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路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7.56
4.8折
¥
7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杨露 著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7947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1221883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杨露,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硕士,香港大学博士。现为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代派文学与戏剧等。
目录
绪论
(一)问题与材料
(二)基本概念与研究命题
(三)方法论的更新
(四)结构与分章
第一部分 西方现代性的自反:从《在路上》到《等待戈多》的“不安的自由”
一《在路上》:奔跑的普鲁斯特
(一)文献回顾
(二)自发性写作
(三)自反性的个体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彷徨的反英雄
(一)文献回顾
(二)“少年史卡兹”风格
(三)反英雄的个性危机
三《等待戈多》:一出悲喜剧背后的现代性
(一)文献回顾
(二)“怎么说?”
(三)等待什么?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翻译现代性:跨境的翻译
四翻译的政治:翻译的体制化
(一)文献回顾
(二)1949―1979:意识形态的体制化
(三)1949―1979:诗学理念的体制化
(四)1949―1979:赞助人的体制化
(五)1949―1979:体制化文艺批评的“强势误读”
(六)结语:毛泽东时代的翻译体制化
五1949―1979:译者的特殊性
(一)黄雨石
(二)“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黄雨石的实践翻译观
(三)施咸荣
(四)“通俗文学”的沉浮:施咸荣的翻译为读者的翻译观
(五)结语:译者的主体间性
六翻译体制化的烙印:《在路上》的第一个中译本
(一)石荣本《在路上》的语词选择
(二)石荣本《在路上》的情节删减
(三)翻译《在路上》的自反性的个体
(四)翻译《在路上》的自发性写作风格
(五)结语:翻译中的自我审查
七译者的特殊翻译策略:《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第一个中译本
(一)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词选择
(二)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情节删减
(三)捕手还是守望者·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物
(四)少年史卡兹: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风格
(五)结语:特殊的翻译策略
八现代性困境叙说的本土化:《等待戈多》的第一个中译本
(一)镜中的读者
(二)翻译英文本还是法文本?
(三)翻译悲喜剧之“喜”
(四)翻译悲喜剧之“悲”
(五)结语:全球化的文本与在地的翻译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反思与自反:阅读中的反叛一代
九地下阅读运动:主体的压抑与“自我投射”的阅读
(一)文献回顾
(二)个人私密空间的压缩
(三)地下阅读运动
(四)地下阅读运动中的《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等待戈多》
十“告别革命”的书写:从翻译语体到个人化的写作试验
(一)文献回顾
(二)翻译语体:以艺术试验“对抗话语”
(三)个人化写作:新的写作试验
第三部分小结
结论:互动――告别革命的全球化时代
(一)禁书:打开一扇窗
(二)革命的遗产
(三)像一个悖论:全球化时代的“主体性”焦虑
附录:1949―1979年作为内部书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列表
内容摘要
杨露所著的《革命路上(翻译现代性阅读运动与主体性重建1949-1979)》以《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为案例,研究1949―1979年内部书中的文学部分的译介,试图展现翻译如何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生成“在地性”(localization)的连接,以及译作在1970年代的阅读运动和新时期的现代性讨论中扮演的角色。
作者提出,“自我投射”(self―projection)的阅读运动使青年一代通过“强的误读”(strong misteading)思考中国当代文学,思考中国的道路和前途。这些译著不仅在中国书写了另一种命运的文本,也推动了文学的,甚至整个社会的主体性重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