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7.33
5.9折
¥
98
全新
仅1件
作者邓晓芒,戴茂堂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1034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1564242
上书时间2024-07-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市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1982年武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2009年12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戴茂堂,男,1965年生,湖北省江陵县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价值哲学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伦理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伦理学和西方美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在内的各项科研课题。其学术成果曾多次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和武汉市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和良好的学术声誉。
目录
特稿
思辨逻辑的基本观点(上)(梁志学)/003
秋天的回忆(哲学随笔)(薛华)/021
康德哲学研究
康德往来书信中的《纯粹理性批判》诞生记(李秋零)/045
论《道德形而上学》对法权义务和德性义务之划分(舒远招)/055
康德审美判断理论的批判品质(戴茂堂李若瑶)/075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康德的判断力(何卫平)/085
黑格尔哲学研究
论黑格尔《逻辑学》中从本质论向概念论的过渡(邓晓芒)/107
黑格尔的外部国家与内部国家(郭大为)/123
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转折——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发生学考察(郭东辉)/139
域外稿件
作为生命策略的技术(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文舒红跃译)/159
海德格尔哲学研究
“反犹太罪”底临界状态——特拉夫尼《海德格尔与犹太世界阴谋的神话》读记(墨哲兰)/175
什么是哲学——从海德格尔的观点出发(尚杰)/207
布尔特曼“解神话”之“解”的三重解释学意涵——兼论“解神话”与启蒙运动和海德格尔的关系(姜韦)/223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哈贝马斯论世界共同体及其构建(江畅)/239
被夸大的变革——再思启蒙辩证法与交往行为理论之关系(侯振武)/253
德文、英文内容提要/266
内容摘要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为靠前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人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靠前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在业内具有极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精彩内容
纪念集卷首语 本期为《德国哲学》创刊30周年纪念刊。遥想30年前那个大梦初醒的年代,国内哲学界迎来了学术的春天,1986年创刊号的当年就出了第二辑,我的论文《批判哲学的归宿——康德〈实用人类学〉的意义》就发表在这一辑上。1988年在湖北大学召开的“近现代德国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国际学术讨论会是哲学界的一件大事,来自东德、西德、法国、瑞士、美国、日本的9位学者和国内的10位学者在大会上发了言,由当时在华中工学院任教的陈家琪师兄所撰写的会议综述发表在《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上,写得极为精彩。那时我们这一拨中青年学者都是40岁左右的年纪,张志扬、陈家琪、朱正琳、黄忠晶,还有北大的靳希平,成为在会上一班老前辈(陈修斋、张世英、杨祖陶、齐良骥、钟宇人等)中异军突起的新秀。 那些年,我一直都是《德国哲学》(包括后来的《德国哲学论丛》)的热心读者和撰稿人,曾在第2、7、12、15、16辑的《德国哲学》上撰文,最后是在《德国哲学论丛·1998》(出版于1999年)上发表关于康德宗教哲学的文章。进入21世纪,《德国哲学论丛》好像还出过两辑,以后就因经费困难而沉寂了,直到2007年我接手为止。这其实也反映了国内哲学界的风潮和趋势,世纪之交的那几年,正是古典哲学研究普遍消沉的几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新赶后”,不然的话,也不至于出版一本辑刊的钱也筹集不来。记得何卫平君关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辩证法的博士论文改定成书稿后,2000年由我推荐到上海某出版社出版,被出版社当即退回,说这年头,谁还谈伽达默尔啊?后来是志扬兄等一帮朋友合力推举,才在次年获得出版,目前已是国内哲学解释学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了。 现在,我接手这本杂志又有10年了。每年40多万字的文稿的阅读和编辑工作主要都是利用假期没有课的时候赶出来的,每次都要花一个多月时间。但这并不是最困难的,最难的还是好的稿源难找。由于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体制的畸形,像我们这种未纳入所谓“C刊”或“核心期刊”的每年出一辑的杂志,很难约到名家和一般中青年学者的稿件,写一篇稿子不容易,谁都愿意投往周期短又能被官方评价体系认可的杂志。本刊的一个重要的征稿途径,就是在高校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中物色一些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让他们从中抽出最精彩的章节先期发表。这些文章通常见解新锐,思路大胆,论证严谨,发人之所未发,丝毫不逊色于名家大腕。我每年都要参加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的许多场各层次的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的开题报告会和论文答辩会,这些开题报告和答辩会通常都会开成一场小型的学术研讨会(这已是武汉的西方哲学界的传统),从中正好可以发现源源不断的稿源。我有时甚至认为,未纳入被认可的评价体系不一定是坏事,本刊的这种超功利性,避免了很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可以用唯学术标准来选择稿件,而一旦沾上了功利,就很难说了。但我这种做法还能坚持多久,还真是不好预料。现在连硕士生都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了,否则拿不到学位。所以,本刊从2017年起改版,从年刊改为半年刊,以符合进“C刊”的要求。不过,无论怎么改,学术第一的原则我是一定坚持的。 邓晓芒 2017年3月于武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