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论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文论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7.36 5.9折 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湖北大学文学院《中文论坛》编辑委员会 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4524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1494981

上书时间2024-09-04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名物学研究
古诗文笺注的另一扇窗
方以智的名物训释——以《通雅·动物》为例
经典与解释
从《伐檀》“素餐”看“《诗》无达诂”
从著述体式看元代四书学
道法、政教与圣人之德——《韩非子·解老》中的理想政治
中国诗学研究
公安竟陵诸家与园林艺术
论汤显祖与泰州学派
《拊掌录》的编撰者、认识价值及艺术手法
对当代旧体诗词写作热的反思
旧体新咏焕新生——当代旧体诗词写作热概说
汉剧研究学院派成果的重大收获——读朱伟明《汉剧史论稿》
五四研究
借之“提劲”——漫谈我的“五四”研究
江山代有才人出——评陈占彪的五四研究
热情挚感启民智——评廖名缙演说启蒙思想的时代特征
西方古代美学研究
晚期希腊美学观念的分化与流变
荷马的灵魂与死亡——兼比较《奥德赛》Ⅱ的地府和《理想国》的洞穴
康德在柏拉图之后如何论艺术与真
沙湖论坛
方法与创新——以文学研究为中心
学科互涉——一种后学科的理论话语
文学地理学的六个研究方法
区域文学史写作的价值与方法——以《湖北文学通史》研讨会为中心
追寻“湖北文学”的精神内核——读《湖北文学通史》
中学教育与语文教学
内生的力量——一位现任校长讲述一所名校涅槃的故事
语文教育语用观的建构
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独立设课必要性探析
传承文学经典弘扬优秀文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模式探析
更正启事
《中文论坛》征稿启事

内容摘要
《中文论坛》是湖北大学文学院创办的涵盖中文学科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辑刊,旨在搭建一个新的学术平台,展示海内外学者近期新的研究成果,藉以倡导视野开阔、独立研究的学风,立一家之言,撰传世之作。聂运伟主编的《中文论坛(2017年.靠前辑:总第5辑)》包括7个栏目,内容涉及名物学研究、中国诗学研究、五四研究、西方古代美学研究、中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等。

