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光摄影的美学表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风光摄影的美学表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59 4.5折 7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凡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9200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201999812

上书时间2024-06-28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篇 构图之美
点的表现形式——画面中的核心要素
点的表现形式——空间里的时间联结
点的表现形式——起点、特点、中心点
线的表现形式——直线的庄重与肃穆
线的表现形式——曲线的动态与情感
线的表现形式——气韵线的气势与韵律
面的表现形式——方向和延伸
面的表现形式——情绪和基调
面的表现形式——烘托和衬托
点线面的综合表达——奠定基调,引导视线,画龙点睛
点线面的综合表达——点的拼合是面,面的切割是线
点线面的综合表达——从空间到意境的体验
X形构图——活力、放射和伸展
A形构图——稳重、静谧和正直
V形构图——对称、次序和舒展
……

内容摘要
本书以中国美学为指导思想,以作者创作的近100张风光摄影照片为例,每幅照片都有详细的理论阐述,将创作背景、技法要点和美学思想合为一炉,将美学理念循序渐进地引入到每幅照片中。特别是书中系统提出的塑造“气势之美”的三大法则、“意境之美”的六大法则以及若干创作手法,是作者以中国美学思想为主、兼顾西方理论,结合创作实际,反复锤炼的结果,对读者的风光摄影创作极具指导意义。本书由“构图之美”“光影之美”“色彩之美”“气势之美”“意境之美”五篇组成,前三篇内容适合摄影初学者和中级水平的人阅读,也可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进行课余补充;后两篇内容适合具有专业水平的读者作为进阶,也可供立志探索中国美学的读者作为参考。

