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城、水城、生态城规划设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绿城、水城、生态城规划设计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2.37 6.4折 12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耀志,刘晶晶,黄际恒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1923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1201207927

上书时间2024-09-04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1 南宁“足迹”
1.1 建城至1955年―单中心封闭式发展时期
1.2 1955~1982年―单中心放射状拓展时期
1.3 1982~1995―单中心圈层拓展时期
1.4 1996年至今―集中分片区拓展时期
2 从“绿城”、“水城”到生态网络城市的发展态势
2.1 水城建设的发展背景
2.1.1 “水城”、“绿城”的缘起及建设现状
2.1.2 从“绿城”到“水城”的城市规划建设背景
2.2 他山之石―国内外水城建设案例研究
2.2.1 桥锁岛连―斯德哥尔摩
2.2.2 水上都市―威尼斯
2.2.3 水上市场―曼谷
2.2.4 小桥流水―苏州
2.2.5 山水秀美―桂林
2.3 《南宁水城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
2.3.1 南宁“水城”规划的基本思路
2.3.2 《水城建设规划》中的水网规划特征
2.4 “水城”建设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分析
2.4.1 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2.4.2 对滨水空间的影响
2.4.3 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2.4.4 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的影响
3 以“绿城”、“水城”为核心的南宁生态网络城市空间形态
3.1 构建南宁生态网络的现实条件
3.1.1 构建南宁生态网络的条件
3.1.2 南宁城市生态格局问题剖析
3.1.3 南宁市生态适宜性分析
3.2 以“绿城”“水城”为核心的南宁生态网络格局
3.2.1 上层次生态格局的延伸与深化
3.2.2 南宁中心城景观斑块分析
3.2.3 南宁中心城景观廊道分析
3.2.4 南宁都市区生态网络格局
3.3 以“绿城”、“水城”为核心的南宁生态网络城市空间形态构想
3.3.1 南宁生态网络城市的建设目标与基本理念
3.3.2 南宁“两线三区”导控格局
3.3.3 “底”的限制―非集中建设区保护策略
3.3.4 “图”的引导―集中建设区发展策略
3.3.5 南宁生态网络都市区空间结构构想
3.3.6 保育南宁健康的城市结构形态的现实途径
4 南宁生态网络都市区滨水空间系统规划
4.1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要素解析
4.1.1 延续性―有机连接城市整体
4.1.2 适配性―相应更新用地结构
4.1.3 亲水性―满足水域可接近性
4.1.4 自然性―气候特征不容忽视
4.1.5 审美性―营造特色景观
4.1.6 便利性―便捷的交通系统
4.2 滨水公共空间的系统化规划设计
4.2.1 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定位
4.2.2 滨水公共空间的规划策略
4.2.3 滨水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4.3 滨水居住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
4.3.1 滨水居住空间的要素构成及规划设计要则
4.3.2 构成要素与水体的关系处理
4.3.3 住区微气候的营造
4.3.4 滨水景观共享的规划设计
4.4 景观生态学指导下的滨水生态空间的规划设计
4.4.1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滨水生态空间的规划设计
4.4.2 南宁水城景观生态格局的构建
4.4.3 景观格局完整性和整体性的维护
4.4.4 景观生态格局中廊道的规划与控制
5 南宁水城旅游开发策略
5.1 城市旅游发展概况及主题定位
5.1.1 南宁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5.1.2 南宁旅游资源现状特征
5.1.3 南宁水城旅游主题定位
5.2 南宁水城主题旅游产品策划
5.2.1 多民族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策划
5.2.2 亚热带风光主题旅游产品策划
5.2.3 东盟风情主题旅游产品策划
5.3 南宁水城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5.3.1 影响南宁旅游空间布局的因素
5.3.2 南宁水城旅游空间布局的原则
5.3.3 水城旅游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
5.3.4 水城旅游线路策划
6 南宁生态网络都市区沿岸用地调整研究
6.1 水城建设使用地调整成为必然
6.1.1 研究背景
6.1.2 南宁“水城”建设及随其产生的公共利益的思考
6.1.3 规划调整是实现规划得益再分配的有效手段
6.1.4 用地调整
6.1.5 案例:苏州轻轨建设带动沿线用地发生变化
6.1.6 小结
6.2 以“水”为催化剂的土地利用效益变化特征
6.2.1 引发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的因素
6.2.2 规划行为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
6.2.3 南宁“水城”建设对沿岸用地利用效益的影响
6.2.4 规划行为引发的利益及现有分配特征
6.3 规划得益再分配的公共还原策略
6.3.1 我国规划得益分配的现存问题
6.3.2 回归公众的利益再分配策略
6.3.3 南宁“水城”建设规划得益公共还原
6.4 公共利益导向下滨水地区调整策略
6.4.1 公共利益导向下再分配的原则与手段
6.4.2 公共利益导向下用地调整要素
6.4.3 技术文件层面规划控制要素的制定
6.4.4 小结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新的层次,在研究城市空间发展中如何协调好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创造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共荣、生动和谐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课题。
南宁河流水系丰富,提供了由水网来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可能性,以水城南宁市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丰富的城市内河水系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是南宁独特、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在南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黄耀志、刘晶晶、黄际恒编著的《绿城水城生态城规划设计--低碳南宁的实践》紧扣南宁城市基础特征“水城”“绿城”,分析了南宁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在借鉴相关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南宁以水为“魂”、以绿为“体”,互相融合形成城市生态网络的基本途径。
该书可供从事规划管理、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师、学生以及对城市规划有兴趣的相关读者阅读。

