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7.26 2.1折 35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超,诸琳 著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1259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1200739276

上书时间2024-12-03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高超,男,满族。清华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熟悉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当过教师,做过媒体,曾策划出版三十余种图书,现为北京某校特聘顾问,职业撰稿人。 
    出版图书有《哈佛家教》《哈佛家训》《从小培养清华男孩的23堂课》《责任与忠诚(白金版)》等。 
    诸琳,女,汉族。北京某小学一线教师,善于与孩子和家长沟通,拥有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校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方法。曾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其撰写的教育论文多次发表于教育期刊,并屡获教育奖项。

目录
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 1
前言 1
目录 5
上篇 不宠不娇,领着孩子走正道 8
第1章 不宠不娇,给孩子种下“福缘” 8
第1招:自己的事自己做 9
第2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1
第3招:说话要算数 13
第4招: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16
第5招:不可对长辈失敬 19
第6招:礼貌对待每一个人 21
第7招:对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 23
第8招:错了要说“对不起” 26
第9招:不可伤害弱者和小动物 30
第10招:学会照顾自己但不要妨碍他人 33
第11招: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 35
第12招:为他人的精彩表现鼓掌 38
第2章 不宠不娇,做爱与智慧兼备的父母 41
第13招:做父母也需要“上岗证” 41
第14招: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45
第15招:再忙也不能“闲孩子” 48
第16招:让孩子自然成长 50
第17招:给孩子一种成熟的爱 52
第18招:怎样让孩子真正信任你 56
第19招:父爱多的孩子更聪明可爱 61
第20招:给孩子一个平等开放的家 64
第21招:大人各有一套,该让孩子听谁的话? 68
第3章 不宠不娇,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72
第22招:游戏是孩子的工作,“不教”是父母的智慧 72
第23招:对孩子的“第一次”行为保持警觉 75
第24招:别让孩子变成“小滑头” 77
第25招:将孩子领上“文明”之道 79
第26招:教孩子做个好客的“小主人” 82
第27招:不要逼着孩子撒谎 85
第4章 不宠不娇,培养高智商的孩子 90
第28招:让图书成为孩子最喜欢的“玩具” 90
第29招:别用笨法子折腾你家的“小天才” 93
第30招:让孩子边玩边识字的高效方法 96
第31招: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99
第32招:轻松高效的教子方法:讲故事 102
第33招:成为孩子的玩伴 105
第34招:释放孩子的天性 107
第35招: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 110
第5章 不宠不娇,打造孩子的快乐性格 114
第36招:提升孩子性格中的“含金量” 114
第37招:掌握一点矫正孩子性格的技术 118
第38招: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121
第39招:千百次教诲,不如一次“快感体验” 125
第40招:“一分钟教育”,播撒爱的种子 128
第41招:让孩子丢开“心理拐杖” 133
第42招:帮孩子练练胆 135
第6章 不宠不娇,帮孩子完成从幼儿到学童的转变 140
第43招:孩子入园前必须学会的三项生活技能 140
第44招:教孩子学点自我保护的常识 142
第45招:让任性的孩子不任性 145
第46招: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148
第47招:为孩子选一家最合适的幼儿园 151
第48招:让孩子轻松适应幼儿园生活 154
第49招:当“受气包”遇到“小霸王” 157
第50招:提前一年准备上小学 160
下篇 

内容摘要
    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一大难题。培养和教育孩子本应该是一件十分快乐幸福的事,但为何越来越多的父母,却视其为异常辛苦、备受煎熬的苦活?
    今天的父母很难做。
    今天做父母,难就难在,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政府和媒体提倡素质教育,企业反对高分低能,学校到老师却追求升学率。父母琢磨如何教孩子?眼前处处皆歧路,不知该从哪条路上走。所以说,今天的父母很难做。
    面对父母的种种困惑,我们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家教理念和原则,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切实可行的操作技巧,提供广大苦苦寻觅良方的父母,一条有章可循的康庄大道。
    教育的关键是:育好种子,护好苗子。
    教育孩子,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10岁以前。而孩子价值观的定位、品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主要也在这一时期。3~6岁,是“育种”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将一些健康的价值观传导给孩子:首先是将爱的种子种植在孩子的心里,教他(她)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概念;其次才是培育孩子的智能。6~10岁,是“护苗”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念、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育种”和“护苗”,简单说,让孩子心中永远有一些美好的想法以及将美好想法付诸实践的激情和动力。当一个孩子具备了这两项素质,他(她)的人生必然处于上行状态,无论遭际如何,永不绝望。这样,父母也真正尽到了教子的责任。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第1招:自己的事自己做
    
