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2.94 3.3折 ¥ 69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吴震、孙钦香
出版社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17354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2770536
上书时间2024-10-12
一 心即理
二 心学格物论
三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
四 知行合一
五 知是心之本体
六 乐是心之本体
七 气即是性,性即是气
八 真己是躯壳的主宰
九 良知无所不知,而又本无知
十 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
十一 良知之“真诚恻怛”
十二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十三 致良知
十四 本体工夫
十五 事上磨炼
十六 万物一体
十七 善恶只是一物
十八 四句教
十九 精金喻圣
二十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二十一 颜子没而圣学亡
二十二 学贵心得
“心即理”是阳明学的第一命题,是阳明心学的标志性命题。阳明在《象山文集序》中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对世儒之支离提出批评,认为“世儒之支离,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当时朱子学说流行已久,且为官方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对阳明此类说法,即便是阳明弟子,初闻之下,也颇难理解,徐爱、郑朝朔等纷纷请教,阳明为之答疑解惑,关于师生之间的问答详见此篇所录条目。
“心即理”说在当时乃至以后引发了不少讨论。与阳明同时代的朱子学代表人物罗钦顺对“心即理”“心外无物”等说法大加批评,罗钦顺自言“仆与王(阳明)、湛(甘泉)二子皆相知,盖尝深服其才,而不能不惜其学术之误”,批评他们“但求之于心,而于事物上通不理会”,认为“心也者,人之神明而理之存主处也,岂可谓心即理,而以穷理为穷此心哉”。(《困知记》)
明末清初之际,王船山对“心一理”说也提出批评,他指出所谓“心一理”说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心外无理”,二是“理外无心”。他同时指出,“心外无理”虽然可以讲通,却与佛教“三界唯心”之说相同,如“父慈子孝,理也”,假使有人没有孩子,则虽然可以说慈之理不能生于此人之心,但不可据此推断天下无慈理。而“理外无心”则更不准确,按照舜“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的说法,船山问“人心者其能一于理哉”,如此不就是“随所知能以逐于妄”?因此他说:“心之未即理。”(《读四书大全说》)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集评》本第3 条)
【译文】
徐爱问:“至善如果只从心中寻求,恐怕不能穷尽天下所有事物之理吧?”
阳明说:“心就是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徐爱又问:“比如事父的孝、事君的忠、交朋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其中有许多节目仪式需要讲求,恐怕也不能不考察吧?”
阳明说:“世人被这个说法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明白的,今天暂就你所提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事父这件事,总不成要在父亲那里寻求个孝的理?事君,总不成在君主那里寻求个忠的理?交友、治理百姓,总不成也要在朋友和百姓那里寻个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都只是在此心寻求即得,所以我说‘心即理’。如果此心没有丝毫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添加一分一毫。如果此心全是天理,那么表现在事父上自然就是孝,表现在事君上自然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自然就是信和仁。因此只须在此心上做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即可。”
徐爱问:“听了老师您这番解释,我已觉得有所醒悟。但是旧说依然萦绕心间,我还不能完全看破。比如事父这件事,其间早晚请安问候、嘘寒问暖等生活细节条目,难道不需要讲求吗?”
