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樱园沉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樱园沉思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6 3.7折 3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肖书文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3146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1201526111

上书时间2024-09-04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肖书文,生于武汉。文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日本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1988年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本科毕业,2011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日语系系主任。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和“佐藤信夫修辞学的人性论研究”等。
主要编译著有:翻译《修辞认识》《修辞感觉》《苍穹之昴》;编著《日本近现代文学名作选析》《大学日语教程》《大学日语》等教材。以及论文:《出走与回归:中国20世纪修辞学的文化启示》《拿来和超越:日本近现代修辞学述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佐藤信夫另类辞格体系解读》《(高濑舟)的寓意》《修辞学的第三视点——论佐藤信夫的“修辞感觉”》《论佐藤信夫修辞哲学的突破》《夏目漱石(梦十夜解读》《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人性边界》《试论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中的心灵冲突》《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等。

目录

Ⅰ 源
东西方四种神话的创世说比较
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附录 瞬间的永恒《舞会》读后感
从《古事记》看日本妇女性格的形成
Ⅱ 作品
森鸥外《高濑舟》的寓意
夏目漱石《梦十夜》解读
论志贺直哉《在城崎》中的死亡意识
试论芥川龙之介《鼻子》的深层意蕴
试论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中的心灵冲突 兼与西方悲剧精神比较
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人性边界
从畸恋中升华 读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
玉铃的传说 川端康成《玉铃》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太宰治《富岳百景》解读
宫泽贤治《要求多的餐馆》的象征意义
木下顺二:夕鹤归来
星新一微型小说管窥二题
大江健三郎《饲育》中的人道情怀
Ⅲ 释疑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爱情观探析
志贺直哉和郁达夫小说比较研究
太宰冶《越级申诉》对《新约》中犹大形象的翻案
后记

内容摘要
肖书文著的《从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树(樱园沉思)(精)》从宏观出发,首先将日本文化放在东西方以及中日对比的大视野中加以定位,依次评论了十几位在日本很享盛名的很好小说家及其作品。这些评论的重要特点在于,作者不限于单纯从文学创作技巧的眼光来分析一个个文本,而是深入到作品底下的思想境界和心灵冲突,从而展示出评论者对原作者的内在精神的领悟、理解和挖掘,能够带给读者意外的沉思。

精彩内容
序   今天的中国人一提到日本人,脑海里马上就想到“经济动物”,正如半个多世纪前想到“鬼子”一样。但是这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二十世纪初日本曾经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国家富强之道的圣地,大批留学日本的青年学子除了在那里学到了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个新兴民族的那股强劲的活力。当年的日本是中国人窥探和接受西方文化的窗口,也是中国人学习如何使自己的国家崛起的老师。日本人一千多年来是中国文化的小学生,这一历史事实使得中国人在日本文化面前更少防范、更有自豪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忽视日本文化自身固有的特点,在东亚文化表面的共同点的掩盖之下,往往对日本思想中那种不同于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感到困惑不解,而在同样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的过程中,对于日本文化精神本身给这种接受所带来的特异性也视而不见。因此,在今天我们和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常常会感到别人了解我们要远胜于我们了解别人。撇开器物的层面不谈,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最有效、最深入人性的深处的媒介就是文学了。文学即人学,看一个民族的人性发展态势,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学思潮。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日本文学总体来说是介绍的多,评论的少,评论得深刻和精确的更少。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小书,应该说属于少数对日本文学做出富于思想性的深入评论的作品之一,是比较难得的。该书从宏观出发,首先把日本文化放在东西方以及中日对比的大视野中加以定位,然后依次评论了十几位在日本最享有盛名的优秀小说家的作品。这些评论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作者不限于单纯从文学创作技巧的眼光来分析一个个的文本,而是深入作品底下的思想境界和心灵冲突,展示出评论者对原作者的内在精神的领悟、理解和挖掘,富有沉思的意味。本书作者所瞄准的问题很多都属于日本文学史上的难题,有的甚至是谜题。例如对森鸥外《高濑舟》和夏目漱石《梦十夜》的解读,这在日本评论界都是难以把握的主题,作者却透彻地揭示了其中的生命哲学和历史文化意味;又如对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解读,作者在中日各家众说纷纭的观点中独辟蹊径,阐发了其中的悲剧意识和人类精神冲突的矛盾本质;而对当今流行世界各国长盛不衰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作者也通过“爱情观的成长”这把钥匙,揭开了令村上本人苦恼并让众多评论家感到困惑的“成长小说”之谜。作者还从《古事记》中揭示出日本妇女传统性格形成的根源,从日本传统文学的“物哀”与中国传统“感物伤情”的比较中凸显了中日两大文学传统审美意识的细微区别,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表现出作者在面对这些困难主题时的独到见地:着眼于日本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形态,包括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爱情观、审美观和宗教观等,属于对文学作品的思想评论。本书的另一特点是,文中对作品的所有的文学见解都不脱离文本,而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分析之上。这本来是做文学评论必备的基本常识,但在今天,文学评论中充斥着离开文本作天马行空的思想遨游的作风,用一些连自己都不甚了了的外来名词和术语填充版面,掩盖内容的贫乏。本书没有这种毛病,而是十分朴实地就作品谈作品,一切思想的发挥都有文本的根据。因此,本书看起来是一种学术性质的研究,而且常常免不了引经据典,将视野拓展到中外学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其实是很好读的,它带领读者进入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把那些精彩段落向读者指点出来,而把那些难点和晦涩之处用通俗的语言加以化解,祛疑解惑。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很难停下来对某个问题冥思苦想,而本书则恰恰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颇具可读性。形式上,本书大部分文章都是短文,最长的是一万多字,一般都是三五千字甚至一两千字一篇,言简意赅。内容上,每篇文章都是一气呵成,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点到为止,发人深省。这与本书各篇文章的性质有关。实际上,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日本文学教学的结晶,听众是日语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所用的教材都是日本作家的作品的日文版。常常是每次课讲一个或两个短篇,最后三篇文章则是作者对她所带的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加工而成的。虽然硕士论文是由硕士生自己用日文完成的,但作者不仅对其中日文的表达和行文进行了详细的批改,而且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思路从头至尾都做了悉心的指导,并与研究生就该主题进行过反复的讨论,译成中文后又经作者按照发表论文的要求做了全面的修改和压缩,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这里的这些评论读来都通俗易懂,因为要在课堂上让本科生听懂、让硕士研究生能够领会,就不能过于艰深;但每篇论文都显得不同凡响、见解独特。作者本来想,这些文章反正大都已发表过了,并没有将它们集结成书的意思。但我极力建议她还是搜集一下,把这些风格和思想基本一致的作品集中在一本书中体现出来。因为以前发表时并不注重刊物的影响力,也很零散,拉的时间很长(有的相隔达15年以上),形不成一个有分量的印象,现在让它们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可能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殊为可惜。经过作者多方搜寻,甚至还翻出了遗忘在抽屉和柜子深处的多年前的手稿,才编成了目前这本篇幅不大却极有特色的小书。据我所知,国内从这种人性和人生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日本文学作品的评论似乎还不多见。其实,不论哪个民族的文化,都包含有一些人类共同的东西,是需要从各个不同文化的角度来加以反思和提升的。这种工作不但是我们了解异民族文化所必需的,同时也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个重要的参照。邓晓芒 2016年12月22日 于武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