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5)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8.36
5.6折
¥
69
全新
仅1件
作者周冯琦//汤庆合//任文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0566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1040334
上书时间2024-09-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BI 总报告
B.2 上海环境战略转型与环境治理创新
一 上海市环境绩效评价
二 上海市环境战略转型
三 促进环境战略转型,创新环境治理
BⅡ 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篇
B.2 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环境管理创新
B.3 建立驱动市场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B.4 环境监测体系评价及管理能力提升
B.5 长三角区域雾霾协同治理机制与对策
BⅢ 创新环境保护市场机制篇
B.6 碳排放交易绩效评价及政策建议
B.7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挑战与市场培育
B.8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障碍与路径
BⅣ 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篇
B.9 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现状与趋势
B.10 绿色供应链管理:案例与对策
B.11 环境社会自治实践与发展建议
BV 案例篇
B.12 水环境治理创新:以浦东新区河道治理为例
B Ⅵ 附录
B.13 附录1 上海市生态环境安全状况跟踪评价
B.14 附录2 上海市资源环境年度指标
Abstmct
Contents
内容摘要
周冯琦、汤庆合、任文伟主编的《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5环境战略转型与环境治理创新)》:环境战略反映的是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环境战略是特定时期内环境发展状况、环境与经济关系、环境与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当前,无论是靠前环境保护还是国内环境保护都处在战略转型期。
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靠前环保发展新趋势。世界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已经由早期单纯的环境污染治理转向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扩展到人类生存发展、社会进步这个更广阔的范围。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断被丰富,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被认为是可挣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绿色经济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正处在一个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期。从中国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演化进程看,压缩型经济增长进程带来了复合型、结构性环境问题,传统的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走到了尽头,二者的关系必须发生历史性的转型。随着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公众对环境的诉求不断提高,环境战略转型初步具备社会基础。中国环境战略开始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二者并重,并逐渐转向环境保护优先,强调综合运用包括法律、经济、社会、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在内的环境战略。
在国内外环境战略转型的背景下,上海市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环境保护策略。上海市环境保护逐渐由早期的单项污染源治理发展到行业治理,由重点污染源集中治理发展到大规模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不断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上海市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监管力度。经过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懈努力,上海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由于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保持较快速度,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仍比较明显,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根据对2002~2013年上海市环境绩效的评价,上海市环境绩效近年来提升速度较快,环境绩效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总体上随着环境战略的发展转型而提升。近年来,上海市环境状态总体趋稳,但环境质量的改善还面临很大挑战。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外来污染压力等给上海市带来的环境压力还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效率、政府环境管理水平等传统的环境保护体系,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所取得的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在当前新的环保形势下,传统环境保护战略发挥作用的难度不断提高。
上海市环境战略的转型,既是国内外环境保护一些战略性问题发展变化新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自身城市定位发展升级的客观要求。上海市城市发展定位的升级对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达到优选城市水平,必须进行环境战略转型,才能满足城市发展不断提高的环境质量要求。环境战略转型的内容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面的环境战略转型体现在环境保护指导思想的转型,根据环境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由经济优先转向环境优先,用环境约束来优化发展,将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根据上海市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来约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微观层面的环境战略转型重点是突破结构、制度或执行上的障碍,由环境管理向环境治理转变,实现环境治理创新和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微观层面的环境战略转型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环境管理模式,环境管理由污染控制转向质量提升,并以若干关键环节上的管理能力提升为基础,建立驱动市场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强化环境监测的功能。环境管理还应由单一区域单方面的治理转向区域间环境的协同治理。二是创新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保护中的难题。借助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增强企业治理污染的动力,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提高全社会治理污染的效率,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积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三是提升环境保护转型的社会参与能力。动员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社区、公众等社会主体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健全完善环境信用体系,发展绿色供应链,开展并扩大环境社会自治,优化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环境和渠道。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