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神经解剖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临床神经解剖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3.87 6.4折 399 全新

库存1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芮德源,朱雨岚,陈立杰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11987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399元

货号1201239534

上书时间2024-09-04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芮德源,男,1933年生于江苏省六合县,1959年毕业干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现任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6年,对临床神经病学尤其对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具有专长。曾担任过多项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黑龙江省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次。在重量及省级杂志、会议上发表论文102篇,译文8篇。编著参考书2l部,其中主编12部,参编10部。主编《临床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检查法》《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脑梗塞与介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等。参编《临床内科》《医学英语文选》等。

朱雨岚,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学院,获医药学硕士学位,曾在法国里昂医学院学习研修,2001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神经科访问学者。200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癫痫与睡眠障碍中心主任、神经内一科主任。
担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癫痫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渐冻人项目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兼任《中华神经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审稿专家;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省市科研基金评审专家。
从事神经病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专长于脑血管疾病和癫痫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主译、副主编、参编、参译著作20部。
靠前作者或通讯作者在靠前及靠前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0余篇。承担过国家863课题、“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教育部、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等课题42项。

陈立杰,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2008年曾赴美国Center for Cancer andStem Cell Biology,Institute of Bioseiences and Technology,Texas A and M Health Science Center研修学习。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病房副主任。曾先后任首届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专家,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审稿专家,黑龙江省女医师协会第三届委员会理事,黑龙江省抑郁症防治研究会靠前届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近30年来,始终献身于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的一线工作,长期从事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痴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神经心理疾病、脊髓病、周围神经病及神经免疫性疾病等疑难重症的诊治工作,尤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治及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具有独到的诊疗经验和特点,并积极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的实验研究。在临床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改革中,积极参加2003年、2004年及2012年《神经病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在靠前外杂志上发表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在SCI检索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6篇,获得重量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各级科研课题资助项目13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3项,教学成果奖6项,黑龙江省卫生厅及哈尔滨医科大学校级医疗新技术奖7项,获得国家局授权的实用新型3项。主编《临床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检查法简明图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老年常见内科疾病》;参编《脑梗死与介入治疗》《神经病学学习指导和习题集》等多部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神经系统的发生概述
第一节神经管的形成和演变
一、神经管的形成
二、神经营的组织分化
三、脑泡的形成和原始分野
四、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
(一)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
(二)周围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
(三)内脏神经的发育
第二节神经嵴的形成和演变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主要畸形
一、概述
(一)常见的致畸因素
(二)病理和临床表现
二、神经管和神经嵴发育异常导致先天性畸形
(一)颅裂畸形
(二)脊柱裂和有关畸形
三、先天性脑积水
四、脑局部缺如
五、小型脑与巨型脑
