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级潜能
  • 超级潜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超级潜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93 5.2折 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亚当·皮奥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02064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886606

上书时间2024-07-02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亚当·皮奥里(Adam Piore)

一位很好的、获奖无数的新闻记者,曾任《新闻周刊》(Newsweek)记者和编辑,曾在《悦游》(Condé Nast Traveler)《GQ》《发现》(Discover)《花花公子》《科学美国人》及《商业周刊》等杂志媒体发表文章。

目录
001- 引言
001- 第一部分:运动
003- 第一章
制造仿生人的仿生人 / 再现人类运动方式
049- 第二章
大力士的诞生 / 基因组的破译与重写
097- 第三章
撒精灵尘的男人 / 再生医学与再生肢体

143- 第二部分:感知
145- 第四章
用耳朵看世界的女人 / 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药片
194- 第五章
具有蜘蛛感应的军人 / 直觉与内隐学习
240- 第六章
心灵传动的技术专家 / 解码大脑与想象言语

279- 第三部分:思考
281- 第七章
记得所有事情的男孩 / 大脑
323- 第八章
指挥交响乐的外科医生 / 深部脑刺激与电的力量
349- 第九章
突然诞生的学者 / 释放内在的缪斯
379- 结语
387- 致谢

内容摘要
《超级潜能》是一本有关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创造奇迹的书,它从重塑人类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三个方面,讲述了现代医学如何作用于人的身体,包括四肢、大脑和感觉器官,使得很多原本不可逆的意外伤害得到修复或重建:肌肉组织再生,肢体再生,寻找失去的记忆,与自闭症患者进行“心电感应”,让失明的患者用耳朵“看到”物体……这一切不可思议的再造技术都依赖于神经科学、生物力学、遗传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发展。
同时,这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它讲述的是绝不放弃的人。他们失去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但与生俱来的渴求、直觉和冲劲,让他们克服了恐惧和失望,跨越一切障碍,鼓起勇气去实现生而为人的全部潜能,这才是更强大的力量。
我们相信,自打人类文明诞生起,我们就一直在试图超越自身的,优选地释放出人体中未被开发的潜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主编推荐
★ 一本记录生命奇迹的医学科普:
被截肢的登山运动员通过仿生技术可以轻松攀岩,被炸毁了大腿肌肉的士兵,通过肌肉再生技术,重新获得强健的肌肉组织,失明的女孩通过大脑影像再次“看”到世界……
★ 一部关于自我超越的生命之书:
这些奇迹得益于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更是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得这些原本残缺的生命变得更加强韧。
★ 真实案例、动人故事揭示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 西方知名作者好评如潮:
布拉德·斯通,《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作者
比尔·梅斯勒,《生命的诞生——我们究竟来自哪里》合著者
弗雷德·古特尔,《物种的命运》作者
沙伦·贝格利,《大脑的情绪生活》合著者

