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工艺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7.28
5.9折
¥
46
全新
仅1件
作者侯书林,于文强 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0826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6元
货号1202459664
上书时间2024-06-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0.2 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0.3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教学方法
第1章 金属材料导论
1.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1.1.1 强度
1.1.2 塑性
1.1.3 硬度
1.1.4 冲击韧度
1.1.5 疲劳强度
1.2 金属的结晶构造和结晶过程
1.2.1 金属晶格基本类型
1.2.2 金属的结晶过程
1.2.3 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
1.2.4 合金的基本显微组织结构
1.2.5 二元合金相图简介
1.3 铁碳合金
1.3.1 铁碳合金基本组织
1.3.2 铁碳合金状态图
1.3.3 含碳量对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4 钢的热处理
1.4.1 钢的普通热处理
1.4.2 钢的表面热处理
1.5 金属的分类、牌号及应用
1.5.1 碳素钢
1.5.2 合金钢
1.5.3 铸铁
1.5.4 有色金属
小结
习题
第2章 铸造
2.1 合金的铸造性能
2.1.1 合金的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
2.1.2 铸件的凝固方式
2.1.3 铸造合金的收缩
2.1.4 铸造应力、变形、裂纹
2.2 常用铸造合金的铸造性能特点
2.3 砂型铸造
2.3.1 造型方法
2.3.2 铸造工艺设计
2.4 特种铸造
2.4.1 熔模铸造(失蜡铸造)
2.4.2 金属型铸造
2.4.3 压力铸造
2.4.4 低压铸造
2.4.5 离心铸造
2.4.6 铸造方法的选择
2.5 铸件结构设计
2.5.1 铸造工艺对铸件结构设计的要求
2.5.2 合金铸造性能对铸件结构设计的要求
2.5.3 不同铸造方法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小结
习题
第3章 锻压
3.1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3.1.1 金属的塑性变形
3.1.2 金属的加工硬化
3.1.3 回复与再结晶
3.1.4 纤维组织
3.1.5 金属的可锻性
3.2 自由锻造
3.2.1 自由锻造的特点和应用
3.2.2 自由锻造工序
3.2.3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
3.3 模型锻造
3.3.1 模锻生产的特点和应用
3.3.2 锤上模锻的特点与应用
3.4 板料冲压
3.4.1 板料冲压基本工序
3.4.2 落料、冲孔、拉深的应用
小结
习题
第4章 焊接
4.1 手工电弧焊
4.1.1 焊接过程和冶金过程特点
4.1.2 电焊条
4.1.3 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
4.2 焊接应力与变形
4.2.1 焊接应力
4.2.2 焊接变形
4.3 其他焊接方法
4.3.1 埋弧焊
4.3.2 气体保护焊
4.3.3 电渣焊
4.3.4 电阻焊
4.3.5 钎焊
4.4 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
4.4.1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4.4.2 碳钢及低合金结构钢的焊接
4.4.3 铸铁的焊补
4.5 焊接件的结构设计
小结
习题
第5章 金属切削加工
5.1 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
5.1.1 切削运动
5.1.2 切削要素
5.2 金属切削刀具
5.2.1 刀具常用材料
5.2.2 刀具主要角度及其作用
5.3 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
5.3.1 切屑的形成及其类型
5.3.2 积屑瘤
5.3.3 切削力与切削功率
5.3.4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5.3.5 刀具磨损和刀具耐用度
5.4 切削加工技术经济分析
5.4.1 切削加工的技术经济指标
5.4.2 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
5.4.3 切削液的选用
5.4.4 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5.5 金属切削机床
5.5.1 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5.5.2 机床的传动
5.5.3 自动机床和数控机床简介
5.6 常用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5.6.1 车削
5.6.2 钻镗削
5.6.3 刨插削
5.6.4 铣削
5.6.5 磨削
5.7 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简介
5.7.1 精密加工
5.7.2 特种加工简介
5.8 典型表面加工分析
5.8.1 外圆表面加工
5.8.2 内圆表面加工
5.8.3 平面加工
5.8.4 成形表面加工
5.8.5 螺纹表面加工
5.8.6 齿轮表面加工
5.9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5.9.1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
5.9.2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拟定
5.9.3 零件切削加工结构工艺性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是按照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本科专业规范、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编写的,主要包括金属材料导论、铸造、锻压、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内容。每章后面附有习题。本书十分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本书的编写内容上既体现了现代制造技术、材料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密切交叉与融合,又体现了工程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高等农林院校等机械类、近机类各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高职类工科院校及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主编推荐
本书十分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此,在本书的编写内容上既体现现代制造技术、材料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密切交叉与融合,又体现了工程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趋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