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与舌诊彩色图解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0.99
4.5折
¥
69
全新
库存44件
作者刘文兰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24047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1737468
上书时间2024-07-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刘文兰,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师从季绍良教授。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至今,现任中华中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在靠前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论文2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医常见病四诊及证候病理基础的研究。临床从事妇科、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在中医望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目录
第一章望诊的基础知识/1
第一节什么是望诊/1
第二节望诊的原理和意义/1
一、评价健康状态/1
二、判断疾病部位/2
三、分析病情轻重/2
四、辨别病邪性质/2
第三节望诊的内容和方法/2
一、望诊的内容/2
二、望诊的方法/3
三、望诊的注意事项/3
1.要注意正常状态与病理状态的区别/3
2.注意动态观察/3
第二章全身望诊/4
第一节望神/4
一、望神的概念/4
1.广义之神/4
2.狭义之神/4
二、望神的意义/4
1.了解精、气、血、津液的状态/4
2.了解脏腑的功能/5
3.了解形体的强弱/5
4.判断病情和预后/5
三、望神的要点/5
1.两目/5
2.神情/5
3.气色/5
4.体态/6
四、神的类型及意义/6
1.得神/6
2.少神/6
3.失神/7
4.假神/7
5.神乱/8
第二节望色/8
一、望色的概念及意义/8
1.望色的概念/8
2.望色的意义/9
二、色的分类/9
1.常色/9
2.病色/10
三、五色主病/11
1.青色/11
2.赤色/12
3.黄色/13
4.白色/14
5.黑色/15
第三节望形体/16
一、形体强弱/16
1.形体强壮/16
2.形体衰弱/16
二、形体胖瘦/17
1.形胖食少/17
2.形胖食多/17
3.形瘦食少/17
4.形瘦食多/17
5.大肉陷下/17
三、体质类型/18
1.偏阴质/18
2.偏阳质/18
3.阴阳平和质/18
第四节望姿态/19
一、望姿态原理/19
二、望姿态内容及意义/19
1.姿势异常/19
2.动态异常/20
第三章局部望诊/22
第一节望头部/22
一、望头部原理/22
二、望头形/22
1.巨颅/22
2.小颅/22
3.方颅/22
三、望囟门/23
1.囟门凸出/23
2.囟门凹陷/23
3.囟门迟闭/23
四、望头部动态/23
五、望头发/23
1.头发色泽/23
2.脱发/24
第二节望面部/25
一、望面部原理/25
二、望面部内容及意义/25
1.面肿/25
2.腮肿/26
3.面脱/26
4.口眼斜/26
第三节望目/27
一、望目原理/27
二、望目色/27
三、望目形/29
1.目胞浮肿/29
2.眼窝凹陷/29
3.眼球突出/29
4.针眼/29
5.眼丹/29
四、望目态/30
1.瞳孔缩小/30
2.瞳孔散大/30
3.瞪目直视/30
4.目睛上视/30
5.斜视/31
6.闭目障碍/31
7.眼睑下垂/31
第四节望耳/31
一、望耳原理/31
二、望耳色泽/31
1.正常耳/31
2.耳轮淡白/31
3.耳轮红肿/32
4.耳轮青黑/32
5.耳轮干枯焦黑/32
三、望耳形态/33
1.正常耳廓/33
2.耳廓瘦薄/33
3.耳轮干枯萎缩/33
4.耳轮肌肤甲错/33
四、望耳道/33
第五节望鼻/34
一、望鼻原理/34
二、望鼻色泽/34
1.正常鼻/34
2.鼻头色白/34
3.鼻头色红/34
4.鼻头色青/34
5.鼻头色微黑/35
6.鼻头色黄晦暗/35
三、望鼻形态/36
1.鼻头红肿生疖/36
2.酒渣鼻/37
四、望鼻道变化/37
1.鼻流清涕/37
2.鼻流脓涕/37
3.鼻腔出血/37
4.鼻息肉/37
第六节望口唇/38
一、望口唇原理/38
二、望口唇色泽/38
1.正常口唇/38
2.唇色淡白/38
3.唇色红赤/38
4.唇色青紫/39
5.唇色青黑/39
6.唇色樱桃红/39
三、望口唇形态/40
1.兔唇/40
2.口唇干燥/40
3.口角流涎/40
4.口唇糜烂/41
5.口疮/41
四、望口唇形态/42
1.口开而不闭/42
2.口闭而难开/42
3.上下口唇紧聚/42
4.口/42
5.口振/42
第七节望齿与龈/43
一、望齿与龈原理/43
二、望齿/43
1.正常牙齿/43
2.牙齿干燥/43
3.牙关紧闭/43
三、望龈/44
1.正常齿龈/44
2.齿龈淡白/45
3.齿龈红肿/45
4.齿龈出血/46
第八节望咽喉/46
一、望咽喉原理/46
二、望咽喉方法/46
三、望咽喉色泽/46
1.正常咽喉/46
2.咽喉红肿/46
3.咽喉漫肿,色淡红/46
四、望咽喉形态/47
1.扁桃体红肿化脓/47
2.白喉/47
第九节望颈项/47
一、望颈项原理/47
二、望颈项内容/48
1.正常颈项/48
2.瘿瘤/48
3.瘰疬/48
4.颈项强硬/48
5.颈项软弱/48