精彩内容
这是一本有关科学和医学的书。看到这样的主题,大家多半会跟冷静客观、数据驱动的那一方小天地联系起来,不过此书的缘起远非如此。实际上,这本书的出发点距离实验室和手术室都很远,我也几乎不愿在书里提起,以免吓跑那些想深入探究神经科学、生物力学和遗传工程学奥秘的读者们。亲爱的读者,请务必相信,我们终会到达目的地。
对我来说,这本书开始于 20世纪 90年代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校园一处阳光明媚的山坡上。我盘起双腿,坐在一群学生中间,凝望绿地如茵的田径场,俯瞰红杉林立的山丘,远处则是蔚蓝、原始而静谧的太平洋。蒙特雷湾海岸线蜿蜒而又巉岩兀立,在眼前伸展开来。这番景致,既可以安抚心灵,又能勾起无尽的可能和冒险。
当时,我还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而且是在名正言顺地“上课”。不过,这堂课跟我以前上过的都不大一样。我想起以前在美国东部的朋友们,端坐在教室,很快就被高中生般的不适感团团围困,一边听老师那查理 ·布朗(CharlieBrown)式的喃喃呓语,一边神游天外。就是这样的地方。我恐怕会很惊讶,我竟然会在这儿“上课”。谁知道会有这种可能?
然而此刻,可能终究成为了现实。这门课叫作“人本主义心理学”,我的助教吉姆 ·布朗(Jim Brown),认为这个时机恰好合适,可以向我们介绍这门课程的乐观而新奇的观点。课程的重点是在讲“人类潜能运动”,这种心理学思潮孕育了 20世纪 60年代反主流文化中迷醉的乌托邦主义和的无政府状态。当时我年方 18,身上仍带有青春期的痛苦、怨愤、恐惧交织的专享残留。我被它迷住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探讨的是如何改造人类,研究的是如何摆脱那些和阻碍我们之物。传统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学派的着重点,在于理解那些导致我们世界观扭曲或引发病理表现的神经官能症,因而往往陷于悲观,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本主义心理学这门学科正是由此而生的。诸如亚伯拉罕 ·马斯洛(Abraham Maslow)这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心的则是下一步。当这些个体能告别失望和恐惧,能够超越过往的伤痛,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马斯洛认为,只要有机会选择,我们每个人都会鼓起热忱,去实现身而为人的全部潜能 —去“自我实现”,去寻找幸福,去信奉创造力和去培育人际关系,去跨越一切障碍。要研究这些,马斯洛的目光并没有放在受苦受难的人们身上,而是投向了生机勃发的人。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又是如何“自我实现”呢?
马斯洛在 1968年写道:“仿佛是弗洛伊德向我们提供了心理疾病的那一半,我们现在必须用心理健康的这一半使其完满。”
后来,我成为驻外通讯记者,最早被派去采访柬埔寨红色高棉领导人波尔布特“大屠杀”事件幸存者,我从那时候就开始怀疑马斯洛的价值立场。某日午后,我站在乡下崎岖的小路上,遇见一位佝偻着身子、掉光了牙齿的乞丐,提及联合国法庭将审判当时依然在位的红色高棉政权领导人,并就此事询问了她的看法。泪水滚滚流下她的脸庞。她说:“他们杀死了我的孩子们,我也是因此才变成了这副模样。”
我想知道,蒙此大难之人,亚伯拉罕 ·马斯洛又该教导他们什么呢?而在如此不公不仁之地,对她及其他所有人来说,“自我实现”又有何意义呢?那时候看来,我在大学里学到的一切,在这个国家恐怕全都派不上
用场。
但最终,我会以新的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我到柬埔寨时,这个国家正在努力从 30年内战中走出来。我遇到的柬埔寨人,仍在 20世纪 70年代的 4年野蛮时期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大动乱期间,1/4人口死于饥饿、凶杀和疾病,整个社会被生生撕裂,徒留下满目疮痍和破碎支离的人们。我听到的故事都很惨烈,每每听到都会落泪。
1999年早春迎来了传统的柬埔寨新年,这是规模极大、场面极为隆重的节日盛会。之前那一年正逢 1997年政变爆发不久,人们还在担惊受怕不敢出门。现如今,就在我居住的金边市中心公寓外,人们纷纷涌入街头巷尾,载歌载舞、大快朵颐、尽情欢庆。我以前只见过眼窝深陷的难民照片,现在目睹孩童在四处欢跳。当地市长着手改造了湄公河岸边冲蚀而成的一小块地,从满是烂泥的沼泽摇身成为花草郁郁葱葱的公园,一家人可以在此野餐。我周遭的幸存者不再是神情严肃,而是洋溢着喜庆,你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到欣喜和宽慰、看到复苏和韧劲。而这一切,都现身于我误以为只剩下悲伤失落的绝望沙漠之中,远远超过我先前的想象。
