喜欢恶作剧,在希特勒办公桌上拉了一摊屎!另一情景是看到德意志这个民族复兴的劲头之大。在柏林市的废墟上,妇女——甚至儿童们都排成大队传递着烧得焦黑的砖瓦。
波茨坦会议我也算是去采访了,并且和其他记者一样,跟三巨头同在无忧宫里住了几天。联络官每天都举行新闻发布会,但“透露”的都是些花絮,诸如三巨头午餐席上的菜谱。对纽伦堡战犯,在开庭之前,同样让记者摸不到任何底细。倘若在西战场上我略有所获,那还多亏战后穿过美、法两个占领区做的那次旅行,这就是《南德的暮秋》那一组报告。
西欧战场,正如一切战场,表现了一个仿佛自相矛盾的道理:一方面,武器不精良必吃大亏。坦克装甲薄了一公分,就只好被打穿,不存在任何侥幸。另一方面,希特勒败于把宝押在那两件“秘密武器”上这一事实,也生动地证明了唯武器论的破产。战争归根结底比的是意志——不是司令官的意志,而是民众的意志;不是占上风时的意志,而是居于劣势——甚至处境危急时刻的意志。理不直,气就不壮;气不壮,则士气必不振。到了一定时刻,民众的意志就像决了口的堤坝,因为他们根本不晓得为什么而战。
在柏林,我那一组的记者们是被安置在汪希湖畔一位画家的别墅里。趁我去厕所的时刻,那位画家悄悄地走到我这黄皮肤记者身旁,腰弯着,头垂着,想用壁上一张水彩画同我换几包香烟。我问了他一声:你们为什么打这场仗?他显然给我问怔了。他若有思地偏过头去,然后耸了耸肩头,茫然地把双手摊开,用沮丧的神情回答了我:不知道。
对于把不把《美国散记》收进去,我一直犹豫不决。这篇写得特别草率。用一个月的时间跑遍美国那么大一个国家,走马观花,只觉眼花缭乱,什么也没看到。我终于还是把它收进去了,因为在文末向四十年代读者讲的那段话,在七十年代依旧是值得重复的:不要只看到美国人的生活享受,更要看到他们的实干精神。
英国小说和戏剧里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就是门第和遗产。弃儿汤姆·琼斯的出身原来并不寒微,连牛奶场的女工苔丝姑娘也要摆摆家谱,同显贵攀攀亲族关系。也许哪一代远房叔祖给国王立下一笔战功,封了爵位,于是一门九族世世代代就都沾起光。《傲慢与偏见》以及复辟时期大量戏剧里的少爷小姐们,每人头上仿佛都有个标签,上面写明每年凭遗产可以不劳而获的数目。
一九四二年在剑桥正式入学那天,我和其他也披了黑道袍的同学一道走进大学注册部,在那里把自己的名字写入一个厚大的牛皮校友册里。头天晚上同学们说,明天你就将和英国大文豪密尔顿和拜伦同一名册了,我也挺兴奋。可是在填写那个校友册时,发现后边还有这么一项,“家族有何显贵人物”。我很想填上“父亲看城门,舅舅卖白薯,姨父搬运工”。又怕人家以为我是在恶作剧,大煞风景,只好让它空白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