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入门自学全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入门自学全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4.92 5.8折 59.8 全新

库存1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清华 主编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454386

出版时间2024-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203349778

上书时间2024-10-02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彭清华,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教授,1988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相继获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2000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全国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主任、眼科科研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学术骨干、部级和省级重点学科《中医眼科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

目录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001
第一节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001
一、气一元论    001
二、阴阳学说    002
三、五行学说    005
第二节  藏象理论    008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008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008
三、脏腑分类及各自的
生理特点    009
四、五脏    010
五、六腑    012
六、奇恒之腑    014
七、脏腑之间的关系    015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    019
一、精    019
二、气    022
三、血    026
四、津液    028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030
第四节  病因    032
一、外感病因    032
二、内伤病因    037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040
四、其他病因    043
第五节  病机    044
一、发病    044
二、基本病机    046
三、内生五邪    053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056
第一节  望诊    056
一、整体望诊    056
二、局部望诊    060
三、望舌    060
四、望排出物    065
五、望二便    067
第二节  闻诊    068
一、听声音    068
二、嗅气味    072
第三节  问诊    073
一、问寒热    073
二、问汗    074
三、问疼痛    074
四、问饮食口味    076
五、问二便    078
第四节  切诊    080
一、脉诊方法    080
二、脉象归类    082
第五节  辨证    086
一、证的基本概念    087
二、证的基本特征    087
第六节  八纲辨证    088
一、表里辨证    089
二、寒热辨证    090
三、虚实辨证    092
四、阴阳辨证    093
第七节  病性辨证    093
一、六淫辨证    094
二、阴阳虚损辨证    095
三、气血辨证    096
四、津液辨证    100
第八节  病位辨证    101
一、六经辨证    102
二、卫气营血辨证    105
三、三焦辨证    107
第九节  脏腑辨证    10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08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2
三、脾与胃病辨证    116
四、肝与胆病辨证    119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22
六、脏腑兼病辨证    124

第三章  中药功效与辨识129
第一节  炮制与性味    129
一、中药炮制    129
二、中药的性味    130
第二节  配伍与禁忌    131
一、中药的配伍    131
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132
第三节  剂量与用法    134
一、中药的剂量    134
二、中药的用法    134
第四节  解表药    136
一、发散风寒药    136
麻黄
桂枝
紫苏叶
生姜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辛夷
二、发散风热药    137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第五节  清热药    139
一、清热泻火药    139
石膏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淡竹叶
栀子
夏枯草
决明子
密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    140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三、清热解毒药    141
金银花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绵马贯众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鱼腥草
大血藤
射干
马勃
白头翁
四、清热凉血药    143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五、清虚热药    144
青蒿
地骨皮
第六节  泻下药    144
一、攻下药    144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二、润下药    145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    145
甘遂
牵牛子
第七节  祛风湿药    146
一、祛风寒湿药    146
独活
威灵仙
川乌
蕲蛇
乌梢蛇
木瓜
二、祛风湿热药    147
秦艽
防己
雷公藤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147
五加皮
桑寄生
第八节  化湿药    148
广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砂仁
豆蔻
第九节  利水渗湿药    149
一、利水消肿药    149
茯苓
薏苡仁
猪苓
泽泻
二、利尿通淋药    149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通草
海金沙
三、利湿退黄药    150
茵陈
金钱草
虎杖
第十节  温里药    151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丁香
高良姜
第十一节  理气药    152
陈皮
青皮
枳实
木香
沉香
川楝子
乌药
香附
第十二节  消食药    153
山楂
六神曲
麦芽
稻芽
莱菔子
鸡内金
第十三节  驱虫药    154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南瓜子
榧子
第十四节  止血药    155
一、凉血止血药    155
小蓟
大蓟
地榆
侧柏叶
白茅根
二、化瘀止血药    156
三七
茜草
蒲黄
三、收敛止血药    156
白及
棕榈炭
四、温经止血药    156
艾叶
炮姜
第十五节  活血化瘀药    157
一、活血止痛药    157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乳香
没药
二、活血调经药    158
丹参
红花
桃仁
益母草
泽兰
牛膝
三、活血疗伤药    159
土鳖虫
骨碎补
四、破血消癥药    159
莪术
三棱
第十六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159
一、温化寒痰药    159
半夏
天南星
旋覆花
二、清化热痰药    160
川贝母
浙贝母
瓜蒌
竹茹
前胡
桔梗
三、止咳平喘药    161
苦杏仁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桑白皮
第十七节  安神药    161
一、重镇安神药    162
朱砂
龙骨
二、养心安神药    162
酸枣仁
柏子仁
首乌藤
远志
第十八节  平肝息风药    162
一、平抑肝阳药    163
石决明
牡蛎
二、息风止痉药    163
羚羊角
牛黄
钩藤
天麻
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
第十九节  开窍药    164
麝香
冰片
苏合香
第二十节  补虚药    165
一、补气药    165
人参
西洋参
党参
太子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甘草
大枣
二、补阳药    166
鹿茸
杜仲
续断
补骨脂
三、补血药    167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阿胶
何首乌
四、补阴药    168
北沙参
南沙参
百合
麦冬
天冬
石斛
黄精
枸杞子
龟甲
鳖甲
第二十一节  收涩固表药    169
一、固表止汗药    169
麻黄根
二、敛肺涩肠药    169
五味子
乌梅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    170
山茱萸
第二十二节  涌吐药    170
常山

