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64.8 4.7折 ¥ 13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陈伟武 编
出版社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5259
出版时间2019-03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1201873855
上书时间2024-09-04
後記
今年是韋戈先生陳煒湛教授八十華誕,編一本文集爲先生賀壽,是許多曾經從學於先生者的共同心願。《古文字論壇》本來屬於不定期性質,2015年出版創刊號,爲曾師經法(憲通)教授祝壽,2016年出版第二輯,紀念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第三輯剛好作爲韋戈先生慶壽專號。幸得中西書局秦志華社長傾力支持,使得我輩得以如願。
《容庚日記》爲容老自1925年1月1日至1946年2月26日之間所記,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學術史的珍貴史料,價值非凡。此次承容老長孫容國濂先生慨允首先披露,由其整理出若干片斷以饗讀者,容老墨寶“若愚”二字亦蒙惠借,影印發表。此前,世人罕知容老有詩傳世,黄光武先生多年来一直從事“容庚商承祚先生紀念室”資料整理,近時發現了容老佚詩手稿,撰文推介,殊为難得。
前年12月,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吴振武教授光降中大,在紀念古文字學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會議上致辭,講稿經吴先生整理,亦於此集刊表。
去年底,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黄德寬先生光臨中大“名師講壇”演講,惠允本刊發表其講稿《談談新見戰國竹簡〈詩經〉的文化意義》,講稿由中大博士生劉偉浠君整理,並經黄先生審訂。譚步雲兄爲韋戈先生學術傳人,著述甚豐,也是我大學同學,多年好友,其本科畢業論文《甲骨文所見動物名詞研究》即由韋戈先生指導,用力甚殷,創獲亦多,篇幅頗長。我知此文久置篋中,於是堅請譚兄發表,可作師生情誼見證。
集中所録之文我均讀過,間有疑誤即予標出,交蔡一峰君酌處,顯誤者徑改,疑似之間者同作者商改或不改。文集編定後呈請韋戈先生審閲,先生指出上述諸種均是此輯亮點。偶有差强人意之文,亦網開一面,收入集中,或可增喜慶和諧氣氛吧。
此書出版在即,凝聚了不少師友的辛勤勞動和情誼,在此一併致謝。本科同窗好友蔡照波教授已預約請衆師友吃酒,我仿佛聞到了韋戈先生壽宴上的酒香伴隨着此書的墨香。
陳偉武
2018年8月8日
1982年,先生爲中山大學中文系高年級本科生開設“古文字學”選修課,自編教材《古文字學綱要》,此舉在同類高校中文系當屬首創,《綱要》修訂時與唐鈺明先生合作,1988年由中山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後由譚步雲、黄文傑、禤健聰等協助增訂,2009年作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出版第二版。先生講授“古文字學”課二十年,首次開課時我作爲大四學生有幸修習,只是自己基礎太差,没有好好用功。學期中間先生曾布置作業,要求我們臨寫一幅小篆的作品,先生都用毛筆一一批改。我寫的字醜,先生的批語是:“要好生注意篆書的筆法。”有同學用了硬筆,先生旁批説:“毛筆何在?”有同學用劣質墨汁書寫,先生批道:“臭不可聞!”當時研究生隨班聽課,有師姐貌美如花,古文字書法平平,先生的眉批是:“字不如人。”辭約旨豐,照我理解,有兩層意思:其一,師姐人長得漂亮,字不怎麽樣;其二,書法比不上别人。師姐頗開心,領會的是*層意思,讓幾位老同學一起欣賞了先生的批語。
——陳偉武《古文字論壇·韋戈先生佚事紀略》
先生每日以寫字自娱,毫無功利目的,寫過即置一旁,不以爲意,不久即積滿几案。而性又極儉樸,過段時間就會將寫過之紙從頭翻出,於空白處繼續寫,寫滿了,翻過背面再寫,有時正反兩面均寫滿了小字,還會拿來再練幾個大字。無論用功的程度,還是物盡其用的可貴作風,都令人敬佩!但是,我對他的這個習慣,却不能不多次當面表達我的“憤慨”!我説:“您不知道糟蹋掉多少好字!”所以,每次趨謁請教,我都要努力搶救一點,以免毁滅。這件曹詩便是其中之一。我當時從一堆字紙中檢出,見字未寫完,也未落款,恐將不保,急忙向先生請求惠賜,先生哈哈一笑,提筆寫道:“癸未秋日,以古文書曹公此詩,雖不滿意,亦未忍毁之。半年後,斯鵬仁弟見之,不以爲惡,因贈。”我問先生,哪裏不滿意?他竟一時説不出來,端詳了好一會兒,才指着“豐”字説:“這個寫大了。”在我看來,這純屬吹毛求疵。古文字書法偶有大小參差,實無傷大雅。這件作品整體看來還是很協調的,用筆似較抄録刻辭的作品隨意些,顯得更加輕鬆自然,還多了一些蒼勁老辣的味道。像這樣的佳作,雖然先生暫時“未忍毁之”,但混迹於廢紙叢中,如非搶救及時,誰知道哪一天就遭殃了呢!
——陳斯鵬《古文字論壇·三鑒齋妙墨賞讀》
先生立志研究甲骨文,始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復旦大學讀書之時,他認爲當時的“厚今薄古”之説有偏頗,“今可厚,古實不可薄”,遂對*古老的甲骨文情有獨鍾。① 其實這種厚古不薄今、厚今不薄古的想法也正是他古今貫通學術思想的基礎;他既參加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也參加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就是他古今貫通學術思想的行動體現;他寫《漢字古今談》、《漢字古今談續編》等,就是他古今貫通學術研究的實踐活動。先生曾贈筆者墨寶,上書“學古而不泥於古,斯爲得之,古今結合,可望有成”,既是對學生的教誨,也是先生學術研究的自我寫照。
——林志强《古文字論壇·陳煒湛先生學術研究述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