精彩内容
卷首语 在长江出版社、湖大书局出版了4辑的《中文论坛》,从第5辑开始移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感谢两家出版单位,一个送我们扬帆启程,一个将我们导入更广阔的学术传播平台。 本卷之所以把“名物学研究”置于诸栏目之首,原因有二。其一,编者得以刊发《古诗笺注的另一扇窗》这样的妙文,深感荣幸。撰写此文的扬之水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专门从事名物学研究。多年来,扬之水先生辛勤走访国内外博物馆,用力搜寻僻书逸典,掌握大量名物研究材料,使实物、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完美结合,著有《诗经名物新证》《先秦诗文史》《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棔柿楼集》《终朝采蓝》等著作数十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二,扬先生的研究方法既得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家法,又彰显出当下学术研究亟待突破学科限制的有效探索。有人说扬先生的方法似乎是循了王世襄的路子,用实物说话,用考证与思索说话。名物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努力还原历史细节和生活细节,使读者在洞悉古人生活细节的时候,对诗文中深刻的意蕴理解得更加完整和透彻。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尚永亮教授得知编者得到扬先生的大作,索之以先睹为快,读后评曰:“惠寄扬先生大作细细拜读,甚好。作者于古器物稔熟,用以纠正诸家笺注之误,解说透彻,见解深入一层,的是行家。文末余絮更好,思路开阔,对诗图关系之理解颇为通达,佩服。”尚先生亦是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编者邀约的尚先生大作《方法与创新——以文学研究为中心》,集数十年研究之心得,所思所见,高屋建瓴,对读者参透扬先生微观研究方法的妙处无疑具有登堂入室的引领作用。“以证据为基础,以考据为手段,以接近、还原历史真相为目的,小而言之,可以施之于名物训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编年笺证等与文献学相关的微观层面;大而言之,可以施之于历史事件、人物关系、政治举措、学术流变等与社会文化学相关的中观、宏观层面。这一方法,历千余年的学术实践和积累,至清代乾嘉之际,皖、扬诸子而趋于完备,蔚为大观。”但是,“此一方法就整体而言,多以具体问题为考察对象,以文献考据为主要手段,而在涉及义理、思想层面及较大研究对象时,难免鞭长莫及,捉襟见肘;对于年轻学人来说,长期沉浸于此一界域,也不无钝化思想、艺术敏感之虞”,故“强调会通,强调日新,反对拘守和定论”才能成就大家风范。扬先生亦如是观,她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打通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一面是在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下对“物”的推源溯流,一面是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二位先生的异曲同声,分明道出了学术研究的奥秘和理趣。按编者的理解,学术研究是一份求真务实的工作。就工作的程序言之,如同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农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工作的目的言之,学者又不同于农夫,以考据“接近、还原历史真相”,或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均属精神食粮,滋养着健全的人格。无思想之勇气,何以洞穿历史的假象?无卓然超群的情操,又何以悟解冰清玉洁的文心文事?所以,剑胆琴心乃文人治学的最高境界,亦是学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内驱力。为本辑撰写《公安竟陵诸家与园林艺术》一文的夏咸淳先生,还有撰写《从〈伐檀〉“素餐”看“〈诗〉无达诂”》的彭忠德先生,前者年近80,后者也年近70。今年夏天,夏先生在上海看到《中文论坛》第4辑上刊发的《明清之际诗学的江南语境》一文后,托朋友联系到编者,寄来多年研究的大作,编者感佩不已,既为《中文论坛》能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支持而高兴,更想向夏先生孜孜不倦于学术的精神致敬。彭忠德先生是编者的学兄,也是多年的老朋友,其为人为文,素有剑胆琴心的风范,终日以读书为乐,以考辨真伪为治学要义。二位先生的文章,话题有大有小,其谨严的学术话语中所蕴含的思想张力,无不透视出作者叩问历史真相的文胆和与文化真谛相濡以沫的文心。 欧阳修鄙视“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今人以思想史的高度衡量文章的优劣,一反一正,均道出学术与思想史的密切关系。撰写《从著述体式看元代四书学》的周春健先生浸润古典学研究多年,著述颇丰。他认为,“集疏体”“笺释体”“辨疑体”“经问经疑体”“年谱传记体”五种体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元代四书学著述,但每种编纂体式却与思想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体式包孕思想,思想催生体式”。此一结论看似无新意,但作者精深的文献学疏证考订和阐释学的解读过程,是把驳杂的历史信息梳理为一个清晰的思想流程,是把碎片般的文献还原为思想的有机体。真的学问,不是标举空洞无物的“思想”,而是把思想还原为厚重历史的过程,用尚永亮先生所推崇的杨义先生在《论语还原》中使用的方法言之,一要对本有生命原件,细读深思而明其本义,作出复原性缀合;二要对典籍所在的文化地层叠压,究其原委而辨其脉络,作出过程性辨析;三要对大量散落或新近出土的材料碎片,旁征博引而把握命脉,作全息性的比对、深化和整合,排除疑似,聚集症结,在去伪存真过程中求证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在今天壁垒森严的学科体制里,名物学几无安身之地,可扬之水先生却写出了一流的文章。画地为牢、固守学科藩篱已成中国学术创新的沉疴痼疾。冯黎明先生的文章《学科互涉——一种后学科的理论话语》对此作出了入木三分的剖析,认为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学术的一个最为显明的变化就是所谓“学科互涉”成为一种知识创新的路径。学科互涉超越“分科立学”的现代性知识学秩序,以“学科间性”的方式审视人们的社会实践,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知识创新功能。学科互涉有三种境界:一是引入学科的知识学依据来考察诸如文学一类具有场域自主性的文化现象,二是将特定的文化现象置于多学科交叉的“散点透视”的知识学视野之中,三是形成一种“无学科”或者“超学科”的知识学视界。文化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学科互涉”的学理特质。“龟缩在学科象牙塔里做‘逃亡者’的结果是人文学科知识失去了对社会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而冲出学科牢笼在整体上对社会文化进行阐释才能恢复人文学科知识的进步意义。”在《借之“提劲”——漫谈我的“五四”研究》一文里,年轻有为的学者陈占彪先生亦说道,在学院的象牙塔之中,知识分子的公共性逐渐被专业性代替,民生关怀为学术研究代替,激情被冷静代替。在后现代社会中, 知识分子已经由过去的“立法者” 身份转变为现在的“阐释者”身份。网络社会新舆论空间的形成和“新舆论阶级”的兴起终结了知识分子的“代言者”身份。当然,在多数知识分子偃旗息鼓的同时,自然也有不甘心这种状况的知识分子,他们寻求新的出路。在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敏感的人文知识分子以学术的方式立足当下,观察中国,批判现实,介入社会,以实践其批判意识的新面向。上述见解,编者深以为然。 本辑“西方古代美学研究”栏目是常旭旻博士辛勤劳作的结晶,从组稿到修订译文,耗费了大量时间,并撰写了一篇颇具学术含量的“西方古代美学研究”编者小引,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本辑在开设“沙湖论坛”栏目之前,曾致函诸多学友: 《中文论坛》已出版4辑,刊发文章100多篇,撰稿者遍及大江南北,若检点诸多撰稿者的学习和学术经历,不难发现,或早或晚,或长或短,大家都曾在湖北大学的所在地——武昌沙湖湖畔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有人叹曰:沙湖水浅,容不下翻江倒海的蛟龙。我不以为然。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中国自古有周游列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治学精神,西方亦有游学(Study Tour)的传统,有缘在沙湖映下剪影的学人,无论今天身处何方,你们的学术成就和不倦的进取精神,永远是沙湖的骄傲!有鉴于此,《中文论坛》拟开设“沙湖论坛”专栏,以学术的力量,呼唤离沙湖而去的朋友们来此相聚,以求道的精神建构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不是狭隘地缘、学缘的标签,不是某种利益的聚合体。认识、确立和创建文化的价值意义,是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使命,亦是学术共同体赖以形成的内在根据。现代学科分立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大量研究课题的自我封闭、自说自话和研究者的孤独存在。走出这般困境,让知识生产挣脱功利的束缚,重现人文理念的光芒,让知识者有一个精神交流的空间,此乃“沙湖论坛”之企盼,也是抛砖引玉,敬请大家为办好“沙湖论坛”栏目出言献策,谢谢! 编者的倡议得到了热烈的回应和实际的支持,冯黎明先生提出讨论文学研究方法论的中心议题,并和尚永亮、曾大兴二位先生一起为“沙湖论坛”打响了第一枪。作为编者,自然对“沙湖论坛”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期待。 因为,2017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编  者 2016年岁末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