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7.44
4.2折
¥
42
全新
库存164件
作者徐洁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6576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1588715
上书时间2024-06-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徐洁,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职于山东省泰安南关中学、泰安市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泰安市教育局等单位。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专家,山东省课程专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指导专家,山东省教学能手。主持参与多项重量、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出版有《教师的心灵温度》《叩问教育的真谛》等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230多篇。应邀到全国各地给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师作讲座200余场次。
目录
序一课堂还给学生,教育返璞归真/7
序二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11
前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势与期待/15
第一章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
第一节必须警惕的课堂乱象/003
第二节从“教学”走向“教育”/016
第三节让课堂点化与润泽生命/023
第四节课堂成全生命的意义/027
第二章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
第一节基于评价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037
第二节基于评价的课堂学习目标设计/047
第三节基于评价的课堂问题设计/057
第四节基于评价的课堂活动设计/066
第三章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
第一节教学方法的分类与特点/077
第二节教无定法,条条大道通罗马/079
第三节正确对待讲授法教学/089
第四章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第一节谨防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097
第二节让学生站在学习的最前端/101
第三节让学生获得学习本身的乐趣/108
第四节正确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116
第五章如何有效组织合作学习
第一节合作学习的……价值/123
第二节生命周期:破解合作学习谜团/127
第三节合作学习中的学生抢答管理/131
第四节省思小组合作学习弱势群体/135
第六章如何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第一节深度学习:教师应率先垂范/143
第二节提高学生注意力促进深度学习/148
第三节提升思维质量促进深度学习/150
第四节走向深度学习的结构化学习/158
第七章如何演绎课堂精彩生成
第一节在充分预设中精彩生成/171
第二节深入学科内部挖掘生成资源/187
第三节结合学习内容特点达成精彩生成/197
第八章如何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
第一节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艺术/207
第二节反馈评价:课堂教学的制胜手段/216
第三节在观评品鉴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23
第九章“互联网+”时代如何变革课堂
第一节课堂:为创客式学习者设计/231
第二节互联网到底让教育改变了什么/239
第三节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基本功/246
后记为本真课堂而歌/249
内容摘要
作者基于学生立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育研究和思考,认真梳理200余场次课堂教学方面的讲座与培训经历,剖析了课堂教学的内在使命,并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堂变革等方法,系统勾画了搭建如何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可以有效指导一线老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
精彩内容
序 言一课堂还给学生,教育返璞归真多年来,我一直在呼吁要敢于直面“真教育”,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办教育。我欣慰地看到徐洁老师不只是鲜明地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还阐述分析了“还给学生什么”“还了之后要怎么做”。这是从学生为本的立足点出发,旨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教育返璞归真的正途。那么,到底要还给学生什么?让教育归真到何处呢?一、还学生做人之道,回归育人本位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的教育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必须尽快回到育人为本的轨道上来。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存在许多偏颇。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而言,人们一味地强调教育的人力资本功能;对于家庭和学生的未来而言,人们一味地强调教育为改变命运服务。其实,教育的功利性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自身发展的本体性功能。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个性发展,这一切都是缘木求鱼。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是中国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标志。中国教育必须走出狭隘的教育工具论的桎梏,一切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依归。在徐老师眼里,“课堂,一个教师和学生生命长河天天流淌着的地方,一个充满着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从灵魂深处氤氲着丝丝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徐老师始终牢记育人之本,把“教学”上升到“教育”,把“教做人”融入“教知识”。从课堂的整体设计到琐碎细节,从精心预设到精彩生成,再到合作学习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培养等,都是对学生的人格培育、德性养成和对生命的尊重,都在践行课堂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师要同时承担起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对学习、对教育产生强烈兴趣,使学生以自己的高峰体验为基础,产生对学校的爱,对教师的爱,对学习的爱。德育引领下的智育,才更能培养出完整意义上的人。二、还学生尊重科学,回归学习本质教育的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对于教育现象的认知和实践,必须摆脱盲从和愚昧。其次,对教育规律要具有敬畏之心。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学规律和教育规律。再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包括教育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教育科学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专业伦理。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当教学被当作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时,它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阻碍学习。这本书中所写的那些真实的故事很“雷人”:挤占音体美课的语文老师,辛苦付出,学生却恨不得把其工资扣光光;“懒”老师竟然盖过“勤”老师;优秀教师竟然用自己的上课时间与学生一起玩;教游泳的教练竟然不下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勤奋工作、我们兢兢业业、我们执著奋进,在“脚踏实地”的同时,还要“仰望星空”认真反思:日常教育教学行为都符合人的学习本质吗?都尊重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规律了吗?我们脑海中的一些自命真理是不是真正经得住推敲?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的方法。”那么,扼杀学生学习动机的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想办法让学生本人认识到自己的成长,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书中所述理想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学生站在了课堂的中央,学生是“小先生”,以审辩式思维、创新性思维进入深度学习,学习真正在课堂中发生。师生是成长共同体,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互联网让大课堂建设如虎添翼。事半功倍、轻负担高质量,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掩卷沉思,不可否认,这可以是真的现实,现实的真。