6.颈静脉怒张/48
第十节望胸胁/48
一、望胸胁原理/48
二、望胸胁内容/49
1.正常胸胁/49
2.扁平胸/49
3.桶状胸/49
4.鸡胸、漏斗胸、肋如串珠/49
5.一侧胸廓塌陷/50
6.一侧胸廓膨隆/50
第十一节望腹部/51
一、望腹部原理/51
二、望腹部内容/51
1.正常腹部/51
2.臌胀/51
3.舟状腹/52
第十二节望腰背/53
一、望腰背原理/53
二、望腰背内容/53
1.正常腰背/53
2.脊柱后凸/53
3.后背弯曲,两肩下垂/54
4.脊疳/54
第十三节望四肢/54
一、望四肢原理/54
二、望四肢内容/54
1.四肢肿胀/54
2.四肢萎缩/55
3.膝部红肿/55
4.鹤膝风/55
5.“X”型腿/55
6.“O”型腿/56
7.足内翻/56
8.足外翻/57
9.小腿青筋暴露/57
10.梭状指/58
11.杵状指/58
12.指甲淡红/58
13.指甲淡白/59
14.指甲色青/59
15.指甲色黄/59
16.指甲白斑/60
17.指甲形状改变/60
第十四节望皮肤/61
一、望皮肤原理/61
二、望皮肤色泽/61
1.正常皮肤/61
2.皮肤发赤/61
3.白癜风/62
4.皮肤色黑而晦暗/62
5.皮肤干枯/62
6.肌肤甲错/62
三、望皮肤形态/63
1.水肿/63
2.阳斑/63
3.阴斑/63
4.麻疹/63
5.风疹/64
6.瘾疹/64
7.水痘/64
8.热气疮/65
9.湿疹/65
10.缠腰火丹/66
11.痈/66
12.疽/67
13.疔疮/68
14.疖子/68
第十五节望痰/69
一、望痰原理/69
二、望痰内容/69
1.白痰质稀量多/69
2.白痰质稠量多/69
3.黄痰/69
4.痰中带血/69
5.脓血痰/69
第十六节望涎/69
一、望涎原理/69
二、望涎内容/70
1.小儿口角流涎/70
2.口角流涎,伴口眼斜/70
第十七节望小儿食指络脉/70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原理/70
二、望小儿食指络脉方法/71
三、望小儿食指络脉内容/71
1.正常小儿食指络脉/71
2.络脉沉隐/71
3.络脉浮露/71
4.络脉色淡/71
5.络脉鲜红/72
6.络脉紫红/72
7.络脉色青/72
8.络脉仅显于风关/73
9.络脉达于气关/73
10.络脉直达指端/73
第四章望舌/74
第一节舌诊概说/74
一、舌的结构/74
二、舌诊原理/75
三、舌诊方法/75
四、正常舌象/76
第二节望舌质/76
一、舌神/76
1.荣舌/76
2.枯舌/77
二、舌色/77
1.淡红舌/77
2.淡白舌/78
3.红舌/79
4.绛舌/80
5.青紫舌/81
三、舌形/82
1.老、嫩舌/82
2.胖、瘦舌/83
3.齿痕舌/84
4.点、刺舌/84
5.裂纹舌/85
四、舌态/86
1.痿软舌/86
2.强硬舌/87
3.歪斜舌/87
4.颤动舌/88
5.吐弄舌/88
6.短缩舌/88
第三节望舌下络脉/89
一、舌下络脉的概念及观察方法/89
1.舌下络脉的概念/89
2.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89
二、正常舌下络脉/89
三、异常舌下络脉/90
1.舌下络脉增粗/90
2.舌下络脉变细/90
第四节望舌苔/91
一、苔质/91
1.薄、厚苔/91
2.润、燥苔/91
3.腻、腐苔/92
4.剥苔/93
5.有根、无根苔/94
二、苔色/95
1.白苔/95
2.黄苔/96
3.灰黑苔/97
第五章常见心血管疾病证候与舌象/98
第一节真心痛/98
1.真心痛气虚血瘀证/98
2.真心痛寒凝心脉证/100
3.真心痛气虚血瘀证/101
4.真心痛痰热瘀结证/102
第二节胸痹/103
1.胸痹气滞心胸证/103
2.胸痹气虚血瘀证一/104
3.胸痹:气虚血瘀证二/105
4.胸痹气虚血瘀证三/106
5.胸痹气虚血瘀证四/107
6.胸痹气虚血瘀证五/108
7.胸痹气虚血瘀证六/109
8.胸痹气虚血瘀证七/110
9.胸痹痰瘀互结证一/111
10.胸痹痰瘀互结证二/112
11.胸痹痰瘀互结证三/113
12.胸痹痰热腑实证/114
13.胸痹阳虚血瘀证/115
14.胸痹心血瘀阻证一/116
15.胸痹心血瘀阻证二/117
16.胸痹痰瘀腑实证/118
第三节心悸/119
1.心悸肝肾阴虚证/119
2.心悸阴虚火旺证/120
3.心悸气虚血瘀证一/121
4.心悸气虚血瘀证二/122
5.心悸痰热腑实证一/123
6.心悸痰热腑实证二/124
7.心悸心血不足证一/125
8.心悸心血不足证二/126
9.心悸肝肾阴亏证/127
10.心悸心血瘀阻证一/128
11.心悸心血瘀阻证二/129
内容摘要
望诊是中医诊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望诊中因舌象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因而形成了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舌诊。
本书结合《中医诊断学》本科规划教材内容,从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等方面,对望诊与舌诊的内容及所主病证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编者团队从多年的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300余幅具有典型特征的望诊和舌诊照片,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方便读者直观地学习运用望诊、舌诊的基本技能。 本书可作为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望诊、舌诊知识的参考用书。
