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说人类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师说人类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88 3.8折 6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兆荣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35858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292729

上书时间2024-05-2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彭兆荣,1956年出生,江西泰和人,一级岗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文化名家。曾到法国尼斯大学人类学系,法国国家科学院“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中心”学习和研究,法国巴黎大学(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UCBERKELEY)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北京大学特聘项目博士生指导教授。四川大学“985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特聘教授,校外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985基地”特聘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参加“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政府问特别会议”,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草案”(DRAFTSETCRITERIA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工作。主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泉州“南音”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名录的后期项目工作,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9、30),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B)中国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化名家。
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旅游、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仪式、博物馆等方面的研究,其中《饮食人类学》、《旅游人类学》、《遗产:反思与阐释》、《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等为这些方面的代表作。此外,主编“人类与遗产”、“厦门大学人类学文丛”、“文化遗产教材丛书”等6套,出版专著20部(含合著),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

目录
说在前面的话
大师篇
  用生命书写民族志
    ——怀念费孝通先生
  听大师萨林斯讲故事
  把种子埋入土中
    ——忆林耀华先生
  亦园,亦缘
    ——怀念李亦园先生
  矫健的人类学家
    ——怀念乔健先生
  中韩“通”识
    ——记金光亿先生
吾师篇
  吾师,大师
  我的法国老师
友师篇
  我的北方之缘
  “半个人类学家”
  互惠的学科:文学与人类学
  “华夏边缘”如是观
  “不浪费的人类学”
  能干的“徐兄”
多元“人类学”
  “通吃”的学科
  旅行问道
  “好听”的人类学
  乡土的人类学
  人类学在行动
厦大岁月
  撞进厦门“码头”
  “我是厦大的”
  与“狼”共舞
  在闽言闽
  一万元复办一个系
  改革,高校怎么搞?
  一位被称为“师父”的博导
说在后面的话
后记
附录

内容摘要
 《师说人类学》是彭兆荣教授退休后写就的散文随笔集,包含大师篇、吾师篇、友师篇、横竖都是“人类学”、厦大岁月五部分。名为《师说》,一来怀念人类学界的恩师与大师,二来是自己作为师者的见闻与感怀。吾师吾友是这本书贯穿始终的叙事线,同时这些人和事又都和人类学这门学科紧密相关。彭兆荣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在高校恢复建制后的学科领军人物,他的个人经历极具承上启下的代表性,因此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生动而充满“他者眼光”的侧记,非常直观地理解这个学科正在进行和曾经进行的研究以及师承谱系,不失为一本另类的“当代人类学学术史”。文集因为聚焦自身的生命体验,许多针砭时弊读之令人拍案。作者有着“混江湖”的事故老辣,却依然抱持“澄怀静观”的赤子真心,亦有许多交往轶事和学界佳话,读来别有豪侠之气。相信这本通俗易懂的“念旧”文集,会如作者所说,留一重背影,记一段往事,给中国人类学带来一份别样的“承继”。

精彩内容
 用生命书写民族志——怀念费孝通先生
一、“讲员”与“学员”见过费老好几次。
第一次见,是在1995年6月至7月间,由北京大学举办的我国首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那个时候,一批东亚著名的人类学家汇聚北京大学,包括费孝通、林耀
华、中根千枝、李亦园、
乔健、庄英章、金光亿、
宋蜀华等,季羡林教授也
参加了高研班的一些活动。学员大多为一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中青年学者,其中有一些已经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学员中有马戎、庄孔韶、周星、高丙中、王铭铭、包智明、王筑生、王建民、张海洋、周大鸣、麻国庆、潘蛟、纳日碧力戈、郭志超、石奕龙、张彤,还有我。我记得不完整,反正现在国内成为人类学骨干的学者,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那届“高研班”的学员。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会把那一期称为“黄埔一
期”,很臭美的,也有显摆的意思。
那时,费先生是“讲员”,我们是“学员”。他给我们讲课。
费老的乡音很重,刚开始听费老讲课很费劲,慢慢地就习惯了。
不过,费老的课讲得很通俗、很生动,绝少使用新潮概念和生僻词汇。
授业时经常贯穿自己的生
命经历、经验、感受和感
悟,听他讲课,就像读他的《乡土中国》。他的文字很平和,他的讲课很平和,他的为人很平和。大师授业大多如此,说话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