第四章  中医方剂171
第一节  方剂中的基本概念    171
一、方剂组成分类    171
二、方剂常用治法    171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变化与剂型    172
一、组方原则    172
二、方剂的变化    173
三、方剂的剂型    173
第三节  解表剂    173
一、辛温解表剂    174
麻黄汤
大青龙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
二、辛凉解表剂    175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柴葛解肌汤
三、扶正解表剂    177
败毒散
参苏饮
加减葳蕤汤
第四节  泻下剂    178
一、寒下剂    179
大承气汤
大陷胸汤
二、温下剂    179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三、润下剂    180
麻子仁丸
济川煎
四、逐水剂    181
十枣汤
五、攻补兼施剂    182
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第五节  和解剂    182
一、和解少阳剂    183
小柴胡汤
二、调和肝脾剂    183
四逆散
逍遥散
三、调和寒热剂    184
半夏泻心汤
第六节  清热剂    185
一、清气分热剂    185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二、清营凉血剂    186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三、清热解毒剂    187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普济消毒饮
四、气血两清剂    188
清瘟败毒饮
五、清脏腑热剂    189
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
泻白散
清胃散
六、清虚热剂    190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
当归六黄汤
第七节  祛暑剂    191
一、祛暑解表剂    192
香薷散
二、祛暑利湿剂    192
六一散
三、祛暑益气剂    193
清暑益气汤
第八节  温里剂    193
一、温中祛寒剂    193
理中丸
吴茱萸汤
二、回阳救逆剂    194
四逆汤
回阳救急汤
三、温经散寒剂    195
当归四逆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九节  表里双解剂    196
一、解表清里剂    196
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解表温里剂    197
五积散
三、解表攻里剂    197
大柴胡汤
第十节  补益剂    198
一、补气剂    198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玉屏风散
生脉散
二、补血剂    200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三、气血双补剂    202
八珍汤
四、补阴剂    202
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
五、补阳剂    203
肾气丸
右归丸
六、阴阳并补剂    204
地黄饮子
第十一节  固涩剂    204
一、固表止汗剂    205
牡蛎散
二、敛肺止咳剂    205
九仙散
三、涩肠固脱剂    206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四、涩精止遗剂    207
金锁固精丸
桑螵蛸散
缩泉丸(原名固真丹)
五、固崩止带剂    208
固冲汤
易黄汤
第十二节  安神剂    209
一、重镇安神剂    209
朱砂安神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二、补养安神剂    210
天王补心丹
酸枣仁汤
三、交通心肾剂    210
交泰丸
黄连阿胶汤
第十三节  开窍剂    211
一、凉开剂    211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
二、温开剂    212
苏合香丸
第十四节  理气剂    213
一、行气剂    213
越鞠丸
柴胡疏肝散
半夏厚朴汤
二、降气剂    214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四磨汤
旋覆代赭汤
第十五节  理血剂    216
一、活血祛瘀剂    216
桃核承气汤
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二、止血剂    217
小蓟饮子
槐花散
黄土汤
第十六节  治风剂    219
一、疏散外风剂    219
川芎茶调散
消风散
牵正散
二、平息内风剂    220
羚角钩藤汤
镇肝息风汤
天麻钩藤饮
第十七节  治燥剂    221
一、轻宣外燥剂    221
杏苏散
桑杏汤
二、滋润内燥剂    222
麦门冬汤
百合固金汤
第十八节  祛湿剂    223
一、化湿和胃剂    223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二、清热祛湿剂    224
八正散
三仁汤
三、利水渗湿剂    225
五苓散
猪苓汤
四、温化寒湿剂    226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五、祛湿化浊剂    227
萆薢分清饮
完带汤
六、祛风胜湿剂    228
羌活胜湿汤
第十九节  祛痰剂    228
一、燥湿化痰剂    228
二陈汤
温胆汤
二、润燥化痰剂    229
贝母瓜蒌散
三、温化寒痰剂    229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三子养亲汤
四、治风化痰剂    230
半夏白术天麻汤
五、清热化痰剂    230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第二十节  消食剂    231
一、消食化滞剂    231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二、健脾消食剂    232
健脾丸
第二十一节  驱虫剂    233
乌梅丸
第二十二节  涌吐剂    233
瓜蒂散
第二十三节  治痈疡剂    234
一、散结消痈剂    234
仙方活命饮
五味消毒饮
阳和汤
二、托里透脓剂    235
透脓散
三、补虚敛疮剂    236
内补黄芪汤