一位妈妈给儿子喂饭时,儿子想抢过勺子自己吃,急于结束喂饭任务的妈妈不耐烦地说:“快点吃!我忙死了,你还给我添乱。”
    
洗脸时,儿子想抢过毛巾自己洗,妈妈三把两把替他洗净脸,将水倒掉了。
    
类似的情节,经常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上演,父母用高效省时的方式完成了“任务”,却放弃了一个个教育的机会。
    
另一位妈妈的做法正好相反。当儿子刚拿得动勺子时,她将勺子放在儿子手里,夸道:“宝宝会自己吃饭了,真了不起!” 儿子吃饭的本领不敢恭维,结果是“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饭菜洒了满桌。婆婆心疼地问:“这会不会有点浪费?”她说:“这是学费中很少的一部分,还不算贵。”
    
当儿子抢夺毛巾时,她替儿子卷起衣袖,将毛巾拧到半干,放在他的手里,轻轻扶着他的手,协助他洗净了脸,最后接过毛巾,夸道:“宝宝会自己洗脸了,真不错!”
    
两个妈妈有什么区别呢?
    
一位妈妈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孩子: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可以不做。
    
另一位妈妈则言传身教,告诉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很对!
    
两个接受了不同观念的孩子,日后的人生道路和给父母带来的回报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你的孩子将“自己的事自己做”当成信条,那么无论他日后的遭遇如何,都会是一个很少需要父母操心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认为自己的事可以不做,那么各种毛病就会自然滋生。
    
还是前面那两位妈妈,她们本是表姐妹。
    
一位妈妈将儿子送进了小学,为了让他安心学习,生活上的事一手包办,全不让他操心。儿子的学习还不错,谈不上勤奋,成绩却名列前茅,大家都夸他聪明。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情况却急转直下,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更麻烦的是,进入初三,学校要求住校,他对洗衣服、收拾床铺之类的活儿全不在行,多次要求退学。妈妈为此很烦恼,没办法,只好一面安抚他,一面每天抽时间替他安排生活。好不容易熬过中学阶段,儿子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找过几份工作,但都因为素质的欠缺而干得不太顺利,不是主动离开,就是被“炒鱿鱼”,最后索性不找工作了,赋闲在家,当了一个心安理得的“啃老族”。父母内心焦急,却拿他没有办法。如果儿子老实待在家里,倒也罢了,他却闲不住,每天呼朋唤友,喝酒赌博,没钱了就向父母伸手要,仿佛债主讨债一样,是那么的理直气壮。因此,这位妈妈一直过着唉声叹气的日子。
    
另一位妈妈也将儿子送进了小学,儿子很懂事,每天放学回来,完成作业,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还会帮着父母做些家务,一家人一边忙活,一边随意说笑,气氛很融洽。儿子很轻松地谈论自己在学校的一些事情,好事、坏事都不忌言,因此父母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感到很安心;妈妈有时跟他谈一谈当天的家庭收支,哪些钱可以节约,哪里钱必须支出。于是,儿子也明白了如何过日子,同时也能体会父母的不易。儿子几乎没让父母多操心,就顺顺当当地读到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干得很不赖。从此,他彻底自立了,还能经常买来礼物孝敬爸爸妈妈。
    
两个妈妈本是表姐妹,因路程远、家务繁忙,平时来往不多。一天,表妹因丈夫出远差,闲着没事,决定去看望表姐。在表姐家住了一天,表妹看出问题来了:家里的事全是表姐一人忙活,表姐夫下班回来,或者捧着报纸,或者守着电视,什么也不干;儿子或者关在房里玩电脑,或者干脆人影儿都不见。
    
表妹问:“你干活从来不让人帮忙吗?”
    
