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奇功:梁启超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字奇功:梁启超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39.07 4.4折 89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克武 著

出版社广西师大

ISBN9787559864581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9元

货号31907404

上书时间2024-04-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黄克武,1957年生,牛津大学东方系硕士,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著有《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研究》《笔醒山河: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等。

目录
序:我与梁启超研究的因缘? 1 

第一章 导论:有关梁启超学术思想的一个争议 
一、前言:“百科全书式”的巨大存在 
二、有关梁启超学术思想的一个争议 
第二章? 铸造国魂: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 
一、前言:从列文森“儒教已死”的辩论谈起 
二、“方死方生”抑或“更生之变”? 
三、铸造“国魂”:晚清时期梁启超的“国民”思想 
四、“中国不亡论”与“国性说”:梁启超的“文化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五、余论:“游魂说”与“新启蒙” 
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现代诠释:梁启超的阳明学 
一、前言:儒家传统与梁启超的思想转变
二、梁启超思想的内在逻辑 
三、心有所主而兼容并蓄:阳明学与梁启超思想的取舍问题 
四、小结 
第四章? 诸子学的现代诠释:梁启超的墨子学 
一、前言:清代墨学的复兴 
二、《新民丛报》时期梁启超的墨子学 
三、20世纪 20年代梁启超的墨子学 
四、小结 
第五章? 西方哲学的现代诠释:梁启超与康德 
一、前言:梁启超著作中的康德 
二、学者对梁启超译介康德之评估 
三、从“カント”到“康德”:梁启超对康德中国图像的建构 
四、梁启超对康德思想的阐释与评价 
五、小结 
第六章? 熔铸一炉:梁启超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 
一、前言:清季的“新史学运动” 
二、实证史学、道德知识与形上世界
三、熔铸一炉:新康德主义与佛儒思想会通下的新史学 
四、对梁任公史学思想的评价——代结论 
第七章 民初知识分子对科学、宗教与迷信的再思考:以 严复、梁启超与《新青年》的辩论为中心 
一、前言:20世纪初有关灵学的争论 
二、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中国灵学研究的兴起 
三、上海灵学会的“科学”宣称:科学、灵学相得益彰 
四、中西灵学之融通:严复对科学、宗教、迷信关系之思考 
五、《新青年》对灵学之批判:科学与迷信之二分 
六、思想的延续:梁启超与科玄论战 
七、小结 
第八章 结论:梁启超对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 

附录:略论梁启超研究的新动向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书稿为一部研究梁启超思想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的学术著作。“文字奇功”是胡适写给梁启超挽联中的一句,提纲挈领地点出了梁启超一生的成就——以“惊心动魄”的文字继承旧传统、引进新思潮,推动了中国的现代转型。书稿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梁启超的学术思想,包括他对西方哲学与新史学的译介;第二部分聚焦梁启超的人际网络与影响圈,如严复、胡适等;第三部分探讨梁启超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趋势。书稿试图从几个侧面,呈现梁启超的生平与思想。

主编推荐
“文字奇功”是胡适写给梁启超挽联中的一句,提纲挈领地点出了梁启超一生的成就——以“惊心动魄”的文字继承旧传统、引进新思潮,推动中国的现代转型。作者以此作为书名,足见其对梁启超的赞赏。
毫无疑问,梁启超是公认的近代中国启蒙先驱之一。然而从学术思想层面,现当代很多学者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认为他学术兴趣虽然广泛,却思想肤浅、驳杂,没有深刻的内涵。黄教授却不以为然,他说:“有些朋友喜欢问我,在近代人物之中我最欣赏的是哪一位思想家?我的回答毫无疑问是梁启超。”是的,他对梁启超的定位是“思想家”。这也是他30年如一日对梁启超思想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有力结论。在这本书中,黄教授以这30年来的研究成果为据,涵盖了梁启超在阳明学、墨子学、西方哲学、中国史学等方方面面的思想成就,挖掘其著作中的学术价值,为梁启超思想正名。
在做这本书之前,我对梁启超的认识可谓浅薄。最初的认识来自那篇大家耳熟能详的课文《少年中国说》,其激励作用延续至今。后来对他的了解也不多,更多限于他的个人经历和生活情趣等方面,对他的著作阅读仅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思考。而通过黄教授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得以用心重温梁氏那些经历时间检验的作品,真正走进这位启蒙先驱的思想深处,一窥他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都说“文如其人”,对一个人优选的了解方式就是阅读他的文字著作;而要真正读懂一位学术思想家,或许还需要一位领路人。于我而言,在读懂梁启超这条路上,黄教授就是那位领路人。