阳明说:“怎么不讲求?只是要有个头脑,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比如讲求寒冬保暖,也只是要讲求尽自己的孝心,不使有一毫人欲夹杂其间;讲求炎夏避暑,也是要讲求尽自己的孝心,不使有丝毫人欲夹杂其间。如果此心没有人欲,全是孝心,那么冬天自然会思量父母的寒冷,自然会去采取保暖的方法;夏天自然会思量父母的炎热,自然会去了解消暑的办法。防寒消暑都是那纯孝的心发出来的,必须先有纯孝的心,人才会思量讲求这些防寒消暑的方法。比如就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条目。树必须先有根,然后才能长出树叶,而不是先讲求树叶,再去栽培其根。《礼记》上说‘孝子心中有深爱者,心中必定是和气的,其脸色必定是欢愉的,欢愉必然展现为温婉的面容’。必须先有深爱父母的心为其根本,自然会有和气、欢愉、温婉的表现。”
【点评】
按照徐爱的理解,“至善是心之本体”就是追求“至善”只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对天下众多事物之“理”的讲求。对徐爱此问,阳明用“心即理”命题作了直截了当的回答。如就“事父”“事君”“交友”“治民”等伦理政治实践活动来看,这些行为的伦理准则都存在于行为者的心中,而不能向行为的对象上去寻求。这说明作为“理”的伦理规范不在行为者的心外而在行为者心中。此即阳明“心外无理”。既然一切伦理行为源自每个人内在的本心,只从“纯乎天理之心”的本心发动去做,便可使行为真正符合“孝”“忠”“信”“仁”等道德准则。若本心受到蒙蔽,则需要做一番“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
而关于本心与节目的关系,阳明用“树木”作为比喻,将“诚孝之心”(理)比作“根”,“许多条件”(行孝节目)比作“枝叶”,强调伦理实践须建立在善良本心的基础上,由此出发,使得人心“无一毫人欲间杂”,那么,人的行为必然合乎道德规范。至于“枝叶”等各种知识“条件”,则只有外缘性的助益作用。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集评》本第275 条)
【译文】
阳明与诸友人一起游历南镇,一个朋友指着岩石中开花的树,问道:“天下没有心外的物,那么,这棵开花的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
阳明答:“你没有看这些花的时候,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寞;你来看这花时,这花的颜色与你的心便同时明白起来。便知这花不是在你的心外。”
【点评】
本条即著名的“南镇观花”,是理解阳明的“心即理”“心外无物”等思想的一条重要资料,也是阳明阐发“心物同构”论的典型案例。按照常识的看法,深山中的花树按照节气变化而“自开自落”,与我们每个人的心没有什么关联。对此,阳明的回答非常简洁明了,说:当你没到南镇来看这棵花树的时候,这棵花树与你的心同时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当你到南镇来看这棵花树的时候,这棵花树的颜色就在你的心中一时明亮起来。由此可以推知,这棵花树并不在你的心外存在。这是说,无论深山中的花树是什么颜色,如何美丽,如果离开了人,那么,我们就无从了解这棵花树的颜色和美丽,此说并不意味着这棵花树作为客体不存在,而是意味着这棵花树的意义尚未对我们人类敞开。可见,阳明强调只有当人去观赏的时候,花树的意义才会在人心当中“一时明白起来”,其缘由也正在此。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主张,不仅影响了曾国藩、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名家,更是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以及与弟子对话的语录集,记载了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核心思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知名学者孙钦香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多年,从《传习录》中提炼出99个最能体现王阳明思想精神的经典章句,并做了详尽的注解和评析,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简明通俗的语言,深入剖析《传习录》的哲学内核,让我们了解王阳明的为人,领悟心学的智慧精髓,掌握处世成事的秘诀。
吴震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阳明学、儒家文化、宋明理学。著有《朱子学与阳明学》《朱子思想再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阳明后学研究》《东亚儒学问题新探》等。
孙钦香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政治哲学、比较哲学。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主编数部著作。
◎精选阳明心学核心原典《传习录》99段代表性章句,以22个主题浓缩原汁原味的阳明智慧,涵盖早期思想与晚年观点,完整呈现阳明学的整体面貌
◎阳明学资深学者、复旦哲学系教授多年潜心研究,剖析王阳明的哲学内核。一本深入浅出的普及读本,大家小书。
◎详尽注解 忠实译文 精辟评析,提纲挈领,准确而平实,人人可学
◎一本讲透心学真谛,领悟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秘诀,立身行事,点铁成金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主张,不仅影响了曾国藩、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名家,更是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以及与弟子对话的语录集,记载了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核心思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知名学者孙钦香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多年,从《传习录》中提炼出99个最能体现王阳明思想精神的经典章句,并做了详尽的注解和评析,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简明通俗的语言,深入剖析《传习录》的哲学内核,让我们了解王阳明的为人,领悟心学的智慧精髓,掌握处世成事的秘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