表姐呆住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自己之所以成了“劳碌命”,儿子之所以成了一个“问题人士”,全坏在自己一手包办的习惯上。可是,现在才意识到这一点,真是太迟了!
    
有一句话叫“爱之适足以害之”。许多很正常的孩子,正是被父母毫无理性的爱,毁成了废物,甚至混蛋,到头来不过是彼此伤害。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事不必自己做,正是伤害的开始,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一个个伤害必将接踵而来。
    
所以,作为负责任的父母,必须教给孩子一个理念:自己的事自己做。
    
    
    
第21招:大人各有一套,该让孩子听谁的话?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人的影响。每个人的教育理念都有不同之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有人主张严格,有人主张宽容;有人主张以学为主,有人主张以乐为主;有人主张加强约束,有人主张顺从天性……当孩子接触到不同的理念时,不利的一面是,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冲突,不容易建立信任感;有利的一面是,孩子接触到多元价值观,视野更宽广,思想更具融通性,有利于将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那么,怎样有效地解决教子分歧呢?
    
    
父母的分歧,大节要一致,小节可融通
    
平平跟小朋友玩水,将衣服弄湿了。妈妈询问时,平平怕挨批评,就说是喝水时不小心洒在身上的。妈妈不相信,再三盘问,平平只好承认是玩水弄湿的。妈妈大为恼火,训斥道:“没有三尺高,就学会了撒谎!给我站到墙角反省半小时,否则不准吃饭。”
    
平平站在墙角,又委屈又害怕,抽抽搭搭地哭着。
    
过了几分钟,爸爸从屋里走出来,假装刚发现平平受罚的样子,笑问:“哟!被妈妈罚站了,干了什么坏事呢?”
    
平平说:“我弄湿衣服了。”
    
爸爸说:“弄湿衣服?妈妈不会生这么大的气吧,准是犯了别的错吧?”
    
平平说:“我撒谎了!”
    
爸爸说:“撒谎可不好,比弄湿衣服严重多了,难怪妈妈这么生气呢!以后还撒谎不?”
    
平平羞愧地摇了摇了头。
    
爸爸抚摸着平平的头,跟妈妈商量:“平平知道错了,以后不犯了,这次就原谅她吧?”
    
妈妈正在后悔,该给平平换下湿衣服,以免着凉,听爸爸一说,趁势就坡下驴,警告了几句,取消了惩罚,帮平平换上了干衣服。
    
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父母的意见应该保持一致,不要发生争议;在枝节问题上,可以商量着办,最好做到宽严有度。古话说“严父慈母”,父亲严格规范孩子的行为,母亲给予适当的温暖,以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比较合理的教子模式。反过来也一样,严母慈父,效果相当。父母都严,家庭就缺少温暖;父母都宽,教子方式就趋向溺爱了!
    
    
跟学校的分歧,寻找平衡点
    
平平从幼儿园带回一大堆作业,妈妈让平平马上开始写作业,平平不干,想去跟邻居家的小朋友玩一会儿。正闹得不可开交,爸爸插话说:“让平平先去玩一会儿吧!”
    
平平一听,挣开妈妈的手,跑出去了。
    
妈妈生气地对爸爸说:“我快要说服她了,你多什么嘴?”
    
爸爸说:“我看了教育局的通知,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还要求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平平想玩一会儿,有什么错?”
    
妈妈说:“你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开家长会你为什么不去?老师说平平的进度已经落后了,再不抓紧一点,就成‘差生’了!”
    
爸爸不做声了。事实上他也弄不清这件事该怎么办才好。
    
家长和学校在教子理念上的分歧,已成为普遍现象。小孩子送进学校后,几乎成了“学习机”,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童年和少年的时光因此变得乏味。这是一个国家教育部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家长很难独立解决。但我们要知道,当我们将孩子送进“小学化”的幼儿园时,等于在用行动支持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模式,怨不得别人,只好让孩子受些委屈了!
    