精彩内容
梁任公的人生观简单地来说是一种“趣味的人生观”。他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他说倘若用化学分解“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名叫“趣味”的元素抽出来,只怕毫无所剩。所以他一生所做的事总是尽量做得津津有味而兴会淋漓。
生活有趣才有价值: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
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代思想史,有些朋友常喜欢问,在近代人物之中我最欣赏的是哪一位思想家?我的回答毫无疑问是梁启超。这是因为我多年沉浸在他的著作中,探究他建构新国家、新国民的构想,从阅读中我感觉到梁任公的文字说理清晰、透彻,而且有一股特殊的魔力,他说的话,都是我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
黄遵宪说得最好,梁任公的文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他说任公的文字对许多人产生了“鼓舞奋发”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四五十家之报,无一非助公之舌战,拾公之牙慧者;乃至新译之名词,杜撰之语言,大吏之奏折,试官之题目,亦剿袭而用之”。由此可见梁启超的著作影响深远。严复对他的评价是:“任公文笔,原自畅遂,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1929年胡适写给梁任公的挽联则说“中国新民,平生宏愿;神州革命,文字奇功”。这些看法都是对任公的一生很贴切的评价。他的思想有如深谷中流出来的一条清溪,明白透彻而发人深省,难怪清末民初之时人们誉之为“言论界的骄子”。而且,他不但“坐而言”,又能“起而行”。他以无比的热情推动中国从专制走向共和,希望能建立一个富强与自由的理想国度。
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也都认识到梁启超的影响力。诚如萧公权所说,“他的言论对于近代的中国发生过广大的影响”,在清末民初思想界,尤其是“五四运动的领袖”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曾因读他的文字而得着启示”。深入研究梁启超、明治日本与西方的日本学者狭间直树也说:“在上一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过渡的文明史转型时期,他[梁启超]……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梁任公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影响力乃是毋庸置疑的。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之所以能发挥重大影响力,不但因为他的文字所具有的特殊魅力,而且与他渊博的学问有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梁启超和严复、胡适类似,都是学问渊博的“通才”,而不是在“象牙塔”之内沉浸于纯知识领域的“专才”。这种“通才”很类似陈澧、曾国藩、钱穆等人所提倡的“士大夫之学”,这种学问“将‘有益于身’与‘有用于世’二语,悬为著书讲学之标帜”。梁启超和严复、胡适都是这一类型的学者,他们以学术研究来“修己治人”,不但能够依赖学问来“安顿身心”,更借此关怀中国的现状,并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其中梁任公又比严复、胡适更接近传统的“士大夫之学”。
我认为梁任公渊博的学问源自他的个性及人生观。在个性上,胡适说任公心直口快,“不通人情世故”,有着“最和蔼可爱,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的个性,绝不是一个“阴谋家”。这种有一点“任性”的个性影响了他的一生。从他与友人的书信可以看出来,梁启超的休闲时光主要花在饮酒、抽烟及打牌上,“相与痛饮”“大醉而归”,是屡见不鲜的,而打牌一次十几二十圈也是常有之事。同时,梁启超也常常熬夜,或是打牌,或是读书写作。胡适一直到晚年还常和人提起:“任公绝顶聪明,惟用心不专,起居无节,兴之所至,无论打牌读书,往往夜以继日,饮食不离牌桌书案。”由此可见,梁启超兴趣十分广泛,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他的打牌、饮酒、读书都是真性情的表现。当然在他一生中最重视的还是成就其“士大夫之学”的阅读、教书与写作,以及由此而培养出的渊博的学问。这应该是源自他以“趣味”来追求知识的人生观。
梁任公的人生观简单地来说是一种“趣味的人生观”。他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他说倘若用化学分解“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名叫“趣味”的元素抽出来,只怕毫无所剩。所以他一生所做的事总是尽量做得津津有味而兴会淋漓。因为趣味是活动的源泉,如果趣味干竭了,活动便会停止。