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喜悦?似乎即便是不可想象的灾难,也没能碾碎我身边这些民众的人性,没能压垮他们拥抱此刻和拥抱彼此的能力,事实上反倒使其显得更加耀眼夺目。这种非凡的韧劲、这种喜悦,究竟来自哪里?为什么在我听来如此掷地有声?
世上最鼓舞人心的故事,是那些向我们展示人类真正所及的故事,那些向我们展示真正重要的品质的故事,有时候正出现于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凄惨的悲剧之中。我终于意识到,身处加州山坡上的我,所着迷的不仅仅是“人类潜能”,更是人文精神的韧劲儿。当我们失去一部分自己时,那种与生俱来的渴求、直觉、冲劲,让我们努力追寻复原之术,不光为了活下来,更为了活得更好。人在经受挫败后总能朝前看、向前进,其个中奥
妙让我此生都为之着迷。
你可能会问,这些跟我在引言开头提到的长篇大论究竟有何联系。神经科学、生物力学和遗传工程学跟波尔布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吗?
我之所以选择写一本科学书籍,而不是讲有关心理创伤、柬埔寨历史或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故事,是因为现如今医学和科学释放了人类潜力和恢复力中很好而又震撼人心的成功案例。我碰上这些案例纯属偶然,当我结束柬埔寨冒险之旅回国后,入职《新闻周刊》(Newsweek),报道
“9 · 11”事件,前往伊拉克,在此期间我结识了一位名叫休 ·赫尔(HughHerr)的仿生工程师,他身上的故事激起我的好奇和灵感,让我以新的思路去看待科学和技术。我循着故事的脉络,这个故事有他参与,也涉及神经科学、生物学以及其他改变一切可能的了不起的进步。当我慢慢了解到更多人,随着全国各地实验室和诊所里发生着的静悄悄的变革,他们的生活也深受影响,他们的故事正如我 20世纪 90年代在金边街头遭遇的那般,开始显现出难以言喻的神奇效果。
本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生物工程学,以及科学家、医生和某些病人自身正在用来解锁人类身体和头脑之恢复力的方式,对此前几代人只能聊作猜测。尽管我探讨的话题大多集中于当代神经科学、再生医学、药理学和仿生学方面某些最引人瞩目的科学成就,但本书并不因此变成一本有关人体和思想的临床式、智识式的大部头。本书讲述的是绝不放弃的人。当我着手写作,我就是在寻找这样一群人,他们帮助自己和他人重新获得了他们以为已永远消失之物 —跑步跳舞的能力,眺望远山的能力,认出爱人的能力,甚至仅仅是沟通的能力。换句话说,这就是让我们感到身而为人之物。
20世纪,我们达到大规模工程的突破点。所谓大规模工程,就是指物理创造力的爆炸式增长,由此诞生机械和结构技艺的惊人壮举,超越物理世界对大规模形态所施加的通常:帝国大厦崛地而起,人类发明飞机,登陆月球。如今,工程师正把眼光投向人体内部。人体成了新的前沿阵地,科学家以及这些当代建造家和建筑师的深刻思考,正在帮助我们恢复伤者的受损机能,解锁我们其他人新的潜能。
这个话题极富新闻价值。正如一本生物医学工程入门教科书所言,近年来,“技术犹如雷电一般击中医学”。科学家们正是靠这项技术,得以释放出人体中虽被我们理解却尚未被开发的能量。干细胞可以重建受损的身体部位,大脑可以绕过毁灭性损伤之处来重新连接。意识之外的想法和观念,囊括了我们所有的经验和智慧的总和。某些技术我会阐述得如同科幻电影那般详尽。写书的过程中,我也同时拜访过不少人,有的人重新长出指尖,有的人被炸飞的腿部肌肉也得以再生。我见到一名女士可以用耳朵来“看”东西,她因丧失语言能力的“闭锁”病患获得以心灵感应来沟通的能力。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依靠转型技术,它同样面临着难题。有了新技术,科学家可以对人体和思想进行准确度靠前的逆向工程,把不同的身体部位拆解开来分析,从分子水平摸透工作原理再重新恢复,近而给某些部位受损的人制造替换部件。但为什么要止步于此呢?事实上,许多科学家还在积极探索如何使用这些相同的技术帮助健全人超越先天的自然。如果说我们能修复受损的人体和心灵,为什么不给自己造个更好的版本?为什么不让自己更强大、更广阔、更超越?为什么不看看我们到底能推进到多远?
正如近期向欧洲议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遗传工程、仿生学和大脑功能促进药物等人类增强技术,“显现出恢复治疗和干预医疗之间边界的模糊化,后者旨在推动此类治疗措施向外延拓展”。
报告指出:“由于这些措施大部分来自医疗领域,因此当它们越来越多地施用于非病理情形时,可能有极大增强医疗化的社会倾向。”也就是说,医学在我们社会中的作用可能会得到的转变和扩张。有人警告称,这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从贫富差距拉大,到神经和身体增强的军备竞赛。还有人警告说,这甚至会接近改变人类存在的意义,撼动自由民主的基石 —“人人生而平等”的信仰。