三、还学生终身发展,回归精神成长我把着眼于人的物质力量培育的教育,称为“物质人教育”;把着眼于人的精神力量培育的教育,称为“精神人教育”。所谓“物质人教育”,从教育价值定位上讲,要更多强调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从教育内容上讲,要更多地强调知识和能力教育;从教育的个人功用上讲,则应更多地强调教育改变个人命运、改善个人生活的价值。这种教育,突出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对人的物质力量的释放。所谓“精神人教育”,从教育价值定位上讲,更多地强调教育的文化意义,特别是人文素养教育;从教育内容上讲,更多地强调人的德性成长和人文教育;从教育的个人功用上讲,更多地强调教育对自我成长的意义。这里,突出的是教育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关系,强调修身与内省,释放的是人的精神力量。我主张,每位老师都要回到原点看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个原点包括以下五个要义:时代对人的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公民素养,学科对培养未来公民的独特价值,学科与学科史,学科教育史。这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学科教育基本素养。本书正是从这个基本原点出发来构建理想课堂的,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和学科学习的兴趣、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去引领学生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优秀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人生。“人是思想的苇草”,优秀教师不啻于学生的人生哲学导师、精神领袖。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如何让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热爱学习的技巧,从而使人的创造性得到接近解放,把学生的特长发展成一生的最爱。教育承担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的再生产的重任,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不仅要求人们当下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今后的发展为代价,而且要为今后持续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造就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人。精神成长的教育才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期盼课堂还给学生,教育回归本真,让人回到教育的中央。张志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教育厅正厅级巡视员、副厅长序 言二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我第一次见徐洁教师大约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受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邀请去参加一个教育活动。徐老师当时在泰安市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做教科室主任,印象中,她对教育工作有着满腔热情,而且爱好写作。光阴荏苒,时隔多年,徐老师对教育的那份热情依然没变,爱好写作则又一次结出了硕果。我曾经出版过《叩问课堂》《课堂密码》《课堂方法》等著作,对课堂教学有过一些探索与思考。因此,对徐老师这本以课堂为研究主题的作品颇感兴趣。实现理念构架的课堂,造就理性设计的课堂,这既是教学理论研究者的学术理想,也是教育实践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徐老师在课堂中的悟道所得,我认为对每一位热爱教育的同仁都具有可兹参考的价值。一、改革课堂教学需要道法自然课堂不是一两节公开课,也不是一节节孤零零的课,而是一天一天学生和老师的生活,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我们追寻的课堂之道必须符合自然规律。首先,自然之法就是不要把事情绝对化。有人认为学生参与讨论就是以生为本,教师满堂灌就是以师为本,这样的认知未免失于偏颇。如果教师没有准备好教学内容,或者教师对学生讨论的话题没有给予很好的引领,让学生参与讨论就是以师为本;如果教师觉得在某些知识点上非得自己来讲不可,那这样的满堂灌就是以生为本。其次,自然之法讲究整体性与持久性。课堂不是作秀,一招一式不是花拳绣腿。要实现真正有质量的教学,教师不但要上好课,更要有把课堂联合起来的能力。在同一学科中,教师要关注如何把系统化学科知识拆成单一知识点来教,更要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把单一的知识点串成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把自己的学科教好,更要关注不同学生在不同学科间的切换与整合。再次,自然之法要求回归真实的课堂。我很欣喜地看到这本书中大量的鲜活案例都是来自课堂的真实记录、感悟与思考,与作者自身的体验息息相关,案例的理论阐述也是作者基于实践的理性思考。这种田野研究的方式,呈现出课堂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二、改革课堂教学需要大道至简我曾忧虑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渐行渐远。事实上,即使教学理论违背课堂教学实践常识,或者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并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也不影响教学理论自身理论价值的论证与存在;即使课堂教学实践违背教学基本理论,只要这种实践做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它的实践功能也可以弥补理论上的缺失。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对弥补这一缺憾有所助益。为什么?这得从作者的工作经历说起,徐老师曾在基层学校任教,在区级教学科研部门工作,分管市级课程改革工作,现在仍是一位站讲台的老师。中学高级教师与大学副教授的“双师型”教师身份,让她一只脚踩在教育实践的门槛,另一脚跨入教育理论的门径。作为一线教师,她深知教育实践的问题与症结,其中的苦与乐、失败与成功;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她又能看到教育理论真正的意义与不朽的生命力。身在其中,让她有机会认识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者各自具有的巨大教育价值,有利于她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继而使二者走向融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原本需要相互沟通与理解,相互支持与呼应,我在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做过几年校长,对此有一些切实的体验。研究课堂教学首先得承认教师课堂体验的真实性,并且将教师的课堂体验作为教学研究的起点。改进课堂,大道至简的方法就是捕捉真实的课堂体验,包括对好的课堂体验的回味与提升,也包括对差的课堂体验的批判与反省,这是教师让自己的课堂体验变得好起来的基石。徐老师的这份书稿正是站在这样的基石之上。身在课堂的教师,不是一堂好课的复制者,也不是一堂好课标准的实现者,而是自我课堂的优化者。我曾与一些学校尝试“邀请听课制”来优化教师课堂实践水平。这种变“被动”听课为主动“邀请”的变革,使教师出于内在需求,更加自觉自愿地改进课堂。三、改革课堂教学需要大道归一我们不应该抽象地谈课堂教学问题,而应该长远地看待课堂教学问题。只有当我们从整个学科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时,我们才有可能更加公正、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审视具体的课堂教学。大道归一就是归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上。学科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学,更是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这是教师的天职。学科教师上完课,怒气冲冲地对班主任说:“你这个班怎么没有几个学生爱学习呀!”班主任只好向学科教师表示歉意,然后再去教训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出现这一幕给人的反思很多:很大程度上大家默认了学科教师并不对学生的学科兴趣负责的事实。课堂教学是一种面向个体与人的发展的教学,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比学习内容更重要。上面谈到的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并不能以具体的行为为判断依据,而是要看整个学期教学、整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与目的究竟是有利于谁,是否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作真实生活的一个部分,才有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从而既实现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又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如此,才能换来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本书在第一章就论述了“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而且这一精神贯穿于整本书,在这一教育思想引领下构建的理想课堂,正是大道致远的精髓所在。以上为学习所得,视为序!周 彬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