梁任公认为,凡人必须要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才有价值,否则每天哭丧着脸,生命便有如枯木或是沙漠,了无生趣。那么什么才是人生的趣味呢?宋朝名相王安石曾经在一本叫《字说》的书中解读每个汉字的意思,书中有些是穿凿附会,但是对“趣”的解释则很到位。他说:“人之趣在步履间,随所得而取之,故趣字从走从取。”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说法,他认为人生若能边走边取而有所得,便是有“趣”。此处所说的“取”或“得”,更确切地说,或许是指一种成就感或进步感。梁启超所说的“趣味”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每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希望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而时有所得。这种不断努力,企图攀登生命之高峰的过程,真是再有趣不过了。
然而最有意思的是,梁启超认为我们不但要在成功之中感到趣味,也要在失败里头体验趣味。这是因为失败比成功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1923年他的弟子徐志摩要与妻子张幼仪离婚,另娶有夫之妇陆小曼,梁任公写了一封长信劝他,说道:“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尔尔者?孔子赞《易》,无取以未济终矣。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他的最后一句话“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真是充满了无穷的智慧。我想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失败与挫折中感受到人生的趣味,大概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然而在梁任公看来,从成功与失败之中体会生命的趣味仍然不算最高境界。因为有时趣味之可贵,正是在超越上述利害、得失之心之后,以一种“无所为而为”或“为而不有”的超然心态来面对生活。
出于这样的原因,梁任公反对美国以“功利算计”为原则的“实利主义”教育,认为追求学问要胜过实际的利害得失。他说:“她[美国]的教育过于机械的,实利主义太深了,所以学校教学生总是以‘够用了’做标准,只要够用便不必多学。所以美国的学问界浅薄异常,没有丝毫深刻的功夫。因为实利主义太深,所以时刻的剖析异常精细,如此好处自然是有,我现在不必多说;而他坏的方面就是一个‘忙’字。……这种实利主义的又一结果就是将人做成一部分的人。我们中国教人做人向来是做一个整个的人,他固然有混混沌沌的毛病,然而只做一部分的人,未免辜负上帝赐给我们所人人应享的‘一个人’的生活了。”总之,他认为读书、做人都不应过于功利、过于现实,有时不实用以及与得失无关的东西反而可能有大用。因为得失主要是关心事情的成功与失败,然而成败常常是相对的,从一方面来看是成功的,从别的方面来说也可以是失败的,或是有些事现在看来是成功的,将来却发现其实是失败的。上述所谓“无所为而为”或“为而不有”的心态,就是说在读书、做事的时候,把成功与失败的念头都抛开,一味埋头埋脑、趣味盎然地去做,这样才能体会个中的真味。孩子们其实最了解这个道理。我们问小孩为什么要玩游戏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好玩”或是“为游戏而游戏”。其实,世间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种态度来面对。
然而要注意的是,梁任公说有些事情开头时很有趣,但愈做愈没趣,甚至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这就不能算“趣味”了,例如赌钱、酗酒、纵欲等等,开始有趣,结果却常常无趣。(他也免不了做过这些不该做的事。)如果要问有哪一件事情可以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梁启超认为最好的例子,大概是“学问的趣味”了。
这种对纯知识的追求,在西方文化中比较盛行,中国文化之中相对来说却不甚发达,我们总爱提出“文以载道”“通经致用”的高论,好像不能载道而致用的东西便没有价值。梁任公认为这样的想法并不算真正了解学问的趣味。中西伟大的学者以毕生之精力做出伟大的成果,而其动力往往是一种超越实用的求知欲望,也是一种“为学问而学问,断不以学问供学问以外之手段”的精神。在他看来,这种欲望有点像鸦片烟瘾,一定要天天做,不做不行。所以他劝人每天一定在正常的劳作之外,腾出一些固定的时段,来研究自己所嗜好的学问,每天这样做,就可发现学问的趣味有如倒吃甘蔗,愈往下吃,愈得好处。
梁任公以过来人的经验指出,具有此一态度,一定会被你所钟情的学问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这时就尝到学问的甜头了。正是这种对知识与学问的热忱使他能够将自己锻炼成“百科全书式”的巨大存在。的确,要讨论中国现代学术的形成,无论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等,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回避梁启超的影响。
(《文字奇功:梁启超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第一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有删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