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激荡年代的小城大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5.19
5.7折
¥
6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吴国方|责编:张乘萱
出版社中国友谊
ISBN9787505757455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2元
货号31950526
上书时间2024-05-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吴国方浙江日报集团图片中心原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原理事,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曾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杰出图片专题奖、“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典藏作品奖等多个国家级摄影大奖。代表作《排队的变迁》。
他对城市风貌观察入微,用纯熟的摄影技术记录生活点滴,擅长捕捉市井朝气与美好瞬间,于2011年举办《梦回钱塘》个人影展,并推出多部个人作品集。2009年出版的《悠悠杭州》被收入“新中国杭州文史资料丛书”,2010年出版了《新闻摄影实例谈》,2014年出版的《吴国方》画册被编入“杭州优秀文艺家系列丛书”(摄影篇),此外还著有《展痕》《杭州变迁》《梦回钱塘》《锦绣湖山》《人间烟火》等作品。
目录
卷首语
卷一 生活屐痕
01 匆忙的早晨
02 天亮光
03 桥边菜场
04 挑水的日子
05 行脚僧
06 铺沥青路
07 旗下
08 红太阳广场
09 轮船码头
10 江涨暮雨
11 屋顶盖漏
12 喇叭声声
13 夜大
14 街巷深深
15 新的四大件
16 粮票调蛋
17 包装肉店
18 大桥·闸口
卷二 速变年代
19 回笼货币
20 提防调价
21 排队买豆腐
22 粮站买米
23 放开菜价
24 排队买报纸
25 小人书摊
26 “88”台风
27 搞活市场
28 起五更
29 吃“头口水”
30 旅馆登记
31 香客进城
32 空间狭小
33 我想有个厨房
34 我儿子也拍照
35 洗马桶
36 小巷生活
37 门口擦身
38 老房子装空调
39 经常停电
40 山上墙门
41 早晨的茶馆
42 阅报栏
43 百年商埠
44 大水淹没
45 露水市场
46 最后的白铁店
47 开水站与老虎灶
内容摘要
这是一部收集回忆瞬间的作品,一位资深记者用镜头将过去50年间的城市街景与居民生活一一记录。在那个照相金贵而稀缺的年代,这些画面不仅是这位记者的人生旅程,更是这座城市、几代人的征途写照,定格了一段精彩跌宕的时代变迁与民生大事。
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也许会追忆旧日时光;新生于繁华新世纪的人们,也许想了解父辈的光辉岁月。厘清我们来时的道路,才会更珍惜现在,更坚定未来的方向。
七十年代匆忙的晨光、扬尘的集市、挑水的担子、漏雨的屋顶;八十年代的广场、新楼、市场与老街;九十年代拆毁的旧屋,最后的手艺铺子,老虎灶与洋快餐;千禧年按下了加速键,热闹的商品经济、人口流动与新兴潮流。年华流转不自知,时光容易把人抛,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需要在某一刻驻足,将这些时代与人的记忆细细收起,缓缓珍藏。
主编推荐
-照片是历史的定格。-一位资深记者镜头下的蜕变年代与城市生活:-70年代的晨光,扬尘的集市,挑水的担子,漏雨的瓦顶。-80年代的广场、新楼、市场与老街。-90年代拆毁的旧屋,最后的手艺铺子,老虎灶与洋快餐。-千禧年后的加速键,热闹的商品经济、人口流动与新兴潮流。 -年华流转不自知,人们似乎只顾着朝前走,忘了驻足回望自己的脚印。-一幅老照片,足以唤起人们未及保存的时代记忆。怀旧是一种本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忆过去,怀念童年时弥足珍贵的一颗廉价糖果,怀念一条街上扎堆乱跑的儿童,怀念时代巨浪来袭时或迷惘或奋发的人生阶段,甚至于未曾经历过的年轻人也开始好奇父辈的传奇经历,因为短短半个多世纪时间,我们所处的世界已发生了太多变化,而一个人的一生,就足够经历这一切。太多的回忆与情感来不及珍藏,就被时光匆匆抛弃,本书正是一部收集回忆碎片的作品,作者以他所在的城市杭州为观察蓝本,50年来不断拍摄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将70年代末以来的半个世纪,用60余张照片轻轻串起,他记录下来的时光与事件,足以让亲历与未亲历的人们慢慢品味流光,获取自己的体悟。人与城市如何相互影响,城市的变化带来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间烟火又为城市带来新的文化与挑战。我们都是身处时光中的角色,时代的重大事件引发各种潮流,例如居住条件的改变引起邻里关系的变革、买房风潮,随即作用到价值观念的转变。现在回头来看,或许才会惊觉自己的人生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积淀为城市的一部分。往事一如老照片,黑白两色虽单调,却也鲜明深刻,只是在回忆中慢慢泛黄。而今天的照片如此色彩鲜亮,或可成为追忆曾经的读者们新的慰藉。照片记录的历史,无论古今,都能让人从定格画面中捕捉时代信息,获取向前的力量。
精彩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出生在杭州的仁和路,那时那里属于“旗下”。因为那里曾经是清政府的旗下营,辛亥革命后被拆,建起了新市
场,但人们还沿用旧名“旗下”。
我父亲原来在上海,给他哥哥干活。新中国成立之初,他积极参加工会,与他哥哥及其他两人合资,在杭州仁和路盘下夕阳楼,开了三益车胎行,由他和另一位朋友负责管理。就这样,我成了一个杭州人。后来我们搬到羊市街(现在叫江城路),大约我4岁时的一个夜晚,在象山登陆的超强台风袭击了杭州,瓦片被吹到地上发出的巨响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恐惧地依偎在母亲怀里,当时父亲与他们的抢险队正奔波在暴雨之中。这次台风威力之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杭州从没有遇到过的。当天,父亲劝说并背着
两位老人离开他们居住的危房,前后脚的工夫,房子就被吹倒了。后来父亲被授予市抗台二等功,国庆时还上了检阅台,他一直引以为荣。
1959年,父亲为了上班可以近一点,带着我们搬到了武林门外的洋桥边。墙门西侧的水门下就是河埠头,水很清,人们淘米冼菜都在那里。这条河是从卖鱼桥那里通过来的,北边有很多竹器店,就是靠这条河运来毛竹。1963年左右,河水开
始发臭,我们就靠挑水过日子。管水龙头的老太太就住在我家对面,孤身一人,每天早上,她瘦小的身体挑着
空水桶摇摇晃晃走到水龙头旁,以此为生。不久,臭河就被填埋了,变成了一条路。一到夏天这里就成了大家乘凉的好地方,“小热昏”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