精彩内容
近年来,以展现自然风光为主要题材的艺术摄影作品在蓬勃发展、异彩纷呈的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质疑和批评。人们认为雷同的景观、浓艳的色彩、被复制的光影随处可见,就是“风光糖水片”,有人甚至断 定风光艺术摄影①已是穷途末路。 这种观点虽有偏颇,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众多的风光摄影人是该静下心来 思索了:人们对风光摄影的态度,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归结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使得欣赏各类自然风景变得相对容易。 ——摄影门槛的日渐降低,相机功能的日臻完善,后期软件的日益强大,使得一张曝光准确、色彩艳丽、 影调丰富的风光摄影照片唾手可得。因此,传统的“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已近模糊。 ——风光摄影队伍急剧扩大,但由于部分人员缺乏职业修养和操守,以至于不时出现“摄影师们每到一个 地方,就破坏一个地方的风景”等负面消息。 ——信息交流日益快捷方便,社会进入“读图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涌现,人们面对着 海量重复雷同的照片,审美日渐疲劳。 但风光摄影是否就应该停止发展呢?当然不能,否则就是因噎废食。 首先,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摄影这种媒介,赞美、歌颂祖国的自然风光和大好河山, 能培养摄影人家国情怀的博大胸襟,是爱国主义的广义延伸。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心目中, 热爱山河就是热爱祖国。远有“还我河山”“山河破碎”的呐喊与悲愤,近有“江山如此多娇”的千古豪情。 放眼中华大地,无论是北疆大漠傲然挺立的胡杨,还是徽州古镇宁静祥和的村落,无论是喜马拉雅雪山的 绵延天际,还是南海西沙的万顷碧波,都是无数中华儿女心中萦绕不去的梦。正如《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所 唱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其次,风光摄影作为审美的一个重要实践手段,在国内现阶段大众美学修养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情况下,还 应该大力提倡。如果说中国目前的风光摄影大军已初具规模,那当务之急则是夯实基础,科学引导。假以时日, 才有可能涌现出引领世界风光摄影艺术的大师。否则,没有群众基础,何来杰出人物? 再者,按照西方当代艺术教父杜尚“艺术应该回到生活,没有什么比生活更重要,生活就是艺术”的观点, 任何一个摄影人进行风光摄影创作,无论风格的迥异和水平的高低,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而都是一种艺术。 风光摄影实践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合理选择,也是对艺术的另一种诠释。 在一个世纪前的五四时期,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中曾发出过热情洋 溢的号召:“我们常常走到自然境界流连观察,一定于我们的人格心襟很有影响……日间的花草虫鱼、山川云日, 可以增长我们的神思幽意,夜间的星天森严,寥廓无际,可以阔大我们的心胸气节,至于观察生物界生活战争的剧烈,又使我们触目惊心,启发我们大悲救世的意志……所以,我向来主张我们青年须向大宇宙自然界中创 造我们高尚健全的人格……”②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高尚健全的人格”更具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风光摄影是实践性极强的艺术,摄影师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认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力求在繁杂无序中发现美的规律。这是塑造“高尚健全人格”一种极好的方式。 因此,中国的风光摄影没有理由停下发展的脚步。 但是,我们必须在继承中创新。 首先是继承。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当前,传统文化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以文 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的创造力和辉煌的成就,是我们自豪和 自信的源泉。风光摄影的创作,只有扎根中华大地这块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才能“观古今于须臾,抚 四海于一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外来文化,而丢弃了自己的根本,是不会得 到世界其他民族尊重的。 如何在继承中创新?笔者认为,应从人格的完美、平和的思想、总体的美感、兼容的心态四个方面进行。 一、追求人格的完美 对于摄影者来说,进行风光摄影创作,能培养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情怀;能锤 炼自己“人格不高,艺作难求其高”的品德节操。在中国人眼中,人格,人品唯上。一个人艺术造诣再高, 但如果德操不正,品行不端,最终一定会遭到唾弃。摄影艺术创作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不是偶得机巧,而是 作者综合历练的过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通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仁厚还是狭隘,其理想世 界是阔大还是狭窄。只有具备强烈的人文精神,追求人格的完美,才能创作出不朽之作和传世之作。 二、体现平和的思想 平,注重平衡;和,体现和谐。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倡导“过犹不及”的中道观,《中 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风光摄影中,要体现“和”的思想,就要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着力塑造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气势和意境。如果一味模仿西方理念 , 过于注重人的“强 势”,强烈主张向外征服、支配自然的思想,最终只会走入死胡同。 三、强调总体的美感 中国哲学视天、地、人为一整体,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中注重的是整体意识,并不追求部分或全部的“形 似”,而是通过对气势、神韵、意境等的把握,来给予欣赏者总体的美感。近年来国内大量的风光摄影作品之 所以广受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艺术创作中忽视整体意识,片面追求光影、质感、影调等细节,以至 于越描越像,越像越描,离中国哲学艺术整体思维的本真意义却越来越远。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过于注重纯客 观地描摹自然易造成内在精神性表达的缺失和弱化,耗时、耗力但缺乏艺术感染力。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通过来华耶稣会士为媒介,西方思想家和艺术家们对中国的哲学美学思想有所认识,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国哲学和艺术的精神实质其实是更高一筹的。“欧洲理性时代的思想 来源,一是希腊,一是中国。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孔子哲学的传播,为其外来条件……不同于宗教家的思想 家们,则以孔子,作为他们启蒙运动的旗帜。”③从远的来说,有笛卡尔、莱布尼茨、歌德、休谟、伏尔泰、狄 德罗,近的则有荣格、雅斯贝尔斯、马丁·布伯、李约瑟等。如 20 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他 晚年悉心研究老子的思想学说并参与《道德经》的德文版翻译;在美术创作领域,西方现代艺术之父、被毕加 索尊称为“唯一老师”的法国著名画家塞尚,其后期作品基本都放弃了焦点透视法,而运用类似中国画中散点 透视甚至是无透视的方法;在摄影领域,以当代欧洲著名画家、摄影家大卫·霍克尼的不少摄影作品为例,无 论作者承认与否,其体现出的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作品整体浮现着中国式的意象性以及无透视等特征, 而非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从而让人们更多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西方在向我们学习,而我们自己却把优秀的传 统给丢了,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四、具备兼容的心态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我们敢于、乐于吸收外来 的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汲取其中的营养,使其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在风光摄影创作中,在坚持 中国传统的整体观、平和观及气势、意境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借鉴西方美术的光影色彩学体系、成像透视 原理以及黑白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法则是有必要的。中西思维方式的贯通融合,必定能使中华文化更 加繁荣昌盛,对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西方的造型艺术理念对当代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人的盲目崇拜。究其原因,主要是近 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导致文化艺术从曾经的“领跑”变成了如今的“跟跑”。但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可阻挡,中华文化必将重新领跑世界。作为一个从事风光摄影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优秀成果, 不是迷信对方,不是亦步亦趋,而是要挺起胸膛,坚定自信,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中国风光摄影格局, 引领世界文化艺术的潮流,这才是中国风光摄影的最终发展方向。 当然,要开创中国风光摄影的新格局,在有限的篇幅内难以详尽阐述,也非个人之力所能完成。本书权当 抛砖引玉,热忱希望有志于探索风光摄影的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