精彩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的全身状态和局部表现进行观察,对其健康状态或病情进行分析判断的方法。望诊位于中医四诊之首,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辨证指导十分重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可见神医扁鹊将望诊作为诊断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扁鹊望齐桓侯之色而断病,已被传为千古佳话。医学著作中抢先发售出现“望”诊法的著作见于汉代《难经·六十一难》,书中说:“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可见,望诊作为中医诊法已长达二千多年之久,对于了解人体健康状态、判断病情、诊断病种、辨别证候十分重要。汉唐时期,望诊理论在《内经》望诊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张仲景首创“舌胎”。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总结了颅囟诊法。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的“色脉”卷是现存最早的专论气色的望诊专篇。《金匮要略》从望神态、色泽、形体、形态、动态、舌、齿、排泄物等方面阐述了望诊的临床应用。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应看其舌下两边”“忽乱伤舌下青脉”等,是舌下络脉诊法的最早记载。宋金元时期,儿科望诊理论得到发展。元代滑寿在《诊家枢要》中提出了小儿食指络脉诊法,为儿科望诊提供了独特的方法。明清时期是望诊理论成熟时期,望诊及舌诊专著大量问世。如蒋示吉《望色启微》、汪宏《望诊遵经》、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张登《伤寒舌鉴》、王景韩《舌镜》、土田敬之《舌胎图说》等。其中,最突出的著作是汪宏的《望诊遵经》。汪宏十分重视望诊,他说“治病必先知诊,诊病必先知望”。他对望诊的时间做出了要求,提出“望诊须于平旦”,同时要注意心情平静,对光线等望诊环境也做了叙述。汪宏指出望诊的原则是知常达变,提出“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至此,中医望诊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工作者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望诊研究,望诊的客观化、数字化得到很大发展。望诊具有一目了然、客观准确的优点,被称为临床医师诊病的优选方法。笔者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20余年,深刻感受到望诊对于临床辨证指导的意义重大。但有很多学习者在学习之初,学习望诊不得要领,往往不知道怎样望诊,随后发展到不去望诊,最后放弃使用望诊方法,导致临床辨证不准确、临床疗效不高,造成遗憾。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学习望诊的方法不正确。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近年来先后进行了围绕中医望诊的多项教学改革,组织学生从开始学习望诊时就进行望诊实践。对一个观察对象,首先对其全身形体、面部、眼睛、鼻、嘴唇、牙齿、耳朵、头发、指甲等部位进行仔细观察;其次进行拍照;最后进行问诊、切诊等其他诊法。收集所有资料后,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望诊照片,结合其他四诊信息,理解望诊的临床意义。经过一系列望诊教学改革和临床实践,学生的望诊技能大大提高,本书中大量的望诊图片来自于学生和老师的望诊实践。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五章:第一章,望诊的基础知识;第二章,全身望诊;第三章,局部望诊;第四章,望舌;第五章,常见心血管疾病证候与舌象。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笔者尽量选择临床典型的望诊图片,也选择了部分正常人的照片,目的是与病理照片进行区分,以常达变。为了体现望诊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同时由于心脏与舌具有密切的关系,笔者选择了具有完整西医和中医诊断资料的31例心血管疾病病例,图文并茂、方药详实,便于读者理解望诊对于疾病辨证治疗的指导意义,激发学习望诊的热情。中医爱好者也可以对照本书中的望诊图片,了解望诊的临床意义,对于日常养生、防病治病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的黎金庆医师提供了大量望诊图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高艳医师提供了书中影像学照片,研究生王阿美拍摄了大量心血管疾病照片。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笔者迫切希望得到关注望诊的中医及西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为本书多提宝贵意见!刘文兰 于首都医科大学2018年5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