第五章  中医临床237
第一节  肺系病证    237
一、感冒    237
二、咳嗽    239
三、哮病    242
四、喘证    245
五、肺痨    248
第二节  心系病证    250
一、心悸    250
二、胸痹    253
第三节  脾胃系病证    256
一、胃痛    256
二、痞满    258
三、呕吐    260
四、腹痛    262
五、泄泻    263
六、便秘    265
第四节  肝胆系病证    268
一、胁痛    268
二、黄疸    269
第五节  肾系病证    272
一、水肿    272
二、淋证    275
三、癃闭    277
第六节  儿科疾病    279
一、感冒    279
二、咳嗽    281
三、肺炎喘嗽    283
四、哮喘    286
五、泄泻    288
六、便秘    290
七、积滞    292
八、疳证    293
九、惊风    295
十、水肿    297
十一、麻疹    299
十二、水痘    301
十三、手足口病    303
十四、痄腮    304
第七节  妇产科疾病    306
一、月经先期    306
二、月经后期    307
三、月经过多    309
四、月经过少    310
五、经期延长    311
六、崩漏    312
七、闭经    313
八、痛经    315
九、带下过多    317
十、妊娠恶阻    319
十一、胎漏、胎动不安    320
十二、堕胎、小产    322
十三、妊娠咳嗽    323
十四、产后发热    324
十五、产后腹痛    325
十六、产后恶露不绝    327
十七、不孕症    328
十八、癥瘕    330
第八节  五官科疾病    333
一、针眼    333
二、风热赤眼    334
三、白涩症    335
四、胬肉攀睛    337
五、聚星障    338
六、绿风内障    339
七、青风内障    341
八、圆翳内障    342
九、络阻暴盲    344
十、络瘀暴盲    345
十一、消渴内障    347
十二、异物入目    348
十三、近视    349
十四、脓耳    350
十五、耳鸣耳聋    352
十六、鼻渊    354
十七、鼻衄    355
十八、乳蛾    357
十九、喉风    359
二十、口疮    360
二十一、牙宣    361
第九节  皮肤科疾病    362
一、热疮    362
二、蛇串疮    363
三、水痘    364
四、黄水疮    365
五、疖    366
六、鹅掌风与脚湿气    367
七、疥疮    368
八、湿疮    368
九、瘾疹    369
十、粉刺    371
十一、油风    371
十二、黧黑斑    372
第十节  骨伤科疾病    373
一、肱骨外科颈骨折    373
二、桡骨远端骨折    375
三、股骨颈骨折    376
四、骨折病用药    378
五、颈椎病    380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383
七、肩周炎    385

第六章  针灸与推拿388
第一节  经络    388
一、十二经脉    389
二、奇经八脉    391
三、十二经别    393
四、十五络脉    394
五、十二经筋    395
六、十二皮部    395
第二节  腧穴    396
一、手太阴肺经    396
二、手阳明大肠经    398
三、足阳明胃经    401
四、足太阴脾经    405
五、手少阴心经    407
六、手太阳小肠经    409
七、足太阳膀胱经    412
八、足少阴肾经    417
九、手厥阴心包经    420
十、手少阳三焦经    422
十一、足少阳胆经    425
十二、足厥阴肝经    429
十三、督脉    432
十四、任脉    434
十五、冲脉及其交会腧穴    437
十六、带脉及其交会腧穴    437
十七、阴维脉及其交会腧穴    437
十八、阳维脉及其交会腧穴    437
十九、阴跷脉及其交会腧穴    438
二十、阳跷脉及其交会腧穴    438
第三节  刺灸法    438
一、毫针刺法    438
二、灸法    443
第四节  推拿手法    444
一、推拿手法的基本知识    444
二、成人推拿手法    445

参考文献  459

内容摘要
本书按照中医学的课程体系分为6章,依次从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常用中药、方剂的组成运用、临床疾病的诊治等方面进行叙述。
第一章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介绍中医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第三章中药功效与辨识,对中药的炮制、药性、配伍等知识进行简介,并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与常用中药的特性。第四章中医方剂,从方剂的分类、组成与变化、剂型与使用以及21类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方解、运用、方歌进行介绍。第五章中医临床,对肺系、心系、 肝胆、脾胃、肾系等十大系统的常见疾病从概要、诊断、治疗方面进行阐述。第六章针灸与推拿,从经络、腧穴、常用针刺、推拿方法进行介绍。
本书严遵中医理论,立足中医临床,内容广博,分类详明,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学习。

主编推荐
1.一本书助力读者了解掌握中医学知识全貌,中医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 
2.阴阳五行、藏象、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经络与针灸推拿,高效培养中医思维,精心挑选临床常用中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