弗朗西斯 ·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他的著作《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Our Posthuman Future: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 Revolution)中写道:“医学的最初目的是治愈疾病,而不是把健康的人变成神。”但我们很难抗拒“变成神”的诱惑。自文明诞生伊始起,人类就一直在试图超越自己的自然。据说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员已经开始嚼食公羊睾丸来增强力量,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睾丸是睾酮的重要来源,而睾酮是促进肌肉生长、骨质和力量的雄性激素。至少从公元前 600年以来,作家和科学家就一直在使用咖啡因和尼古丁来帮助自己集中精神 —尽管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咖啡因可以阻止一种名叫腺苷的大脑化学物质,腺苷的功能是促进睡眠、抑制觉醒;也没有人知道尼古丁可以模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则能导致人类感觉皮层的脑细胞和控制注意力的大脑区域时刻保持敏感。
换言之,哪怕对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缺乏基本了解,人类几千年来就不断地侵入自然,操纵人体和心灵。我们由此产生的技术往往粗糙、神秘而又不可靠。随着时移世易,现在发展得如何呢?我们应该担心吗?这又会是好事吗?
一些医学伦理学家强调,这是我们时代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但这当然不是个新问题。古希腊人除了留给我们嚼食睾丸的奥林匹克运动员,还给我们留下了代达罗斯神话。代达罗斯运用工程技术造出了蜡制的双翼,教儿子伊卡洛斯展翅飞翔,但因为违抗神的命令,给家人带来灭顶之灾。我们如此醉心于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会让整个社会飞得太靠近太阳吗?我们会把人类增强用作镇压或战争的工具吗?
我必须承认,研究本书的同时,脑中这些于我亲身经历过的保证奇迹
多半不值一提。那些时候,我是实实在在体验过技术的神奇,考虑的是实实在在“增强”后会是何等模样。
比如我穿上“肌肉服”,用指尖来举起重物,感觉就像拿起一页纸。又比如我跟一个记忆力出众的小男孩儿聊天,他 2岁时就能把附近每辆车上的年检贴纸全给背下来。后来我又跟一个男人共度一日,他正致力于研究让我们也拥有超凡记忆力的药片。
同许多科学家一样,在试图看清我们究竟能走多远的欲念面前,我也一再受到诱惑。但如果走过头,我们的技术会以某种方式毁灭我们,这样的幽灵也每每随之浮现。当我向人说起这段冒险之旅时,他们总是问我,这是我们应当拥抱的吗?我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在本书中试着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最终是“要看情况”。正如一位军事科学家在我问起他的想法时机敏地耸耸肩道:“棒球棍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如果你拿它打棒球它就是好东西,如果你拿它照着别人脑袋敲那就是坏东西。”我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尽力提供一些答案。读完本书后,你至少会更有资格得出你自己的答案。你会更了解未来的可能和原因,你会更理解今后遇到的种种争论。
不过,本书的中心并非关乎道德议题,也非技术规范,甚至不是成就我即将分享的有新闻价值故事的科学发现。这是一本关于人的书。许多人起初就像你我一样,当面对许多我们难以想象的挑战,通过自我发现和自我选择,克服生活中的噩运和不可避免的陷阱。在我心目中,正因为他们充满韧性,这使得追求新技术哪怕称不上必不可少或是崇高,至少可说是有价值的事业。
书中人物,不论是科学家还是他们试图帮助过的其他人,皆展示了我们所有人的共有特质:我们的所在,我们的能力所在,又何以成其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不仅仅关于人类的韧性,也必然关于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本书分为三大篇目(每篇各有多个章节),分别围绕着理解和重设人类
运动、感知和思考三方面展开。但我们真正关心的往往是人物和故事。本书的故事会让你大开眼界。接下来,让我们从最不平凡的人物开始吧 —他就是休 ·赫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