一般来说,家长跟学校的分歧,应该寻找一个平衡点,尽量让孩子多一些符合年龄的活动,又不至于让孩子成为老师眼里的“差生”。具体怎样做,只能根据孩子和学校的情况,多花点心思,设计变通的模式。
    
    
跟亲友的分歧,不要看得太严重
    
姑姑带平平逛了一趟超市,买回一堆零食。妈妈看了心里直哆嗦,因为其中有几样零食,被她定义为“垃圾食品”,怎能让孩子吃呢?等姑姑走后,她马上跟孩子商量,将“垃圾食品”扔掉。孩子不干,嚷道:“这是姑姑给我的,你别管!”
    
妈妈久劝无效,有点来火了。爸爸过来打圆场:“姑姑给她买的,让她吃吧!”
    
妈妈还是不同意,僵持了一阵,爸爸也来火了,说:“不过是一点零食,又不是老鼠药,偶尔吃一点,有什么关系?”
    
妈妈考虑到在孩子面前吵架不好,只好忍住气,不管了。
    
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及各方亲友,对孩子的要求跟父母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假设是长期相处,那就有必要进行沟通,以保持一致;假设只是偶尔相处,偶尔“放纵”一下孩子,问题不大,不足以改变孩子平日的习惯。反之,偶尔的“放纵”,还能在孩子的心里产生美好的体验,使孩子对亲友的到来持欢迎态度,这对提高孩子的情商有好处。
    
    
跟社会与他人的分歧,注意疏导和隔离
    
平平每天乘校车去幼儿园,有一天,平平对妈妈说:“乔乔的爸爸开车送她上学,真好!”
    
妈妈听了心里一阵难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爸爸说:“咱们家虽然没有车,但你有爱你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有一个聪明又懂事的女儿,也很富有哦!再说,你跟小朋友一起坐校车,有说有笑,多热闹!难道你喜欢一个人坐车吗?”
    
平平说:“我才不要一个人坐车。”
    
孩子走出家门,必然接触各类信息,因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对此父母应及时化解。但最好实事求是,不要讲一些自欺欺人的话。对一些垃圾信息,如媒体的负面新闻、价值观混乱的影视剧或图书,应该注意隔离,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接触,以免污染了孩子的心灵。
    
    
第63招:父母要联手对付孩子的“小计谋”
    
    
    
孩子进入小学后,跟大孩子接触,智能增长很快,却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个人原则,不知道什么事一定该做、什么事一定不能做,比幼儿难对付多了!他们可能为了达到不合理的要求耍尽手段,而最常见的手段之一是利用父母之间的教子理念、教子方法的差异钻空子,从中谋取“好处”。
    
一个男孩对妈妈说:“明天我同学过生日,正好赶上星期天,我们约好一起去他家祝贺。”
    
妈妈一向鼓励儿子跟同学搞好关系,马上说:“行啊!”
    
儿子说:“大家都要送礼物,我也要送。”
    
妈妈问:“送什么礼物?需要多少钱?”
    
儿子说:“我跟明明合送一个蛋糕,总共一百元,一人五十。”
    
妈妈感觉五十有点多,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又嘱咐他:“你跟你爸说一下。”
    
儿子又单独去找爸爸,刚说要去给同学过生日,爸爸就问:“你的作业怎么办?”
    
儿子说:“我今天晚上做完,明天就没事了。”
    
爸爸没有异议。不过,听说送礼需要五十元,爸爸叫起来:“什么?五十?你一个小学生,没有赚钱的本事,送张生日卡片就差不多了,送什么礼?别把习惯搞坏了!他们家要等你们买蛋糕,那就别给孩子过生日了!不行!”
    
儿子不慌不忙地说:“妈妈已经答应了!”
    
爸爸气急败坏地跑来找妈妈,责问道:“你怎么随便答应他给钱?你怎么知道他是用钱买了蛋糕还是乱花了?”
    
妈妈不甘示弱,大声争辩,于是,夫妻俩吵起来了。
    
许多夫妻为孩子的吵闹,一半是因为彼此看不惯对方的教子方法,一半是中了孩子转移矛盾的计谋,结果将孩子跟父母一方的矛盾变成了夫妻之间的矛盾。
    
其实,破解孩子的计谋很简单,只需变爸爸、妈妈、孩子的“三国纷争”为夫妻联手,共同收拾自家的“小坏蛋”。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