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0.13 6.7折 135 全新

库存3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范文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8932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5元

货号1202669538

上书时间2024-06-28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范文丽,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印度哲学及东方哲学。编著有《知识社会史视域下的汉传佛教百科全书传统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

目录
导言

序章从文本研究到哲学分析:印度哲学研究方法论反思

一、思想史、文献校译、文本解读:近代中国印度哲学研究路径

二、由“比较”而“融合”:比较哲学方法论之演变

三、以道观之:“大哲学”视域下的印度哲学研究

结语

第一章文本:《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

一、寂护及其著作

二、《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

三、《摄真实论(疏)》框架及其“次第道”论证特点

结语

第二章问题:“无我而有业因业果”与“刹那灭而有因果”

一、问题一:无我而有业因业果

二、问题二:无常/刹那灭而有因果

三、概念:“无常”与“刹那灭”

四、概念:“我”与“无我”

五、概念:“业因业果”与“因果”

六、问题之源:业说的印度宗教哲学背景

七、部派佛教对业与因果的诠释

结语

第三章诤议之始:有我论者的批评与论证

一、“所作散灭、未作自至”:童中尊对无我论的批评

二、“自我”的存在与表象:六派哲学的论证路径

三、正理派、弥曼差派之记忆证明说

四、正理派之主体统合说

五、弥曼差派之自知证明说

六、寂护:业因业果基于因果

结语

第四章“作用”与“无作用”:因果关系本质之争

一、vyāpāra:“作用”与“生果作用”

二、“无作用”:寂护、莲花戒的六个理由

三、从“作用”到“无作用”的思想脉络

四、“一切法悉无作用”

结语

第五章因与果的时间关系之争

一、断灭难:刹那灭说的困难

二、童中尊“三时难”:因何时生果?

三、寂护:“因在刹那、果在第二刹那”

四、异熟因:“经久远而生果”如何可能?

五、俱有因:寂护对同时因果说之批评

结语

第六章因果作为共许方便

一、缘起:因果之起点

二、因与果的“无间限定”

三、因:“生果力”

四、“共许方便”:因果作为一种观念

结语

第七章无“我”而有“相续”

一、“相续”:一种非主体的主体

二、寂护对记忆、主体统合、自知等问题的回应

三、“相续”与“刹那差别”的张力

四、不著因果:佛教徒的道德理由

结语

第八章当代哲学视野下的佛教无我论

一、个体同一性:自我问题的当代呈现

二、主体如何存续:三种阐释方案

三、自我与无我之间:佛教的立场

结语

第九章当代哲学视野下的寂护因果论

一、作为观念的因果:寂护与休谟

二、佛教因果论:一种生成哲学

三、由因到果的断裂与绵延

结语

结语

一、寂护业论及其思想脉络

二、无我而有业因业果

三、刹那灭而有因果

附录《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

一、目录

二、正文

重要文献缩略语及版本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二、日文文献(以日语五十音字母为序)

三、西文文献(以拉丁字母为序)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印度论师寂护的《摄真实论》业因业果品及其弟子莲花戒之注疏为主要依托文本,对其展开中文翻译、文本解读和哲学分析工作,并引述印度六派哲学对佛教业说的批评,以优选可能呈现出印度六派哲学与佛教哲学论辩的历史图景。全书对于《摄真实论(疏)》这一关键文本的学理阐释,旨在揭示寂护业论思想在佛教整体业论思想脉络中的价值,并尝试通过对个体统一性和因果律的讨论,使古典哲学的资源参与到当代哲学的讨论中,于国内印度哲学和东方文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主编推荐
本书对于《摄真实论(疏)》这一关键文本的学理阐释,使古典哲学的资源参与到当代哲学的讨论中,于国内印度哲学和东方文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