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3.88 4.3折 56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汉民 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7610

出版时间2015-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1201088484

上书时间2024-06-30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靠前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书院学会会长、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学术工程、国家重点图书、教育部社科重点项目和其他部省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出版《宋明理学通论》《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等个人学术专著二十多种,主编文库、丛书、丛刊等十多种,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委、省政府平定的“首届湖南省很好社会科学专家”,获得湖南省政府颁发的“徐特立教育奖”等荣誉。

目录
自序 001
辑 中国哲学建构的反思 001
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双重理据 003
义理之学
——中国哲学原型简析 013
易学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019
中国知识传统的审思 030
中国传统“内圣外王之道” 041
谁误读了“格物致知”? 066
第二辑 先秦理性 073
“五经”思想的信仰与理性 075
原始儒学的经典诠释与义理建构 083
先秦的性命学说 091
先秦儒家“文化”概念的“软实力”内涵 101
儒家主体性伦理和安身立命 109
儒、道的和谐思想 123
第三辑 魏晋玄理 127
王弼的经典诠释方法:本末之辨 129
玄学的《论语》诠释与儒道会通 136
王弼的义理易学 151
玄学的身心之学 169
玄学与性理之学 185
第四辑 宋明近思 201
周敦颐易学的宋学精神 203
胡安国《春秋传》的“圣人以天自处”论 212
朱熹《大学》“明明德”诠释的理学意蕴 225
朱熹经典诠释的两重进路 239
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语言—文献 246
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实践—体验 258
朱子“自得”思想的义理内涵 265
朱熹工夫论的知行关系 280
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 288
朱熹对“天理”的时空追溯 296
的工夫与本体 302
王船山的道统、治统与学统 311
第五辑 晚清转型 325
魏源:学、治、道的转型 327
曾国藩的礼学与礼治 342
郭嵩焘:开放的道统 350
湘学的传统形态与近代转型
——以谭嗣同及其浏阳之学为视角 361
谭嗣同的新仁学 379
后记 387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一些看法。论述了先秦、魏晋、宋明、晚清四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哲人以经典诠释、义理体认的方式,建构“中国哲学”的历史过程,并探讨了当代“中国哲学”如何既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又积极参入优选化文化交流等问题。

精彩内容
自序
我在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一些看法。
,“中国哲学”是一门既具有人类哲学普遍性,又有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学科。
“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通常认为只有百年历史,在当代还受到身份“合法性”的怀疑。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这个基本前题,即哲学是人类出于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根本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而建立的理论体系,它本是人类各民族的一种普遍性精神现象,表达出人类的普遍性精神需求。那么,作为五千年文明组成部分的“中国哲学”,其历史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得特别注意,我们的先贤是用一套自己的学术术语或科目,来表达中华民族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且建立了一套相应的理论体系。他们曾经以“道学”、“玄学”、“义理之学”、“性理之学”、“身心之学”、“理学”等等学术科目,命名今天所谓的“中国哲学”。所以说,“中国哲学”既存在于中国学术文化的脉络中,又表达了人类文明的一种普遍性哲学精神。
第二,“中国哲学”是以中国文化独特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它的形态是在历史中建构起来的。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学术形态(如诸子学、玄学、理学),而是一个历史的建构过程。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前的“哲学突破”时,就开始形成独立的哲学思考。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哲学”的独特形态就一直处在具有内在理路的历史建构过程中,产生了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等等。只是到了近百年,原本具有内在理路而独立发展的诸子学、经学、玄学、理学,因为与西方的哲学相遇,故而有了一个让中国传统的道学、经学、玄学、理学与西方哲学作比较的机会。我们急切希望自己的道学、经学、玄学、理学获得一种人类普遍哲学的身份,如是开始了参照和类比西方哲学模式的“中国哲学”的重建。其实,西方哲学并不具人类普遍哲学的身份,所以,对西方哲学的简单类比并不能完全让中国的玄学、理学轻易地获得一种人类普遍哲学的意义,当代学界并不满意近代以西方哲学为蓝本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哲学”,这种研究模式使“中国哲学”学科缺少中国文化的特色。但也不是要回归传统的玄学、道学、理学、义理之学、性理之学,这些传统学术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更是早已经存在,无须我们“重建”。我们相信,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应该是一种既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又积极参入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哲学建构活动。
那么,这种“中国哲学”具有哪些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呢?它又是如何在历史中建构起来的呢?
首先,是经典诠释。经典诠释既能够体现“中国哲学”的文化特殊性,又是“中国哲学”能够实现历史建构的根本途径。中国哲学家的哲学创造并不体现为独立撰写自己的哲学著作,而是从事经典诠释的工作。先秦诸子既是“六经”的诠释者,又是中国哲学经典的创造者,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思潮中均产生了中国思想史上最具思想创新的哲学家,但是,他们的思想创新并不体现于独立撰写自己的理论著作,而是从事经典的注释。譬如,孔子对“五经”的整理和诠释,王弼对《周易》、《论语》、《老子》的诠释,朱熹对《周易》、《诗经》、“四书”的诠释。奠定他们作为哲学家地位的正是这些对古代经典的重新注释。他们通过诠释经典,最终建构出义理之学、玄学、理学的哲学体系。
其次,是义理体认。古代中国人建构哲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不是那个独立于人的宇宙存在,关注点也不是世界的普遍本质与规律,他们的思想出发点是实现天人合一的过程,其哲学关注点是人参赞宇宙进程的实践活动。古代中国的哲学传统更为关注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活实践与操作程序,而并不特别在意应如何认识宇宙世界的存在和本质,中国哲学传统的着重点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人应该怎样。故而,中国古代哲学家通过诠释经典而建构义理,总是与他的自我体认联系在一起的。譬如,的“心即理”的哲学形上学,并不是建立在“我思故我在”的逻辑思辨的基础之上,而是他在“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的实践工夫中体认出来的。在生活实践中体悟到并倡导“**”、“致良知”的工夫论,故而才有“心即理”的本体诠释。
上述看法,只是我个人对“中国哲学”学科的一点浅见。多年来,我写下一些关于中国哲学的文字,主要是关于中国哲人的经典诠释、义理体认,并通过这种方式从事“中国哲学”的历史建构。我认为,中国哲人通过经典诠释、义理体认而建立的理论体系,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使得“中国哲学”成为一门既有人类哲学普遍性,又有中国文化特殊性的知识体系。
所以,我将这些论著汇集出版时,命名为《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中国哲学建构历程片论》。这本论文集的辑主要涉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后面四辑论文,则是对中国哲学历史建构的探讨,涉及的时段主要有先秦、魏晋、宋明、晚清四个阶段。全书的主题就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义理体认的研究,以探讨“中国哲学”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涉及当代“中国哲学”建构应该如何既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又积极参入全球化文化交流等问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