六、颅狭窄症
(一)尖头畸形
(二)扁头畸形
(三)舟状头畸形
(四)斜头畸形
(五)三角头畸形
(六)Crouzon狭颅症
(七)Apert型颅面狭窄症
七、枕骨大孔区的先天畸形
(一)颅底压迹
(二)扁平颅底
(三)寰椎枕化
(四)寰枢椎脱位
(五)颈椎融合
(六)小脑扁桃延髓下疝
(七)Dandy—Walker畸形
(八)精神发育迟滞
(九)脑性瘫痪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区分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
(二)神经元的结构
(三)神经元的分类
二、突触
(一)突触的基本形态结构
(二)突触的超微结构
三、神经胶质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一)神经纤维
(二)神经
五、神经末梢
(一)感觉神经末梢
(二)运动神经末梢
六、神经纤维的溃变与再生
(一)溃变
(二)再生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一、反射弧
(一)反射弧的组成
(二)中间神经元的排列方式及其意义
(三)反射的种类
二、中枢的兴奋和抑制
第三章神经组织的变性、再生和移植
第一节周围神经组织的变性和再生
一、周围神经的变性
(一)顺行性变性
(二)逆行性溃变
(三)跨神经元溃变
二、周围神经的再生
(一)再生的形态变化
(二)影响再生的因素
第二节中枢神经的损伤、修复和再生
一、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变化
(一)中枢神经纤维的顺行性变性
(二)中枢神经纤维的逆行性变性
(三)跨神经元变性
二、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和再生
(一)神经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再生的影响
(二)神经营养因子与中枢神经再生
(三)外周神经移植术能促使中枢神经再生
第三节神经细胞与凋亡
一、神经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二、细胞凋亡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三、神经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一)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二)诱导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四、细胞凋亡与神经系统疾病
(一)神经细胞凋亡
(二)细胞凋亡与神经疾病
(三)治疗价值
第四节神经干细胞
一、干细胞与神经干细胞的概念
(一)干细胞
(二)神经干细胞
二、神经干细胞的来源与分布
(一)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二)神经干细胞的来源
三、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一)自我更新能力
(二)多种分化潜能
(三)两种分裂方式
(四)神经干细胞的标志
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影响因素
(一)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二)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五、神经干细胞的应用研究
(一)供移植用神经干细胞的来源
(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第四章脊髓、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第一节脊髓的形态、位置和被膜
一、脊髓的外形
二、脊髓的位置及其与脊柱的关系
(一)脊柱的形态
(二)脊髓的位置和脊髓节与椎骨的关系
三、脊髓的被膜
第二节脊神经
一、脊神经根及其病变症状
二、脊神经的分支概况
(一)脊神经后支
(二)脊神经前支
三、颈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颈丛浅支
(二)颈丛深支
(三)颈丛交通支
四、臂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臂丛锁骨上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
(二)臂丛锁骨下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
(三)臂丛的毗邻及其病变综合征
五、肋间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六、腰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二)生殖股神经
(三)股外侧皮神经
(四)股神经
(五)闭孔神经
七、骶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骶丛的短分支
(二)骶丛的长分支
八、脊神经对四肢皮肤和肌肉的分布概况
(一)四肢皮肤的神经分布
(二)四肢肌的功能、检查法和神经支配
(三)四肢主要关节运动的肌肉及其神经支配
第三节内脏神经周围部分
一、内脏运动神经
(一)交感神经
(二)副交感神经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比较
(四)主要内脏的自主神经支配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三、某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症状
(一)立毛反射
(二)皮肤血管反射
(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
(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
(五)性反射及其异常
第四节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脊髓的灰质核团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脊髓前角及其病变综合征
(二)脊髓后角及其病变综合征
(三)脊髓侧角及其病变综合征
二、脊髓的白质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脊髓上行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
(二)脊髓下行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
(三)脊髓各传导束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脊髓半离断综合征
三、脊髓定位诊断的解剖要点
第五节脊髓节
一、脊髓节与皮肤节段性分布的关系
二、脊髓节与肌肉节段性分布的关系
三、脊髓节与内脏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
四、脊髓各节段的病变综合征
(一)脊髓上颈段(T1~T4)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二)脊髓颈膨大(C5~T1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三)脊髓胸段(T2~T12)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四)脊髓腰膨大(L2~S2)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五)脊髓圆锥(S3~C0)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六)马尾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第六节脊髓的反射功能和病理反射