主编推荐
1.《绿城、水城、生态城规划设计——低碳南宁的实践》提供了一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展的城市规划模式,具有前瞻性和较强的借鉴性。
2.该书作者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研究与设计,行业认可度较好。
3.该书采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阅读欣赏多有裨益。

精彩内容
2003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发表了一本影响世界的《能源白皮书》,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随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09年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做出了有关中国进行自主减排目标的庄严承诺,标志着向低碳发展转型成为中国肩负的世界责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进一步旗帜鲜明地表明我国政府对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态度。
我国面临的问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且处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在当前尚需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为满足低碳发展要求,对产业结构大幅调整,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在过去历史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中,已积累大量产业转型、资金及技术优势,且利用这一优势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资源,挤压发展空间,事实说明我们不可能指望发达国家恩赐公平发展权,亦不能寄期望于其附加昂贵代价的技术及支持,而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发展策略。
源于以上目的,研究团队抓住城市这一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并选择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发展进程和城市规模具有代表性的南宁市作为研究对象,使研究成果既具普遍性又不乏前瞻性。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各国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南宁,绿荫如盖、繁花似锦,是个宜居之城、活力之城。我所了解的南宁市内水系发达,以邕江为干流,大小河流有230多条,总长度4500多公里,市区内分布18条内河及10多个湖泊。南宁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二十多年的城市发展中,已经确立了“中国绿城”这样一个城市品牌,近年来又开始着力打造成为“中国水城”。应该说,南宁市从市情、水情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为突破口,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现代产业,提升城市品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新路子。
当前,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热潮方兴未艾。南宁1600多年来的治水历史、滨水文化和2009年以来南宁水城建设的宏伟蓝图、建设历程与既有模式探索,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细化研究和可供其他城市分析借鉴之处。本书的作者均长期致力于城镇生态化规划建设的实践工作,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方面具有较深造诣,特别是近10年来在水网城镇低碳生态化规划建设方面成果颇丰。难能可贵的是,尽管科研与设计业务与日俱增,但作者们能够跳出日常大量繁杂的具体工作,对水城南宁这样的优秀城市案例进行及时的系统性研究和总结,并就南宁实施高水平“中国水城”建设、打造生态网络都市和“海绵城市”等提出一系列的战略性、前瞻性思考,其学术敏锐感和责任感令人钦佩。由于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在中国刚刚起步,本书虽不乏许多亮点和创新之处,一些内容也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深化的余地。但是毫无疑问,本书的出版为这样的一个持续性工作开启了一个好头。
故欣然为之序。

第八届江苏省人大常委
原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2015年5月于南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