一、脊髓的躯体反射
(一)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射
(二)牵张反射
(三)浅反射
(四)病理反射
(五)联合运动
二、脊髓的内脏反射
三、脊髓休克期反射变化的原理
第七节脊髓的血管
一、脊髓的动脉分布及其闭塞综合征
(一)脊髓动脉的髓外分布状况
(二)脊髓动脉的髓内分布状况及其闭塞综合征
二、脊髓的静脉回流及其临床意义
(一)脊髓的静脉
(二)脊柱的静脉
(三)脊髓和脊柱静脉与其他静脉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章脑干和脑神经
第一节脑干的一般形态
一、脑干腹侧部的形态
二、脑干背侧部的形态
第二节脑干的主要传导束及有关核团
一、脑干内的主要感觉传导束
(一)薄束核、楔束核和内侧丘系
(二)脊髓丘脑束
二、脑干内的锥体束
(一)皮质脊髓束
(二)皮质脑干束
三、脑干内的锥体外路传导束
(一)皮质脑桥小脑束
(二)红核、黑质和有关传导束
(三)顶盖和有关传导束
(四)橄榄核群和有关传导束
第三节脑神经和脑干的反射功能
一、脑神经核的概况
二、颅底结构及其与脑神经的关系
(一)颅前窝
(二)颅中窝
(三)颅后窝
三、嗅神经和视神经
(一)嗅神经
(二)视神经
四、支配眼肌的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
(一)眼肌及其麻痹症状
(二)动眼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三)滑车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四)展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五)以动眼、滑车和展神经为主的联合病变综合征
(六)动眼、滑车和展神经的核上联系及其病变综合征
五、前庭蜗神经
(一)前庭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二)蜗神经(听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六、三叉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三叉神经及其核下性病变综合征
(二)三叉神经核群及其核性病变综合征
(三)三叉神经的核上联系及其病变症状
七、面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面神经核群和核性病变综合征
(二)面神经的周围部和核下性病变综合征
(三)面神经的核上联系和核上性病变综合征
八、后四对脑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一)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二)副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三)舌下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四)后四对脑神经的联合病变综合征
九、脑干的反射功能
(一)脑干的深反射
(二)脑干的浅反射
(三)脑干的内脏反射——瞳孔反射
第四节脑干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延髓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平锥体交叉部的延髓内部结构
(二)平丘系交叉部的延髓内部结构
(三)平橄榄中部的廷髓内部结构
(四)平延髓最上部的延髓内部结构
(五)橄榄前综合征
(六)延髓后外侧综合征
(七)延髓橄榄体综合征
(八)橄榄后综合征
二、脑桥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平展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脑桥下部结构
(二)平三叉神经根的脑桥上部结构
(三)脑桥基底内侧综合征
(四)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
(五)脑桥被盖综合征
三、中脑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平下丘的中脑下部结构
(二)平上丘的中脑上部结构
(三)动眼神经交叉性锥体束综合征
(四)动眼神经交叉性黑质综合征
(五)动眼神经交叉性红核综合征
(六)四叠体综合征
第五节脑干网状结构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特点
(一)解剖学特点
(二)生理学特点
三、脑干网状结构的分区和主要核团
(一)延髓下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二)延髓上段和脑桥下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三)脑桥上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四)中脑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五)脑干网状结构主要核团的分群
四、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
(一)网状结构与脊髓的纤维联系
(二)网状结构与小脑的纤维联系
(三)网状结构与间脑的纤维联系
(四)网状结构与大脑的纤维联系
(五)网状结构与脑干其他结构的纤维联系
五、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及其病变症状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及其病变综合征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感觉的控制
(三)脑干网状结构对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及其病变综合征
(四)脑干网状结构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及其病变症状
(五)脑干网状结构对内分泌腺活动与生物节律的影响
(六)脑干网状结构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
(七)脑干网状结构与不错神经活动
第六章间脑
……
第七章小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第八章大脑
第九章嗅脑和边缘系统
第十章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
第十一章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脑屏障
第十二章脑室系统和脑脊液
第十三章脑和脊髓的血管
附:脑各部血液供应提纲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摘要
《临床神经解剖学(第2版)》共十三章,系统阐述了神经系统的发生、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神经组织的变性、再生和移植,脊髓、脊神经和内脏神经、脑干和脑神经、间脑、小脑、大脑、嗅脑和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脑屏障,脑室系统和脑脊液,脑和脊髓的血管等内容。同时,鉴于近年来神经解剖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对临床有较大影响的内容《临床神经解剖学(第2版)》尽量给予介绍;例如,有关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成为靠前外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书中对此也进行了重点的介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